三論一知一談——論宇宙
從無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體形式
如果沒有幫住完全避開曆代先哲的困惑很難讓人理解,更難理解的是在基本的同一問題下不可完全的並入其中的任何的一種“已知答案”;證偽主義可以說是現在最好的方式,因為它不在否定另一個“局部”,所以在我看來它不但不是理智邏輯的終結而是開始,你可以說它在科學邏輯上否定了“完美的理性”承認了科學有限性,但正因此在哲學上回歸了人的理性肯定了並認識到了人認知能力的局限性和探索的無限性,所以由此得出否定邏輯是沒有道理的,而應是更深刻的理解了邏輯和理性;在此隻舉一例,因為在未接受更新的體係將前人的知識整合前其為當下世人認可的最完整和有意義的整合知識的體係,之前不同體係皆有其後來者對其詳細解析,雖然我並不都認同那些壓倒性的分析但也沒必要在一一例證,畢竟在現在學人最新的證偽主義這個體係下“真理”是可以共存的,而且也便於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向世人說明讓世人理解;盡管如此但我並不認為這個體係下效率會很高,它如一個“萬花筒”,我們是否可以讓其更有效,這也是我寫這篇《從無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體形式》的原因;
1哲學之哲學問題
多年來心中所思所感漸成體係,偶然於2014年左右成《三石集》一書略做闡述,但後因世事繁雜終不成再有更多機會得以續述。於去年起才對心中所得加以複述,逐有一些文字方見於世。此文為對一些基本問題加以更明確的分析。這些問題雖不一定都對學術研究有所影響,但卻都對世人的理解造成困惑。如對學科的說明,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所研究的範圍對象均可在自然界中有所包涵,世人不易造成困惑;再如曆史,文學所做之定義雖不一定都在自然界之中,但也都在人之以理解範圍之內,也不易對其有所困惑;但反觀之哲學則有所不同,哲學之概念為“對世界觀和方的研究”,做這一定義實需大智慧,可說概括之全麵具體,但人們是否真的就能理解呢?!我想並不見得,哲學所研究的對象“世界觀”和“方”,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過於抽象。什麽是“世界觀”,什麽又是“方”,都很難做出一種界定,那麽推導至哲學就又變的更難界定,所以對其這類問題加以分析不能說是沒有意義。
11哲學之思辨
哲學,如果對其做說明隻需兩字即可“思辨”,思辨即為哲學,思對本質的理解,辨對思的闡述。那麽這個思是否是無差別的,如某人拍拍腦袋有一想法即為哲學之思。我想不是,哲學之思在於對哲學本質的追尋,這個本質可以說是一種不變的真理。思為對這個目標的確定,辨則是運用哲學邏輯對目標加以描述,所以哲學研究中對形式,邏輯的運用,打破了一些科學中隻能依靠現實事物的單一途徑。
12哲學之範圍
哲學的範圍,哲學是對真理的思辨,這即決定了其不必然需要有實際事物對照,甚至不需要有實際自然的對照。實際自然不同於實際事物,實際自然為一“名”,如公孫龍之“馬”,可存於人的思想中,而實際事物則為其眼前的“白馬”,即其身邊的事物。那麽真理本質的定義範圍與實際自然和實際事物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麽樣的呢?!其三者為包涵的關係。真理本質中包涵著一切的實際自然之名,而實際自然之名又包涵著一切實際事物,如果要用更易理解的說法則為,真理的世界,實際的世界和身邊的世界,這三者是包涵的。真理的世界包涵著實際的世界,實際的世界包涵著身邊的世界,這樣說可能更易於理解。那麽如果將其三者固定的看,真理則為永恒真理,實際存在著的實際,事物可用的事物,以此觀點哲學固然是無用的。但若見事物之變化,實際自然自身範圍之變化,哲學則為根本,為無所不用,無用之用的大用。
13哲學之意義
哲學的意義,在明確了其作用後就不在那麽模糊和不可言了。在亞裏士多德之前,人類無物理之名,隻有其哲學;在牛頓之前人類無重力之名,隻有其哲學;在愛因斯坦之前,人類無引力場之名,隻有其哲學……,我們不能對人類暫時無法感知的事物說其“無”和“有”,隻能稱其“無有”,“無有”即哲學探尋範疇,如歸哲學即為“真知”或“真理”。由此可知哲學的使命即“先知”,即以哲學的邏輯追尋哲學的本質,用人之智慧探索人之未知,當探其後歸於“自然”,則完成其階段性的價值,即完成形之上到形之下的轉換。一個名可以在真理的世界,也可存在人類對實際自然世界的理解中,所以人具有理解真理的能力,我們不應為一種哲學的實用而感到悲哀,而更應為其感到慶幸。亞裏士多德的哲學不會隨著人們對物理的理解消失在真理的世界;牛頓,愛因斯坦也不會因對其自身哲學思維筆墨甚少和對其的應用而減少其對哲學思維的真實貢獻。
而今後對哲學的發展主要看其兩點,一為對真理的肯定,二為人類自身的認知邊界,兩者相輔相成。
2哲學之哲學答案(從無序到有序——宇宙的生命體形式)
人類在有了自我意識,認識到自身和外界後,一個重要的核心問題就誕生了,隨後人類有了第一個和唯一的學科——哲學,它將這個問題概括為“對生命(世界)本身的判斷和理解”這樣一個具體且抽象的描述。說其具體是因為它將問題進行了一個完整的描述,那麽為什麽又說其抽象呢,因為在對相關名詞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之前,問題本身就很難界定,所以對其的描述再詳細都隻能是抽象的甚至在某些人那裏極端到不可言說的地步。對於這個問題,作為當代的人又該如何理解呢?原本的哲學和其衍生出的眾多學科乃至人類整體的發展是否存在一個可描述的統一性?
21人類哲學的發展——哲學自身的發展和其衍生出的學科
哲學的初始階段,都是由單一的認知演化出多種分支;這種認知是有脈絡可尋的,並且表現形式驚人的一致,這在哲學史上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中也許隻是一次次巧合,但這種巧合在人類的思維下又或是必然。
在對上麵提到的同一核心問題的思考下,西方哲學經曆了龐雜的自然學派的煙火後進行了一次短暫的停頓,由此在泰勒斯之後產生了畢達哥拉斯,皮浪,伊壁鳩魯乃至西哲三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至此哲學完成了它的原始使命,將人類逐漸引入了理性思考的殿堂,並進而發展出了諸多學科。
而東方哲學幾乎同時發生了類似的演化,在相同出發點的指引下,東方的哲學家將其往實用化的方向發展著。箕子授“洪範九疇”於周公,並由後者完成了東方哲學的起源之作“周易”,進而在諸子百家中有了崇尚天道的老子,和問道於老子的孔子,及其將孔子思想發展完善的孟子;如果說西方哲學的三聖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那麽借此引出東方哲學的三聖就是老子,孔子,孟子(前372——前289),由此也奠定了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特質和東方文化中的人文底色,人類的文明也從一個簡單的“一”走向了多彩的不同麵。
22人類哲學的基礎——生命的物質性
人類之所以可思考是因為有一個為物質基礎的人的存在。拋開純理智的精神世界和道的本體論……這些不談,人作為人能思考在於人的自身,在這一點上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奇怪的是,人們很少把對生命現象的研究列入到現在的哲學視角,甚至不作為參考要素,在當下生命科學碩果累累的今天應是如此。哲學是思維的產物,但如果這“產物”隻采集於思維是說不通也不符合現實。
人類哲學的出發點其實恰恰是源於現實的,曆代先哲也並未脫離於此;在這我們並無意擴展人們對哲學的認識,但必須要強調,生命本身的物質性和其發展對哲學的意義是重大的,生命體從單一到“萬有”,從簡單到複雜,正如哲學的自身發展一樣的展現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其內在的哲學性。我們下麵將對其生命本身做一下進步分析。
生命為生命,其本源應該包涵著三個要素,這三要素為1物質,2有序,3信息,隻有具備了這三個要素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和其對應的,物質的交流,有序的運動,信息的傳遞,則為生命的三個重要表現形式。在生物學中對生命的定義為“由遺傳物質組成的生物體呈現的複合現象”,這裏的遺傳物質為一種特定的信息傳遞物,其過程我們可以抽象的理解為一種信息的有序傳遞,所以將生命用哲學抽象的描述為三個要素和其對應的表現是可以與生物學中的定義相互印證的。
23人類哲學的外延——宇宙的哲學性
231 宇宙的物質性
宇宙中包涵著其物質的構成,這些物質中有人類已知的和還有很多人類未知的,這些物質中的相當一部分無時無刻不在相互影響作用著,其中包涵著人類自身,我們無法否定宇宙包涵著構成人類自身的一切物質,這一點宇宙和人類在物質上反映了相同的哲學性。
232 宇宙的有序性
在人類現在已知的宇宙部分都是有序的,人類都可通過一些規則進行描述,包括一切科學本身。在微觀的量子力學中,存在著現在人的認知邊界,但盡管如此,還是可以肯定它是可以通過一些規則進行描述的。人類自身是有序可描述的,包涵著他的宇宙同樣是有序可描述的。
233 宇宙的信息性
宇宙中存在著所有人類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則人類所有的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對宇宙信息的獲取中改變自身,我們由此可推知人類自身不存在超越宇宙以外的信息。
在哲學中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宇宙這個詞概括人所認知的一切,包括人的生命和其理解的世界。這個詞完全等同於精神世界,真知的世界和道的世界等的總和,它如果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著,我們將其理解為物質的不如將其理解為“生命態”的更為貼切,在人類經曆了數千年,由“無一”到“萬有”後,我們有必要在次將其有序化,這種有序必是在同一的標準上。在物理學中,愛因斯坦探得“真知”後最終的目標是統一場,而哲學在沉寂了許久後是否可在此點上先行一小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