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免費感言

  (本章免費沒扣錢,請不要驚慌)這兩天大家關於裝備種田的吐槽,我也看了。本來想穿插在劇情裏解釋,但是想想看不合適,那是要收錢的,絕大多數人還是不感興趣的,所以還是免費單章說兩句。


  大家主要說的最多的點,是“曆史上的山文甲和陌刀都不夠強”,這個我承認,但是我也沒說我書裏搞的東西,就是“曆史上那種山文甲和陌刀”啊,對吧?我這個東西是怎麽造出來的,技術原理路線也大致盡量在不水字數的前提下推演了,所以,這其實不是一個東西。


  而我之所以要借這些名字,是因為如果不那樣約定俗成的話描述就會更加困難,我如果每次都寫“衝壓式標準化造型鐵葉鑲嵌劄甲”,一來是肯定有人說我水字數,二來葉不利於讀者構建想象。


  就像寫曆史的人,很多之所以做文抄公,不是因為古人的詩真的好,而是你托了名人的名後讀者才容易想象它有多牛逼。


  今天那一章裏那幾句蔡琰的賦是我臨時瞎編的,我如果直接告訴你是我寫的,你們就會覺得“好垃圾啊”。


  但我如果模糊處理,騙大家“這是曆史上蔡琰寫的”,那些讀不懂漢賦的讀者說不定就覺得“這篇賦貌似還挺厲害的樣子,既然我看不懂,應該也不是很差”。


  具體到武器裝備的問題上,“曆史上的山文甲防禦力比魚鱗甲還差”是完全有可能的(當然也不能完全定論,畢竟大家都證據不足,我就相信有八成概率不如魚鱗甲好了)。


  但如果自己分析了,很容易想到其中的幾個原因——注意,下麵的話不是我網上查資料的,是我自己的思考,我敢保證不是資料黨網文寫手能做的,你自己得有理工科基礎。


  首先,我覺得,在甲片厚度一樣的情況下,山文甲弱就弱在“甲片之間的互相勾連鑲嵌容易脫落”,以及“甲片之間縫隙太大,有防禦漏洞,近似於鎖子甲”,這兩點文中其實也提過了。


  那麽,為什麽會造成呢?有點機加工常識的讀者不難想象,大概率是因為“曆史上的山文甲是手工一片片鍛打甲葉”的,手拿錘子鍛打就沒法確保標準化,每一片形狀不完全一致,這時候,就容易拚不起來。


  做過鉗工的都知道,這種情況下,工匠們肯定傾向於“寧可做小,不能做大,寧可磨細,不能磨粗”,因為細了無非是卡進去之後還有餘量,鬆鬆垮垮,但粗了直接就插不進去,沒法組裝了。所有工匠都把誤差往“寧可做細”的方向留,最後就導致實際的山文甲縫隙很大,防禦不全麵。


  活塞比氣缸小,充其量隻是氣密性不好。活塞比氣缸粗,那就直接插不進去了。


  而這些問題,主角用衝壓工藝、標準化生產,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曆史上的山文甲不行,但這種模式,在“標準化零件生產”指導思想下,可以得到的提升空間,比其他型號更大。這是在用20世紀的工業思維,在指導15世紀的工業工藝。


  (我自己簡單用結構軟件幾分鍾建了個模,甲葉形狀設計得好,是可以拚進去,而且不留縫隙的。)

  而板甲的問題,我最新章節也說了:防禦力是最牛逼,最好的板甲也確實不影響出招——但大家在視頻裏看到的那些,都是古代國王或者至少伯爵侯爵公爵們穿的,那些才留下來當文物了。


  普通的“騎士爵”和“男爵”,說不定16世紀初還在穿鐵桶一樣有棱有角對的頭盔呢,那也是防禦力高超的板甲盔,沒錯吧?那種也不影響出招靈活性麽?


  所以,我還是那句話,寫得影響大家約定俗成認知,這個是我的問題,我確實以後盡量不做這種事情了。但是做都做了,希望大家有精力還是多看幾眼,別跳看,最好別“看到一個曆史名詞”,就直接眼光一掃跳過後麵幾段,然後認為後文再提到這個曆史名詞時,“就是指原本曆史上的那個東西”。


  上麵隻是隨便舉一個例子,例子本身其實不重要,所以後麵陌刀我也就不解釋了,例子舉一個就好。


  我也要繼續檢討如何提升自己的傳達率,把那些有難度的歧義更加通俗易懂地傳達出去。


  ……


  最後說一句:大家都知道,主角的上限是寫手。如果李素在第五層,我至少也要在第五層,我才寫得出一個在第五層的主角。


  而實際上,如果我要寫出千人千麵,要寫出一些“別人懂而主角不懂”的東西,那我自己就得在更高的層數。一本書裏,主角越是並非全知全能,那就需要一個比主角全知全能得多的寫手來左右互搏博弈,否則寫出來就會看上去像“剛立弗萊格敵人就掉坑裏”的鬧劇感。


  我在這裏說這些,也不是為了自吹,而是我意識到我寫這種書肯定會麵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如何設想“有些事情作者懂,而主角不懂”。


  就好比最近章節裏麵李素的很多分析,哪怕不是硬知識,僅僅是“思維習慣”,其實作為一個文科生外交專業的人,李素是不該懂的。而我不好意思懂了,偏偏我又會經常忘了控製,隻限製了李素對硬知識的認知,而導致他在軟知識方麵偶爾超出自己該懂的。


  這方麵我以後再注意換位思考壓一壓,說句不謙虛的話,這或許也是一種“智者的詛咒”吧,因為一樣東西如果你很熟,你很難想象“一個不熟的人是怎麽樣不熟”的,或許你覺得吧這個知識點摳掉後,就是不熟的人該有的樣子。但實際上吧這個點摳了,還得把通往這個點的線也都摳了,才不顯得突兀。


  ……


  說到這兒,同樣也可以解答很多讀者讀本書之前的一個疑問:這本書我遇到過很多次吐槽了,說“為什麽三國文裏寫劉備陣營的原先看起來似乎比寫曹操陣營的要小白一些,而這本似乎沒那麽小白”


  我覺得,不妨這樣假設一下:大家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尤其是小學四年級以前,因為那時候識字量和閱讀習慣還不支持讀三國演義原文,所以大多數人要麽不知道三國人物,要麽就是喜歡劉關張的,這屬於懵懂的“人之初”的認知狀態。


  小學五年級以後,叛逆懷疑精神、知識儲備,很多人都開始喜歡曹操,因為覺得小時候被騙了,劉備被粉飾得太好,是偽君子——這不奇怪,雖然每個人發生這一步的年齡不同,但我在這裏自我剖析一下,我是小學五年級開始這樣的。


  然後,有些人會再經曆幾次轉折,比如發現自己矯枉過正了,曹操也有屠城和別的黑點,再後麵發現劉備也有別的黑點……再到後麵或許純粹是因為自己踏上社會初次事業就成功了,然後看不起劉備這種蹉跎了好久的,也有可能有些人是社會上摸爬滾打後才成功的,覺得理解了劉備的連續創業韌勁……


  不管什麽原因,從上麵可以看出,一個人擁劉擁曹在一生中是不斷切換的,也有切換到兩個都不偏不倚,跳出善惡好惡來豁達俯視的。


  所以,大家看到“擁劉的三國文小白率貌似相對稍高”,這個問題其實是“那些所寫給的目標消費人群、是在我這個描述語境裏,小學四年級以下的位於第一層的潛在消費者看的文,相對小白”。


  而擁曹文的目標讀者,至少也得是“小學四年級以上叛逆期的第二層”。


  所以,雖然最後擁劉、擁曹、和“跳出好惡”這三種心態的最高形態,沒有優劣之分,但其最低形態,是有優劣之分的。擁劉吃虧就吃虧在第一層的是擁劉的。


  而這導致的一個更大的問題是,雙方用戶在對噴的時候,往往不知道對方在第幾層。


  比如一個小學五年級的擁曹讀者,他可能一聽到對方“擁劉”,就內心得意地想:那是一個跟我小學四年級以前一樣膚淺的人,連劉備是個偽君子都不知道,真無知。


  一個高中一年級的位於第三層的擁劉派,看到擁曹的,就想:那是一個跟我初二的時候差不多的人, 沒看過《三國誌》原文。


  而這裏麵,又是一道“知識的詛咒”:第二層的人把對方當成第一層來噴,卻無法想象第三層第五層的存在。第三層的人把對方當第二層的來噴,卻無法想象對方有可能是第四層第六層。


  就拿我這本書來說,我認為我目前往下看,這是一本第五層的、主角立場擁劉的書,但也算沒有黑曹。而我要寫出這本書,我其實是要比第五層略高的,我得駕馭其他方麵。


  我頭上,還有我無法想象的更高存在,因為沒人能想象自己不懂的東西。


  我說這些,隻是啟發一下讀者的想象:當你看到一本書,別把它直接概括為“擁護第一層”或者“擁護第二層”,有可能一本書擁護的是135,一本書擁護的是246。上麵還有很多層,經常抬頭看一眼,就算看不清楚,至少知道上麵有人。


  我也知道上麵有人,我看得見他們的存在,但看不清他們的樣子,我隻是不知道他們具體認知水平到了什麽程度。


  高速文字手打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章節列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