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戰後收尾
張遼與司馬懿合兵一處,在漢水南岸坐船渡河。先前魏軍留在南岸部分船隻,夏侯儒兵敗後仍保全了一批,讓魏軍分批渡河倒也足夠。
趙雲麾下兵馬有限,加上司馬懿已經命士卒在船上做好防備,因此趙雲不敢冒險上去截殺,隻是遠遠地釋放箭矢,斬獲十分有限。而諸葛亮一是擔心襄陽情況,二是考慮到支援江陵、交戰東吳還需兵力,因此不想與魏軍火拚,再讓趙雲撤回白楊灘後,便火速趕到襄陽。
得知張飛病故後,諸葛亮同樣哀傷不已,命人準備靈柩、安排後事,同時差人立刻前往成都劉禪處報喪,等到荊州戰亂結束,便讓張苞護送張飛遺體,回成都安葬。
此番魏軍進犯襄陽,襄陽四千漢軍將士前後陣亡過半,近千人負傷,更折損了大將軍,著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但最終的戰果無疑可以告慰陣亡將士的英靈,三萬五千名魏兵有超過萬人被漢軍擊殺,呂虔、戴陵、張虎等悉數陣亡,光是襄陽城下,就埋葬了不下五千的魏兵。
這樣的戰果令諸葛亮大為震驚,他親自撫慰幸存的襄陽將士,包括為大軍開路的丁奉與那五千蠻兵,都一一記下大功。
然而對於漢軍來說,擊退魏軍並不不意味著一切結束。在得到一定的休息後,關索第一時間找到正在安撫傷兵的諸葛亮,請纓道:“丞相,索聽聞吳軍進犯江陵,願提一支兵馬前去支援!”
“此番襄陽無虞,長尋當為首功!”看到關索,諸葛亮這次也沒有吝嗇自己的稱讚,如果不是關索真知灼見,獨自一人先來到襄陽助防,隻怕魏軍已然奪得此重鎮。對於這一點,諸葛亮也不得不歎服。
“丞相過譽!”關索因為一點先知才會做出驚人之舉,也沒有因此驕傲,“眼下江陵那邊更是緊要,倘若失守,襄陽亦不能保!”
“此言極是!”諸葛亮與關索不謀而合,眼下襄陽諸將多負戰傷,從漢中趕來支援的也都十分疲憊,關索年輕力壯,眼下確實是前往江陵的最佳人選。
諸葛亮隨即命關索領蠻兵五千,漢中之兵五千,帶上丁奉、王甫、關興三人,次日一早便前往支援江陵。臨行之前,諸葛亮親自在襄陽城外激勵士卒,還將自己的中軍大旗“大漢丞相諸葛孔明”親手交給了關索,以壯聲勢。
“孫權行事求穩,不肯輕易赴險,他若知魏軍已退,我又親自前來,極有可能退走!”諸葛亮又特意叮囑關索,“他若退兵,長尋切莫追擊,眼下對我軍來說,穩定荊州局勢方為上策。”
一來諸葛亮還不想和孫權徹底撕破臉,以影響伐魏大計,二來考慮到孫權始終和關索有殺父之仇,也讓諸葛亮多少有些擔心。
“索明白。”關索倒也沒有過多的排斥,他也清楚漢軍將士遠道而來,真要和吳軍交鋒,未必能討好。
“此外,另有書信一封,勞煩長尋交於李正方。”諸葛亮又從懷中掏出一個錦囊,遞給關索,“待我探清魏軍動向後,便立刻親往江陵!”
就在諸葛亮大軍抵達襄陽的時候,在中盧縣城圍堵李嚴這路漢軍的文聘也收到了司馬懿的退兵令,立刻率領本部士卒坐船返回江夏。漢軍因為前番遭到慘敗,此刻仍心中餘悸,不敢追擊,隻是派人前往襄陽打探消息。在得知司馬懿和張遼皆退回南陽後,李嚴與馮習方才鬆了口氣,隻是不知是否應先往襄陽與諸葛亮匯合,還是前往江陵救援,因此二人仍在中盧縣待命。
帶著諸葛亮的諸多交代後,關索立刻率兵前往江陵,途徑中盧縣城時,關索趁著大軍稍歇時,親自進城將書信交給李嚴。
信中,諸葛亮讓李嚴與馮習不必前往江陵,隻需盡快到襄陽協助防禦,以防魏軍突然殺回。馮習對此倒是沒什麽意見,就是李嚴心中卻是老大的不樂意,由於前番被司馬懿殺敗,折損數千軍士與大將傅彤,讓他著實麵上無光,若是能救援江陵擊退吳兵,也算立點功勞。
但很明顯諸葛亮把這個重任交給了關索,這讓李嚴更加憤憤不平。
“吳軍勢大,不知平北將軍此番帶了多少兵馬去江陵?”趁著關索沒走,李嚴有意無意地提了一句。
“末將此番帶兵一萬。”關索淡淡地說道,“兵馬數量倒是其次,隻要讓孫權得知魏軍已被我軍殺敗,丞相又親自到此,他必然心驚膽寒,不戰自退。”
“丞相將襄陽之事安排妥當後,更會親往江陵!”關索說完,果斷地向李嚴一拱手,“軍情緊急,末將不便耽擱,便告辭了!”
“……將軍珍重。”李嚴麵無表情地吐了四個字。諸葛亮把將近一半的兵力交給關索,可想而知對他有多麽信任,這讓李嚴實在無法心服。
離開中盧後,前往江陵還有將近五日的路程,關索便命全軍加緊前進,便不斷讓斥候前去打探消息。在抵達當陽後,關索方才知道江陵尚未落入吳軍之手,心中稍安。
就在魏軍圍攻襄陽的這段日子,馬良和潘濬二人率領江陵城內的千餘士卒和大量精壯鄉勇,死死抵禦吳兵的進攻。也虧得江陵城池比襄陽更為堅固難攻,吳軍又無勇將坐鎮督戰,一連攻打了十餘日,都沒辦法攻克江陵。
此外,本在夷陵的陳到與輔匡二人,也沒有坐視江陵被圍,率兵五千前來救援,也讓吳軍分兵拒之,間接緩解了一下江陵的壓力。
盡管如此,江陵城內的士卒百姓也死傷甚多,形勢岌岌可危,讓吳軍越發破城的希望。
因此,當得知“諸葛亮”親自帶著關索來支援江陵後,孫權也是又驚又怒。
“不想司馬懿與張遼如此不濟事,連一襄陽都無法拿下!”孫權氣得一拍桌案,本以為張飛病重,襄陽必將易主,江陵也會重屬東吳。可依現在的情況,一切都要成為泡影了。
東吳諸將中,有主張趁著漢軍遠道而來之際,全軍拚死奪取江陵,也有主張保存實力,退兵另圖良機的,彼此各持一詞,爭論不下。
其實以孫權的本意,不僅僅是那個關索,連諸葛亮都來了,想要奪下江陵,實在是難上加難,一旦攻城不利,便可能損失慘重。因此他也萌生退意。可是此番襲取荊州,他親自領兵氣勢洶洶,結果先是中了寇封詭計,愛將周泰陣亡、重臣諸葛瑾被俘,雖然靠著朱桓殺敗漢軍水師挽回一些麵子,但為奪下一城一地,實在讓他咽不下這口氣。
當夜,躊躇的孫權也沒有拿定主意。不過次日一早,孫權收到了兩封書信,卻是堅定了他的退兵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