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夫子
“何為有儀?南華道藏有雲:“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你們修煉了吐納之法,從人身外的大地吸收地之精華——真氣,吐出人身地的濁氣,從而使肉身強健,神魂得固,各自成一番氣象,各自都有儀則,即是此境。槐紀有雲:“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這個“神”,當作何解呢?陶潛有“此間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為注解。它不能名,不能言,是形而上的你隻能朦朦朧朧地感覺而永遠也不能真正掌握的一點靈犀。承意我們已經講過了,以人身地,承人身外大地造化堪輿之意。然而地之意磅礴蕪雜,哪一種意才是最適合你的意?能找到並守住最適合你的那一個意,即是守一。然而若隻知守一,迂闊冥頑不知變通萬法,不能執一禦萬,一法通,萬法通,還是不行,因而須知通。能守能通,知所行,明所止,逍然遊乎四野,是為遊野。莊周有“至人無己“之語,意即得道之人,必然徹底忘懷己身,從而比承意境在更高程度上容納地之意,物我合一,物我兩通,因而名之曰無彰。還有一解,是大智若愚之意。一人修行彰明顯耀至極處,必然黯然若無彰,即似有實無,似無實有的虛虛實實的境界。通嘛,人身地與人身外大地相通,能直接借地之力以為己用,內可修行,外可禦敵。修行其形則浩浩湯湯,禦敵其勢則沛然莫可當。藏下,顧名思義,以己身,藏下。萬物一,齊萬物之意。好了,我講完了,同學們有什麽疑問嗎?“ “老師,既然承意可以有高下之分,那麽各個境界自然應該是有的。如此,則是否在理論上一人在有儀境界修行至極處,而能與通大物者並駕齊驅的情況呢?”陳白易問道。 ”這個問題含糊不清。極處,有多極?修得多遠才算極處?“ “我” “沒事,我知道你的意思,隻是希望你在提問或者回答問題的時候,能把話語的意思清楚明白地講出來。關於你的問題,你可以回去想想。不要拘泥於死板的境界劃分,想清楚修行的本質是什麽,你會有收獲的。”。 “謝謝老師!”陳白易誠懇地。 “好,我們就先下課了,那同學們,下次見。”老夫子笑著眯起眼,向同學們鞠了躬。同學們齊齊起身,鞠躬道:“夫子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