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被駱天明強行要到身邊,一開始自然是很懵的,不明白這個大和尚為什麽要他。
但不管駱天明的目的是什麽,教他的知識卻絕對是有用的。
朱重八能爬上皇帝寶座,優點當然很多,但有一個閃光點是最重要的,就是特別好學。
他小時候根本沒機會進學,參加義軍的時候連字都不認識幾個。
可他知道知識的重要性,一有機會就勤學不倦。
等他當了皇帝時,他的毛筆字已經稱得上是書法家了,學識更是非常淵博。
因此,既然駱天明願意教他,他就拋開一切雜念,先學了再說。
駱天明能教導朱元璋的,其實隻是一些超出這個時代的見識而已。
畢竟駱天明自己也是個學渣,不可能精通什麽政治經濟學、什麽資本論之類的,隻能說些後世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已。
可後世的常識,在這個時代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學問。
比如全球地理,比如科技大發展,比如思想禁錮對一個國家的害處,比如東林黨……
駱天明講的也沒什麽體係,想到什麽就講什麽,也難為朱重八還聽的津津有味。
一直跟駱天明在一起的張三豐,也跟著聽了一段,卻聽的半信半疑。
對於駱天明,張三豐是非常尊敬的,可要說腳下的大地是球形的,讓張三豐怎麽相信?
還有所謂的科技,也太玄乎了,製成的鐵鳥能帶著人一天之內飛越幾萬裏,超級炸彈能一顆毀滅一個城市,這到底是科技還是仙法?
別看張三豐是個道士,但他其實並不相信仙人的傳說,當然也就不太相信駱天明的話。
不過他也沒當著朱重八的麵質疑,隻當是聽故事了。
駱天明除了傳授現代思想之外,還傳授了一些武功。
可惜朱重八的年紀太大了,在武功上的資質也很差,對高深的武功根本理解不了,駱天明隻能算了。
要說最係統的知識,就要數兵法了。
駱天明也學過《武穆遺書》,雖然他在兵法上的天分不高,可是完整的複述出來還是沒問題的。
恰好朱重八在兵法上悟性不錯,曆史上他沒學過《武穆遺書》也能領兵作戰,現在有了《武穆遺書》,用兵能力直追這個時代的名將。估計就算沒有徐達,他自己也能當大帥。
駱天明對朱重八的重視,張無忌、楊逍等人都看在眼裏。
尤其是張無忌,前幾天還被駱天明評價為不適合當皇帝,如今朱重八卻被駱天明如此看重,其中的意味就很明白了。
張無忌就算再怎麽淡泊名利,也難免感到有點酸澀。自己不行,朱重八那個醜鬼就行?
因此,張無忌等人都在暗中關注著朱重八,看他到底哪裏值得駱天明看重。
結果這麽一看不要緊,他們都心情複雜起來。
張無忌最大的優點,僅僅是武功高、性情寬厚而已。作為在江湖上廝混的一教之主,還算是合格的,即使犯了什麽錯,憑借強橫的武功,也可以力挽狂瀾。
可蒙元已經是日薄西山,明教是最有可能取而代之的,明教教主很可能就是皇帝。
當皇帝可不能憑借武功就讓別人服氣了,得有足夠的手段和城府才行。
張無忌欠缺的,恰恰是這兩點,而朱重八的優勢,也恰恰是這兩點。
楊逍、殷天正、韋一笑、五散人等等,都是心思通透的老江湖,都明白這裏麵的區別,所以盡管不願意承認,也都暗自認定,朱重八確實比張無忌更適合當皇帝。
不過適合歸適合,楊逍等人願不願意就是另一碼事了。
作為明教重臣,日常侍奉在教主座前,教主是什麽性格,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
像張無忌這樣性情寬厚的人,楊逍等重臣的日子就好過了;要是換成朱重八這種城府深沉、手段狠辣之人,那就是伴君如伴虎了,整日戰戰兢兢的,哪還有好日子可言?
因此,楊逍、殷天正、韋一笑等人隻是互相對視了幾眼,就形成了默契。
張無忌當教主就挺好的,不用換了。
駱天明輩分再高,武功再強,也是少林寺的人,和明教無關,他沒資格替明教做主。
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朱重八明顯感覺到明教眾人對他的疏遠,連和他關係最好的那些小夥伴兒們,也都被調走執行其他任務去了。
朱重八這才驚覺,自己和駱天明太親近了。
那麽要不要立即疏遠駱天明,重新融入明教?
他隻是思考了片刻,就決定繼續把寶壓在駱天明身上。
不得不說,朱重八的直覺很敏銳。
他不是那種算無遺策的智謀之士,隻是依靠本能,就覺得靠向駱天明這邊對他更有利。
如果換個智謀之士來分析利弊,恐怕會和朱重八得出相反的結論。
事情明擺著,駱天明不可能插手明教教主的任免問題,就算用武功強迫都不行。
既然駱天明無法影響到明教內部,朱重八靠向他有什麽好處?不如選擇疏遠他,即使不能挽回自己在明教高層心目中的印象,也可以盡量止損,以免輸的底褲都不剩。
可隨著事情的發展,朱重八發現自己選對了!
問題出在張無忌身上,他居然和原劇情一樣,一顆心被趙敏俘虜了。
或許,這就是夙世孽緣,張無忌身邊,近的有小昭,遠的有殷離,還有個很多人都看好的周芷若。這些女孩,無論哪一個和他成了夫妻,都不會有問題。
唯獨趙敏,她是蒙古汝陽王的女兒,是郡主之尊。張無忌和她成了一對,讓一心反元的明教教眾怎麽想?
大家豁出性命把蒙古人趕出去了,教主卻娶了個蒙古人當皇後,後代有一半的蒙古人血脈,這不是等於沒趕出去一樣嗎?
當年李世民非常寵愛三子李恪,而這個李恪也確實是文武全才,行事果決大氣,絕對是最好的皇位繼承人。可就因為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有一半楊廣的血脈,就讓他絕對不可能繼承皇位。
隋朝和唐朝還隻是前後兩個朝代而已,李恪都被所有人激烈的反對,更何況蒙古人是外族,和漢人是非我族類,大家就更不可能答應了。
因此,當張無忌和趙敏的感情漸漸升溫時,明教內部的氣氛也開始變得凝重起來,教眾們看著張無忌的眼神,也不再是以前的恭敬崇拜,而是帶著一絲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