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長安朝會
元光五年九月二十七
卯時
長安未央宮承明殿
劉徹麵南而坐,表情嚴肅。
下方兩千石、各地駐守在長安的將領全部到齊,就連衛青,也被破格允許陪侍在劉徹右側下方,取代原本屬於春陀的位置。
“諸愛卿,朕前些日在石渠閣中要求太原君在三月之後,帶兵掃平遼東郡之東的蠻夷之眾,因此給予其三個月之後調兵組建一萬八千人之軍隊。”
“朕本來打算,待太原君回到長安接受虎符、製詔、持節,在宗廟祭祀天地之後,再行任命其將令名號、以及安排協助之副將。”
按照禮製,白明哲想要出征,最起碼也應該先和自己在宗廟行“治兵”之禮。
告祭宗廟、奏樂:敲擊路鼓、路鞀,唱九歌,跳“九韶”之舞,共九遍然後行裸鬯之禮。
等一切祭祀完畢後,發軍令於太廟。
這樣才算是名正言順地出兵!
隻聽劉徹話鋒一轉,“但,就在昨日,朕接到太原君的文書,他希望調動遼東、遼西、右北平、燕國、梁國共計一萬九千人前往膠東郡高密縣。一來,他希望借助軍隊鎮壓當地宵小,早日完成製鹽、捕魚之業;二來,他想要學習春秋之時,吳越水軍的戰鬥方式,企圖三個月之後,泅渡渤海,從南方直搗衛氏朝鮮。”
頓了頓,他掃了一眼下方的大臣,沉聲道:“一萬九千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諸愛卿對於此事有何看法?是召其回到長安,行祭祀之禮,還是一切從簡,朕直接派人去協助,待戰爭結束,再重新祭祀?”
說完之後,他把目光放在了武將的行列。
在戰爭上,隻有將領最有發言權,因此,他想聽聽這群將領的意見。
不出所料,在劉徹聲音結束之後,李椒就迫不及待地站了出來。
李椒拱手,“陛下,太原君隻不過是一個黃毛小兒,為何讓其帶領一萬九千人之眾?自古以來,能夠帶領萬人以上士兵之將領,皆不世之名將。田穰苴、吳起、樂毅、白起,王翦、李牧、韓信等,帶兵能力,皆來自軍伍。在不了解太原君能力的情況下,貿然令其帶兵,進行平定蠻夷的國戰,萬一輸了……吾大漢軍心,必定會有所動搖。”
他歎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再者,太原君沒有任何資曆,恐怕難以服眾,難以輕鬆調動帶兵之校尉。將令出,兵不受,此乃軍事大忌!”
“卑將鬥膽,請陛下收回成命!”
“若是出征不可避免,請更換其他將領!正所謂舉賢不避親,卑將舉薦吾父李廣!吾父征戰數十載,一定可以不負眾望,凱旋而歸。”
“陛下,卑將對太原君領兵之看法,與李椒將軍意見大體一致,隻不過,臣舉薦之人,乃不敗將軍。”李息快速出列,急忙說道:“程不識將軍資曆不在李廣將軍之下,戰績亦不在李廣將軍之下。若是由其帶兵,不出三個月,蠻夷必定平定。另,若是匈奴趁機騷擾,程不識老將軍有對抗匈奴之經驗,一定可以保大軍無憂。”
他倆的意思很明確,總而言之,就是不能讓白明哲帶兵!
二人底線一致:絕不能讓外戚勢力再次掌控軍權。
當初周亞夫身亡,竇王孫在世的軍方局麵,這群邊境將領不想再體驗第二次。
至於更改意見,自然是希望自家BOSS領兵。
一萬九千人打一群野蠻人,這可是撈軍功得好機會。
馬邑之失後,已經好久沒有撈軍功的機會了,如今來了這麽一個好的機會,怎麽能輕易放過?
劉徹輕輕地撫摸著座位的扶手處,咧著嘴笑著,沒有多說,而是把目光看向了韓安國,“中尉卿,君說一下看法吧。”
韓安國看了一眼低著頭的衛青,又看了看眼神在殿內亂瞟的公孫賀。
作為一個老狐狸,他很明白劉徹不發話的意思——對於隴西、北地的意見,不滿意!
於是,他聲音洪亮,底氣充足,道:“陛下,卑臣以為,讓太原君帶兵,未嚐不可,隻是需要派一名心腹前去協助、指導。如今大漢老一輩將領年事已高,不出十年,恐怕都將失去當年的銳氣。而中年一代,如李息將軍、李椒將軍、公孫賀將軍,風頭正盛,正處壯年,可以再支撐大漢軍隊二十年。”
“然,二十年後,在中年一代將軍也步入天命之年後,大漢軍隊,該由誰帶領?”
韓安國微微一笑,“因此,卑將建議,此時培養二十年後新一代的將領,未嚐不可!尤其吾聽聞,太原君精通兵法,得孫子、留侯真傳,此乃大漢之機遇!當初趙括紙上談兵,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帶兵經曆,才有長平之戰趙國軍隊全軍覆沒之結局。”
“如今大漢山河穩固,唯有北方匈奴連年侵擾。無內憂,僅外患,何嚐不是練兵之機會?若是太原君戰敗,積累戰爭經驗,在日後的成長中,將會是一份寶貴的財富。相信,以太原君之天賦,不出二十年,吾大漢可多一位不敗將軍、飛將軍!”
李椒眉頭一皺,看著韓安國,不滿地說道:“中尉卿此言差矣!匈奴不過一群蠻夷,吾大漢已經對匈奴宣戰,不出二十年,匈奴必定滅亡。二十年後,焉需不敗將軍、飛將軍?”
“李椒將軍,匈奴侵略大漢已經近百年。百年時間,都沒有平定匈奴,汝何來信心,二十年平定?”韓安國用訓誡晚輩的語氣說道,“哪怕汝父在此,也不敢聲稱二十年平定匈奴吧?”
李椒一扭頭,“哼,這就不用中尉卿關心了。反正,令太原君帶兵,完全沒必要!能穩贏,為什麽要拿將士們的性命去賭?”
“好了,兩位愛卿爭論了這麽久,一定累了,先休息休息,聽聽其他人的意見。”劉徹揮揮手,打斷了二人,“衛青,卿有什麽看法?”
白明哲和衛青走的很近,他想看看自己小舅子的看法。
衛青看了看周圍注視自己的兩千石大臣,無奈一笑,出列,麵對劉徹,拱手作揖,才說道:“陛下,卑臣以為,太原君將士兵征調至高密縣,一定有他的想法。正如水戰之事,自春秋戰國之後,誰人還能提出?王翦、蒙恬,皆陸上帶兵名將,從未考慮海戰之事。”
他腰更彎,長呼一口氣,“卑臣覺得,如果有水軍,那出兵閩越、南越,恐不是難事。如今匈奴還沒有大規模侵略吾大漢邊境,正是一個練兵的好機會。”
“另外,一萬九千人,的確有些不安定的可能性。卑臣建議,派一人攜陛下詔書前往高密縣,協助太原君。至於人選,臣建議北軍校尉蘇建。”
劉徹一愣,低著頭,輕輕呢喃,“北軍校尉?蘇建,這個名字有些熟悉。”
韓安國笑著說道:“陛下,此人原先是代郡太守。在代王舉薦之後,來到長安,成為了北軍校尉。”
“原來是他!”劉徹恍然大悟,“此人性格如何?”
韓安國激動地說道:“陛下,臣願以性命擔保,此人性格純正、正直剛良,若是派他前去協助太原君,一定可以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務。且蘇建在北軍之時,一直統帥八百人,有帶兵經驗,可給太原君提供經驗。”
李息眯著眼睛,冷冷的看了一眼衛青之後,盯著韓安國,“侍中公,中尉卿,令北軍校尉插手郡國之事,這不妥吧?”
韓安國反問一句,“為何不妥?都是效忠陛下,有何不妥?”
李息搖搖頭,沉聲道:“吾隻是覺得,這不符合大漢祖宗之法,若是實行,令世人如何看待?”
“哈哈哈,祖宗之法?”韓安國不怒反笑,“吾大漢對待匈奴的祖宗之法可是和親!如今對匈奴宣戰,一樣沒有遵循祖宗之法!百姓如何看待對匈奴宣戰?將陛下之行為看做宣王驅逐西戎,將陛下看做三代之明君!”
李椒作為隴西之人,比較熟悉周王室驅逐西方蠻夷的曆史,急忙說道:“昔日宣王驅逐西戎,是因為有南仲大將軍!如今陛下是宣王,太原君可不一定是南仲!令一個毫無帶兵經驗的小輩調兵建軍,可不是一件好事!”
劉徹聽了之後,幽幽歎息,“國不出南仲,此乃朕之過也!”
群臣一聽,嚇得急忙都跪下了,齊聲道:“陛下,此乃臣等之過也!”
“唉,卿等爭論不休,這讓朕如何決斷?卿等皆言之有理,朕,難以抉擇。”
李息與李椒對視一眼,同時點頭,隨後一同拱手而拜,“請陛下三思!”
衛青和韓安國也拱手而拜,“陛下三思!”
劉徹再一次重重的歎息,“唉,讓朕思考一會兒。”
說完,他低下頭,閉上眼睛,靜靜地思考。
雖然隴西、北地反對,但是,出兵衛氏朝鮮,事關長生,不能馬虎!
這一場戰爭,必須打!
而李息說得也不無道理,讓一個毛頭小子當將軍,好像還真有些不妥。
事情還真的有些難辦。
正值他思考權衡之際,忽然,殿外傳來了一陣高呼聲,“報!!!陛下,高密縣八百裏加急!!!”
劉徹猛地睜開眼睛,一下子從座位上跳起來,大喝一聲,“快,讓傳令兵進來!”
白明哲竟然又派人來了,一定有什麽事情發生了。
“宣傳令兵上殿!”
“宣!傳令兵上殿!”
承明殿大門打開,一個穿著粗布麻衣的傳令兵手舉一塊帛書,匆匆忙忙地衝進承明殿,他的嘴裏還嚷嚷著,“報!!報!!高密縣急奏!”
劉徹一揮手,命令道:“春陀,趕緊拿上來!”
“諾!”
接過白明哲寫的兩份帛書之後,劉徹呼出一口氣之後,開始了閱讀。
每讀一行,他身體的顫抖就增強一分。
當讀到南仲軍的部分時,他的瞳孔中已經布滿了血絲,額頭上的青筋早就已經好好凸起。
他麵紅耳赤,激動到了極點,竟然忍不住,高聲念了出來。
洪亮堅定的聲音配合劉徹身上九五之尊的氣勢,瞬間讓南仲軍三個字變得沉重無比,甚至,承明殿中文官隊列的很多大臣,都喘不過氣來了。
“明哲不才,願意效仿南仲,平定蠻夷,使強漢之名傳播海內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今日軍成,吾頒布第一條軍令,亦為不能更改之軍令——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哈哈哈哈!好!好啊!好一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好一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劉徹猛地一拍大腿,笑容不止,不由得喝彩。
在他看來,白明哲化用《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中的“普天皆是王土,四海皆是王臣”,簡直是在對他必生追求進行縮寫。
剛剛才感歎國無南仲,白明哲就宣揚希望建立南仲軍!
這不是知己是什麽?
若是大漢將領都有這種覺悟,何來馬邑之失?
劉徹胸口不斷起伏,呼吸變得急促。
將這一份帛書放下,他瞪著武將群體,提高聲調,鄭重地說道:“諸位愛卿,朕希望爾等記得這句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沒有忍住心中的激動,劉徹再次高呼兩次!
“雖遠必誅!”
“雖遠必誅!”
也許是被劉徹產生的氛圍感染了,文武百官同時跪地,對劉徹一拜,同時高聲呼喊,“陛下聖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哈哈哈哈哈哈!”劉徹大笑,重新坐下,將帛書整整齊齊地疊起來,道:“太原君想要建立南仲軍!諸位愛卿怎麽看?”
白明哲都說自己想做南仲,言外之意,劉徹就是宣王。
李椒雖然有老李家的自傲,但不是傻子,知道什麽事情不應該做。
宣揚可是周王室中興之王,自己要是阻攔白明哲建立南仲軍,那就是在阻止劉徹向三代看齊。
他不想找死!
最終,李椒苦笑一聲,說道:“陛下……臣覺得……太原君可為將,然,還是需要有人協助。衛侍中舉薦蘇建,然,卑臣覺得,李沮比較合適。”
看著劉徹疑惑的神色,他補充道:“李沮侍景帝,在軍中有一定聲望。若是他協助,將士們定然不會有怨言。且李沮將軍為人開明,不斤斤計較,一定不會出現兩將相爭之局麵,希望陛下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