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搶救大明朝> 第797章 九邊少年軍

第797章 九邊少年軍

  一個千戶一年補六千兩銀子啊!


  吳三桂呼吸都急促起來……他這輩子終於有不當老賴的機會了!


  他有三百三十個千戶,如果都搬去安西,一年就是198萬兩銀子的補貼,20年就是將近3960萬兩了.……即便滿20年後補貼減半,一年也有99萬兩銀子可以領。


  這樁移民實邊的買賣,可以做得起來啊!

  朱慈烺看著吳三桂一臉興奮的表情,笑著說:“長伯,平西鎮的財務是獨立的,所以平西鎮的藩債不會落在安西鎮身上的.……這安西大都護之位,以後就由你的子孫世襲,世世代代,永鎮安西!”


  發財啦!

  要發財啦,世世代代的富貴啊!

  吳三桂都快歡呼起來了!


  朱慈烺的意思很清楚,平西鎮的藩就快撤了,那幾百萬的藩債,以後就找朱皇帝去要吧!

  而吳家把平西藩的虧空丟出去後,還能撈到一個安西鎮的藩,這可是個幹幹淨淨沒有一文錢債務的優質藩啊!

  如果吳三桂可以把平西藩的330個千戶都拉去安西,一年就是將近200萬兩銀子的補貼啊.……

  這330個千戶賬麵上是33萬戶,近200萬口。但並不都是軍戶,大部分都是供養軍戶的民戶,需要負擔兵役的軍戶不過8萬戶,這些才是需要補貼的。一戶補個20兩銀子就太足夠了,8萬戶撐死就是160萬兩,還剩下40萬兩就是利潤了。


  而且安西藩地盤很大,東起哈密衛,北起天山,往西往南都沒邊兒。雖然不是什麽富庶地方,但也是曆史上絲綢之路的通道,真要花心思去打理,也還是能挖掘出不少進項的。


  如果真能世世代代,永鎮安西,那吳家可就是與國同休的富貴豪門了。


  看到吳三桂喜氣洋洋的,朱慈烺當然也跟著高興了。


  他現在當了皇帝,但是這思路還是比較商業化的,特別重視“現金流”,也特別重視經濟效益。


  也不是說不能產生正現金流的“虧本買賣”一定不能做,而是要量入而出,保持整個大明帝國的現金流為正——至少要保持在可以通過融資借貸加以維持的地步。


  否則,一旦資金鏈斷裂,他就會變成第二個崇禎。


  所以他接掌大明朝後,就采取了一係列止損和收縮的操作,並且把主要的力量都用於經營容易產生大量收入的四江兩湖閩粵——為了鎮壓可能的反抗,朱皇帝還將大量的北軍分鎮各方,所以之前的兩次北伐,都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


  而現在,四江兩湖閩粵這些地盤已經可以為朱皇帝貢獻出一億兩(石)以上的租稅,而且還有了一個可以為大明朝廷每年提供2000萬兩貸款的金融市場。


  所以朱慈烺就有了足夠的財力去支持北伐和西進了!


  當然了,有了點錢也不能胡亂花掉,該精打細算的地方還得精細。


  因此他沒有選擇用流官統治安西,而是設立藩鎮,並且讓吳三桂去承包……還用一年200萬兩的補貼為餌,讓吳三桂自己把平西鎮的330個千戶都挪去安西,這可比強行移民劃算多了。


  而一年200萬兩的補貼,看上去是很多了,但是大明朝廷的實際支出並沒那麽大。因為在平西鎮移鎮後,他們在陝西圈占的近2000萬畝土地中的大部分(肯定還得讓他們保留幾百萬畝),將會移交給軍屯司,成為軍田。光是這部分土地,一年就是一百多萬石麵粉的租子,差不多也就是一百多萬兩。


  而且安西、北庭兩藩一旦發展起來,西域的良馬、駱駝、玉石等特產,就會通過陝西輸入中原。而江南的絲綢、瓷器、茶葉、鐵器也會通過陝西輸往西域。絲路大開之下,陝西的商業也會再度繁榮起來。


  吳三桂沒有朱皇帝那麽會算賬,但是也知道自己在這筆買賣當中一定有的賺,於是就矮了半截,要給朱皇帝叩頭謝恩。


  朱慈烺連忙扶了他一把,笑著說:“長伯你先別急著謝恩,朕還有別的條件呢!”


  原來這銀子沒那麽好賺……

  “陛下有什麽條件盡管說,隻要三桂能辦到,絕沒有二話!”


  朱慈烺哈哈笑道:“好辦,好辦……你有330個千戶,33萬戶,200餘萬口,人數不少,而且還有繁衍生息,年年都有不少男孩被生養出來吧?”


  “那是自然的,臣下麵的那些人可能生了,其他的千戶臣不知,臣直轄的千戶,平均一下,每個千戶一年能生三四百,其中的男孩有一百八十上下,現在沒什麽,將來怕是麻煩!”


  吳三桂的那些千戶平均一下,都有七千多口子,千分之五十的出生率就是三百五十左右了。不過這年頭夭折率也高,三百五十人裏麵能有二百人長成就不錯了。不過有這樣“長成率”,330個千戶的人口還是會以比較快的速度增長。


  而且這些軍戶除了給藩鎮當兵,也沒什麽上升通道。西北的經濟再怎麽發展也就那樣了,就算絲綢之路恢複了一點,和東南的四江兩湖閩粵還是不能比。


  至於“太學考試”,那就更沒希望了.……不是西北軍戶腦子不行,而是東南這邊很快就會普及小學和中學教育——東南士大夫有錢,又舍得投資教育,科舉考什麽他們就學什麽唄,西北軍戶根本沒得比。


  不過朱皇帝卻想到了一條非常特別的上升通道。


  “人不少啊!”朱慈烺笑道,“每年給朕這裏送1500名10歲男孩怎麽樣?”


  “1500名10歲男孩?”吳三桂一愣,“陛下,您要那麽多男孩做什麽?不會是當太監吧?”


  “當然不是.……”朱慈烺擺擺手,“現在宮裏一共就三百個太監,哪用得著那麽多候補?”


  他頓了頓,“和你說了吧,朕打算從安西、北庭、朔方、淮北、徐海、川西、川東、遼東、南陽等九邊軍鎮招募少年。再由大元帥府教養他們數年,教養期間,不得和家人聯係,等滿18歲後再從中選拔壯勇從軍當兵。


  九邊軍鎮每年各自輸送數百至一千數百,合計總能有一萬多人,教養數年後當有大半可用,將來朝廷手頭就不缺精兵了……等他們有了軍功,也可以選入軍校,提拔當官。如果不能踏上仕途,滿35歲就能退伍為民,朕回給他們一份財產,讓他們在東南娶妻生子,安家落戶。”


  這是在抄奧斯曼帝國的耶尼切裏軍團,要訓練童軍了!

  因為大明現在和奧斯曼帝國成了友邦,朱皇帝也得以研究耶尼切裏軍團的體製,研究之後發現這種“童軍”製的確有可取之處。招募貧苦少年教養而成的軍人,戰鬥力是頗有保障的,而且他們也可以成為統治集團的新鮮血液來源。


  沒有新鮮血液補充的統治集團,是一定會漸漸走向腐朽的!哪怕朱皇帝建立了精英教育和軍事教育體係,也隻能延緩他們的腐朽速度。


  而這些九邊少年之中的精英,可以和貴族子弟一樣進入軍校,擔任軍官,再由軍官轉文資從政。因為他們背後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而且也比較有幹勁,完全可以成為軍隊和官場上的中流砥柱。


  另外,對於遊離於大明核心集團之外的九邊藩鎮的中下層而言,供應童軍也會成為一條上升的捷徑。


  哪怕隻有少數童軍可以平步青雲,但是對九邊軍戶而言,多少也是一個盼頭。


  有了這個盼頭,軍頭們要煽動他們反對中央就不容易了。


  而且九邊軍戶的戰鬥力也不可能超過大明版的耶尼切裏軍團……

  47563/505357374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