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riti-iti度量
戴森對費曼說:“你的路徑積分和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的場論是同一會兒事情。”這對量子力學有很大影響。
蒙哥馬利在跟戴森喝茶的時候,對戴森講了關於黎曼猜想的事情。
戴森說:“黎曼函數非平凡零點的密度分布函數和量子統計裏的隨機厄密矩陣本征值的關聯函數有關。也就是說質子的分布與量子係統建立起聯係了。”
戴森推崇楊振寧的楊米爾斯場的學說,認為楊振寧的思想十分高明。
戴森如此優秀,戴森還提出震驚世界的戴森球。
在看到射電探測的一些知識後,戴森在想:“如何探測到外星文明?外星人會發達到什麽程度?能夠輕鬆的使用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嗎?如果可以,那會使用到什麽手段?”
卡爾達肖夫說:“真是人家外星人的事情,咱們地球人怎麽能想出來?”
卡爾達肖夫是甚長基線幹涉(VLBI)技術最早的提出者和推動者之一。這一技術依靠全球射電天文望遠鏡的協同幹涉觀測獲得等效於地球大小望遠鏡的極高空間分辨率。正是該技術的應用讓2019年能夠一睹M87星係中心大質量黑洞的芳容。
戴森認為,地球人科技發達到一定程度,也需要有輕鬆使用恒星的能力。
戴森對卡爾達肖夫說:“人類隻能使用地球生物圈,在五乘以十的十六次方千克,能量大約在十的十三次方瓦的量級。如果是木星,大約是二乘以十的二十七次方千克,能量為四乘以十的二十六次方瓦。”
卡爾達肖夫說:“你這能量跨越了十二個量級,人類和工業的增長如果每年是以百分之一的話,那需要三千年。”
戴森說:“這對恒星壽命來說,隻需要彈指一揮間。”
卡爾達肖夫說:“你的意思是要使用恒星?如何去實現?”
戴森說:“我計算了一下,把類似木星的行星解體,這也大約需要太陽八百年的輻射總能量。然後讓這些物質形成一個半徑為日地距離兩倍的殼層來充分截獲和利用太陽輻射的能量。這個殼層隻需要幾米厚,也可以人類居住,是一種人造生物圈。”
卡爾達肖夫說:“但願可以輕鬆的實現這一點。雖然吸引人,但這個東西沒有用。”
戴森說:“可以作為觀測外星文明來用。如果有戴森球這個係統,觀測者看來,在殼層裏的太陽的光學波會很暗弱,溫度在200到300的殼層會在紅外10微米波段發出很強的輻射。同時地球大氣正好在這一波段附近透明,所以可以搜索具有超強紅外輻射的天體以期發現外星文明跡象。”
卡爾達肖夫說:“這是個可以看到外星文明的好辦法。不過你說的這個戴森球,是一個什麽樣子的殼層,是一個大鋼板嗎?”
戴森說:“不見得,而且力學上不可能。也已是運行在不同軌道上的大量物體構成。至於如何建造我不知道,我隻能說紅外輻射與建造細節不大。”
卡爾達肖夫說:“根據能量的利用把文明化分為三個級別。I型是行星級文明,技術程度大致和我們目前類似,能量消耗在4×1012瓦量級。II型是恒星級文明,能量消耗在4×1026瓦量級,基本對應於太陽的輻射功率,也就是說這類文明能夠利用和控製恒星所能提供的能量。他特別提到的例子就是這類文明能成功建造戴森球。III型是星係級文明,可以擁有4×1038瓦的能量操控能力,對應於整個銀河係恒星的輻射功率。”
戴森說:“所以我這個是二級文明。”
卡爾·薩根說:“把能源利用的台階變為10個量級的差別。I型文明的能量利用改為十的十六次方瓦,大約比地球上接受的太陽輻射小一個量級,II型還維持在十的二十六次方瓦量級,III型是是的三十六次方瓦。這一修改還可以定義中間類型的文明,卡爾達肖夫文明類型K=(log10P-6)/10,其中P是以瓦為單位的能量利用率。按照這一定義,目前我們地球人類文明是0.73型。”
理查德?卡裏根說:“我利用IRAS紅外衛星的全天巡天數據,分析了25萬個紅外源的低分辨率光譜,得到了16個候選者,但大部分都存在合理的天體物理解釋,一般都是恒星演化後期塵埃的影響。其中隻有四個勉強可以稱得上疑似戴森球或部分戴森球。”
2015年,在“行星獵手”(Pl Hunters)這一調動誌願者力量協助查看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數據的平台,有一顆奇怪的恒星被發現了。它在開普勒輸入星表中的編號是KIC8462852,後來又以分析發現的論文的第一作者Tabby Boyajian的名字命名。這是一顆距離我們近1500光年位於天鵝座的F型恒星,奇特之處是它存在難以理解的幅度可達22%的不規則的亮度變化。
自發現以來,許多可能性被提出來解釋這一現象,包括恒星本身的變化,恒星周圍不規則的塵埃環或行星彗星碎片,甚至太陽係裏小天體的遮擋等等,迄今尚無定論。可以想見,還有一種可能性也被提出來,就是外星文明進行的超級工程,正在建造戴森球(群)。然而,後續的觀測表明該星在紅外波段的輻射並沒有增強的證據,基本排除了這一可能性。前幾個月,獵戶座肩頭那顆亮星參宿四亮度大幅降低,也有許多媒體把在建的戴森球列為一種可能性,其實更合理的解釋是這顆紅超巨星自身演化導致的變化。謹慎的天文學家們在排除各種可能的天體物理解釋之前,不會輕易而草率地宣布發現戴森球。
2016年米爾納,霍金和紮克伯格發起了突破攝星(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準備發射1000個僅有幾克重帶有1米見方光帆的空間探測器,通過地麵大功率激光將它們加速到光速的20%,20到30年內飛至4.3光年之遙的比鄰星,近距離對其行星拍照並傳回地球。
戴森還說:“關於地外生命,搜索太陽係裏行星衛星上,小行星上,還有柯伊柏帶天體上的生物。因為適應寒冷環境的生物可能會進化出匯聚陽光的類似透鏡或鏡麵的係統。而沒有被吸收的光或者生物體輻射會通過這一係統形成較窄的光束反向射向太陽方向。應該在背對太陽的方向去搜索這類亮斑從而發現地外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