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母豬懷孕
賀衛海夫婦笑著說道:
“小妞妞,孵雞蛋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孵出來的,要不,你就在爺爺奶奶家一直住下去吧。”
妞妞一聽立馬就癟起了嘴,顯然,她也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在鄉下住下去。
賀繁見狀趕緊說道:
“孵不了小雞,咱們就吃嘎嘎,讓爺爺奶奶給你做嘎嘎吃好了。”
聽到有嘎嘎吃,小侄女這才恢複了笑臉,畢竟跑了一下午她也累了,不能孵小雞,有嘎嘎吃也不錯啊。
賀衛海夫婦接過那一籃子的雞鴨蛋後,也是細細的挑揀起來,賀繁見狀不解的問道:
“爸媽,你們這是幹啥呢?不都一樣嗎?有什麽好挑的。”
老爹賀衛海當即就是沒好氣的說道:
“你小子懂個啥,這有些能孵出雞鴨的,要用來孵化的,不能孵的就用來吃,連這都不知道。”
賀繁尷尬的一撓頭,也是沒話說了,怎麽把這事給忽略了。
這山上的雞鴨因為陰盛陽衰,母多公少的緣故,必然是有些蛋是沒有經過受精的,隻有受過精的雞蛋才能孵出小雞來。
賀衛海夫婦就是在挑選出受過精的雞鴨蛋,留著用來孵小雞小鴨,至於那些沒有受過精的自然就是拿來做菜了。
當天晚上,老爹老媽在廚房裏大展身手,比弄年夜飯還要費心,就為了哄小妞妞,可以說,賀繁全家都出動了,大黃小金都淪為了乖乖寵物,來陪著妞妞在院子裏玩。
小侄女騎著大黃滿院子的追小金,玩的不亦樂乎。
老爹老媽把飯菜全都給端了上來,雞鴨什麽的就不用說了,特意燉的爛爛的,就是為了妞妞也能吃,還有一大盆雞蛋羹,更是香噴噴的,誘人無比。
這頓飯,小侄女小可以說吃的香甜極了。
就連平時不愛吃的米飯和蔬菜,都大口大口的吃了不少,畢竟賀繁家的稻米和蔬菜都是用靈水培育長成的,能不喜歡吃麽?
一旁的賀明和王芸也都一個勁的扒飯,要不是不可能,他們還真想在這鄉下多住幾天,反正大家都開心。
不僅賀繁家,幾乎整個清河村的晚餐桌上都少不了蛋羹這道菜。
這山上的雞鴨蛋多的都撿不完,不趕緊吃怎麽能成。
賀明夫妻倆帶著妞妞在賀繁家再過了一夜後,也必須得走了,淮城那邊還有不少親戚要走呢。
老兩口對小侄孫女那叫一個舍不得,抱在手上,恨不得讓賀明夫妻倆自己回去,把妞妞給留下。
當然這不太可能,隻能戀戀不舍的撒手,妞妞臨上車前對著賀繁說道:
“繁叔叔,要是雞蛋孵出了小雞小鴨,你可要打電話告訴我哦。”
這小侄女還惦記這孵小雞小鴨的事呢,還沒等賀繁說話,一旁的賀衛海夫婦就搶著回答道:
“妞妞你放心,到時候孵出來小雞小鴨,我讓你繁叔叔給你送過去!”
賀繁也配合的點點頭,哪敢違抗老爹老媽的命令啊,妞妞聽了這,才滿意的上了車。
老兩口一直目送著賀明夫婦的車出了村口,才回到自家院子裏。
老兩口把那挑選好的受精蛋全都拿了出來,看這樣子,是打算開始孵化雞蛋了。
“老人家要不要這麽積極……”
不過賀繁可不敢吐槽出口,隻能在邊上跟著打下手。
賀衛海先從自家柴火垛裏找了幾根木柴,用鋸子斧子全給弄成簡易的木板,隨後再用錘子給訂成一個簡易的木箱。
長寬也就一米的樣子,裏麵做成三層木格,箱的正麵有兩個門,供通風和出雛用。
箱頂用棉,被或者稻草垛給蓋住,裏麵中空的地方用稻草填充,在箱子的兩頭離地十五厘米的地方,各裝兩根鐵管,管口上放上一盞煤油燈。
這樣,煤油燈的熱量就會通過這些鐵管傳到箱子裏了,箱子下麵還要放上水,保持合適的濕度。
孵化雞鴨最重要的就是溫度和濕度,把握得當,用幾盞煤油燈和水,就能輕鬆搞一個簡易的孵化箱出來。
再然後,把那些受了精的雞鴨蛋放進去,每天控製調節溫度和濕度就行了。
過個十幾二十天的樣子,就有雛雞雛鴨蹦出來了。
賀繁看著老爹叮叮咚咚的搗鼓著,也是感歎勞動人民的智慧,反正這玩意自己是絕對搞不定的。
賀繁隻能在旁邊遞遞工具什麽的,要是手慢了一點,還得挨罵。
這可是他老人家為了侄孫女專門做的孵化箱,這要是耽誤了,估計賀繁沒什麽好下場。
等到把這孵化箱做好後,賀繁就趕緊開溜了,之後的活計可都是靠經驗的,賀繁在這也幫不上忙,說不準還得挨罵。
賀平帶著一幫子村裏的年輕人,終於把和格爾頓以及青海軒的合同給搞定了!
既然這兩樁合同談妥了,賀繁就把村子養殖場的零售生意給停了。
畢竟這零售生意會影響到青海軒的生意,英雄難過美人關呢,再說了,清河村這整天鬧哄哄的也不好,好好的青山綠水,全被汽車尾氣給汙染了!
格爾頓的物流團隊已經進到清河村,將第一批的雞鴨給運走了。
這養殖場的雞鴨一個月就可以出欄一批,完全跟的上格爾頓集團的消耗速度,所以也是不用太擔心供應問題,再不濟,多進些雞鴨苗也就是了。
而且等到養殖場可以自給自足孵化雞鴨後,這問題就更不用說了。
不僅僅是雞鴨的問題有了出路,養殖場裏那些悠閑自在生活的母豬們,也傳來了喜訊!
這些清河村派去勾搭山上野豬的母豬,有不少已經成功懷孕了。
這還是村民們上山撿雞鴨蛋的時候發現了,連忙回到村子裏,把這個消息通知大家夥。
一般來說,這母豬懷孕表現有很多,隻要是有經驗的養豬戶,都能夠分辨出來。
通過母豬的各種表現,比如說食欲大增,不再發情等等來判斷,當然最明顯的,就是山上有的母豬肚子明顯大了一圈。
村民們再仔細一瞧,這就瞧出來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