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科舉製度
“陛下,這文子清,倒也挺果斷!”
商君與燕信風走在禦花園中,邊走邊。
如今停靈已滿,先皇以葬入皇陵之中,大周朝臣都變得輕鬆一些。
眼看快要過年,朝臣們正盡快處理著政事,然後準備封印休息,待來年再用。
“相國,文子清這樣做,卻是能起作用,可他暗中想要謀劃著變法,這簡直就是給那些楚國世家送去把柄啊!”
燕信風笑嗬嗬的,商君也笑了起來,言道:“看來子儀的手筆越來越大了。”
商君一想就明白了,這定是蘇文布下的連環局。
讓楚皇文子清焦頭爛額不算什麽,可若是讓楚國自己內亂,那效果就明顯了。
所有路都被封了,隻留給文子清一條罪己詔的路可以走。
偏偏這條路就是個大陷阱,隻待將來發揮作用的時候,他文子清將更難解決。
“嗬嗬,朕本來是想借此引爆文子清與楚國世家的矛盾的,可子儀得等一等,現在看來,他是對的!”
兩人吹著寒風,進了禦書房,蘇六送來熱茶,讓兩人都感覺舒服很多。
放下茶杯,商君笑道:“此事倒也不能太過著急,如今楚皇文子清還未觸及那些世家的根本利益,可以一旦出了問題,還能有轉寰的餘地。
隻有等到他們快要針尖對麥芒的時候,輕輕一推,立即見血,嗬嗬到時候誰也別想退,非得分出個勝負不可。”
商君著眼中精光閃爍,嘴角上揚,燕信風也暗讚一聲,這才是老辣的相國的行事風格。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石破驚。
的確,現在文子清還在慢慢試探,而楚國世家內部又彼此爭鬥不休,雙方還未拳對拳,臉對臉。
隻有等到將他們推到一個讓彼此都無法後湍地方,不分出勝負不罷休的時候,那才是大周推波助瀾的好時機。
兩人了一會兒,這個話題便被岔開,燕信風今讓商君過來,是有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辦。
他將自己這段時間寫的東西遞給商君,示意他看。
商君接了過來,坐下來便看了起來。
紙張上寫的不多,就一個大概的計劃,可對商君來,卻無比震撼。
當初能讓他震撼的是紙張的出現,然後是印刷術,接著就是百家學宮。
現在看來,自家這位陛下,早就有一個大概的計劃了,一環扣一環,厲害!
不錯,燕信風給商君看的就是科舉計劃。
如今大周的官員,都仰仗百家學宮推薦,還有各地官員的推薦。
這種半生不熟的製度,就像是察舉製。
這種製度弊端太多,以前燕信風隻提出軍方的講武堂,是因為軍方能夠很快完成製度的建設。
而科舉,需要的準備很多,先是要能讓大周的讀書人,能夠用上紙張。
還有就是印刷術,能讓各地的讀書人都能有一兩本書籍在手,而不是想抄錄都沒有門路。
這幾年,在墨家的全力施為下,紙張與書籍推行得很快,所以大周的讀書人是在不斷增加的。
所以,現在拿出科舉製度,就是要給這些讀書人一個出路,而不是讓他們盯著百家學宮,從而望洋興歎。
百家學宮不是那麽好進的,裏麵的人都是才。
而科舉製度,卻能給剩下的很多人希望。
當然,燕信風拿出的科舉不會隻是儒家的那一套,雖然儒家那一套確實對穩定皇權很有作用。
燕信風看重皇權,也不會現在推行什麽君主立憲。
領先一步是才,領先幾步可就是會死得透透的。
所以儒皮法骨,內王外霸,才是一條通暢的道路。
燕信風希望百家學在爭鬥中成長,然後一步一步推動大周的變革。
他不知道這個世界其他地方還有沒有國家存在,可若有一,大周能夠一步一步走出去,那才是最好的。
講武堂就相當於大周的軍校,是穩定軍方不會墮落的利器。
而科舉,則是推動大周官員補充的利器,一文一武,燕信風要推動他們他們成長起來。
如今的大周,是最好的機會,世家被減除,而蓬勃的活力,需要更多的官員引導。
商君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紙張,對於皇帝點名的儒皮法骨他是讚同的。
他自己就是法家,現在看到這個,麵前的皇帝當年與自己的約定,看來是真的認定的。
“陛下,此事太大,臣認為當召集群臣共同商議。”
商君認定,此舉必是流芳百世的好事。
必須做好一切準備,不能出現太大的紕漏,不然對大周來,就是一個無法容忍的錯誤。
“相國此言有理,朕之意,是讓相國主持!”
呃?商君愣住,很快他的心就蹦蹦跳動加快。
臉色變得潮紅的他有些明白了,皇帝是給他一個奠定法家地位的機會。
讓他主持此事,將來不管科舉如何變化,法家都會占據其中,畢竟第一個主持些是他,他商君是法家。
後人不管如何改變,隻要科舉製度還在,就必須認定法家是其中之一。
“老臣謝陛下!”,商君跪倒下來,行大禮。
他已經功成名就,輔佐了一代帝王,如今新君要奠定他法家不世基業,他要全力以赴,不留任何遺憾。
“相國請起!”,燕信風扶起商君,讓他坐下。
奠定法家的地位,是燕信風想做的。
別看一個個王朝皇權至上,法家能夠限製皇帝。
可真真切切看明白後,法家能限製皇帝的太少,而真正能夠限製的是官員,是百姓。
法令,是懸在官員頭上的一把刀,在燕信風看來,法明則國昌。
一個相對廉明的時代,會對社會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奠定了法家的地位,再給法家披上一層儒皮,兩方結合,簡直無往而不利。
至於將來儒家會不會反噬法家,燕信風卻自信十足,不會。
因為隻要其他百家學不斷發展,對儒家就能起到最好的牽製作用。
燕信風有信心在有生之年解決這個問題,至於以後,那就看時代怎麽發展了,他管不了那麽多。
商君離開了,他走路的腳步都帶著風的。
他得盡快找來法家棟梁之材,共同商議此事,然後再與群臣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