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六朝舊事隨流水
本來,紀緒可以隨杜十娘一行到終點站“瓜州”下船。即時,他便可乘船走大運河直接到達大都。但紀緒想先去趟金陵,找自己的好友柳遇春搭伴進京,便告別了杜十娘等人,自己在集慶路[今南京]碼頭下了船。
一《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詞
登臨送目。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裏,
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
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
但寒煙、芳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正值傍晚,鍾山之巔,夕陽西照紫金山。紀緒登上山頂憑欄極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氣剛剛開始索肅。
千裏奔流的長江,澄沏得好像一條白練;翠的山峰俊偉拔峭,猶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張滿了風帆,迅疾駛向夕陽裏;江岸兩旁的酒家人來人往,斜矗的酒旗迎著西風飄拂著、抖擻著;彩色繽紛的畫船出沒在雲煙淡霧之中,江麵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
這金陵的景色是多麽得清麗!即便用最美的畫筆,也難以畫得完美。
看著這景色,紀緒不由地感概萬千——
從前,達官貴人無休止地攀比著奢華淫逸的生活,而君王們連續上演著“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亡國悲恨。
千古以來,映入眼簾的景色就是如此。六朝的興衰全都消逝在煙雲之中,隨著那流水不見了蹤跡,隻有郊外那寒冷煙霧裏的衰草還凝聚著一點蒼綠。
此時,遠處又傳來了商女的歌聲。
直到如今,她們還是不知亡國的悲恨,還時不時地放聲高歌一支“後庭遺曲”。
帶著深深的感喟,紀緒下得山來,徒步走向離此不遠的柳遇春的邸府。
說起這柳遇春,可是當地有名的富商。
他的名字叫柳正,字遇春,時年三十八歲了。他父母雙亡,留下一大片家業由他來經營。但他對經商不是很感興趣,總想中士為官,為國效力。他熟讀了萬卷書籍,寫起文章來,下筆敏捷恰似神來之筆。
柳遇春身下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都已成家,唯獨他卻至今未婚,他的人生理念是:先立業,後成家。
到了柳遇春家的時候已是戌時。
柳遇春一見到紀緒滿頭的白發,先吃了一驚,忙問緣由。紀緒便把自己家裏的遭難大體說了一下。
柳遇春感歎道:“人生無常啊!不過,仁兄定能度過難關,前途無量啊!”
“遇春兄,我們能否提前動身去京城?”
“這次為何動身的如此之早啊?我們往日不都是年底才動身去京城的嗎?”
“我想到京城去找一下江南名儒吳直方。”
“找他作甚?”
“讓他輔導我個一二,我不能考了一次又一次,屢屢落榜啊!”
“找他可不容易,聽說他在浚寧王府伯顏家裏任教。”
“總得想想辦法,我聽說,朝廷有意取消科考。我們這次如果再落榜,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可是…可是……”
“遇春兄有何為難的嗎?”
“你能不能再等一個月?等一下我省處州路的劉基。”柳遇春商議道。
“劉基?他是與你經商的,還是也要進京赴試?”
“當然是進京赴試的啦,他是第一次去京城。上個月他來省府‘秋闈’時,與我定好一同前去京城……”
柳遇春又詳細地介紹起劉基的情況來。
二《絕句.人生無百歲》劉基.詩
劉基,字伯溫,浙江清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嶽梅鄉武陽村]人。
劉基聰明好學,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他閱讀的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十二歲便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市立中學]讀書。他從師學習《春秋經》[1]。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
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泰定四年[1327年],十七歲的劉基便離開府學,到處州[今浙江麗水]去找鄭複初學習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
他曾經作了一首《絕句》被鄭複初看到,詩曰:
“人生無百歲,百歲複如何?
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
鄭複初對此詩是大加讚賞。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道:“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他的辭賦能與揚雄匹敵,他的詩篇可跟曹植相近。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劉家的門楣。”
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
有一次,劉基探訪程朱理學故裏——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2],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原來這裏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3],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
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裏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鬥數知識。回家後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征、諸葛孔明之才……
柳遇春接著說道:“我們在這裏等他幾天,然後我們一起去京城,怎麽樣?”
紀緒高興極了:“這樣的奇才,我紀緒太想結識了!就這樣定了,我們在這裏等他,不見不散。”
————————————
注釋
[1]《春秋經》
《春秋經》即《春秋》,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曆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冬”四季的季節。但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罷。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曆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穀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餘(太史公)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春秋》記史的筆法與《史記》不同。司馬遷明確指出:”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但《春秋》的“微言大義”並不意味著其“言”是失實的。張京華有這樣的評價:“如果說‘良史’、‘實錄’代表了古代史學的基本原則,‘微言大義’則是代表了古代史學的最高境界。”也許正因如此,《左傳》才會說:“《春秋》之稱,微而顯,誌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蘊涵著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學著作,這是從先秦孟、荀到兩漢馬、班諸家一致的看法。兩漢以後,今文經學衰微,學者多受古文經學門戶之見的影響,開始視《春秋》為曆史學著作,並由此引發了長期以來聚訟紛紜的《春秋》性質之爭。
[2]《六甲天書》
《六甲天書》源出自道教經典《上清六甲祈禱秘法》,書中有詳細的符咒、令牌、諱名等。
[3]《奇門遁甲》
《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術數著作,也是奇門、六壬、太乙三大秘寶中的第一大秘術,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被稱為黃老道家最高層次的預測學,號稱帝王之學——最高預測學。創始人為九天玄女,其本質是一門高等的天文物理學,揭示了太陽係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場的作用情況。“奇”是指三奇,即乙、丙、丁,“門”是指八門即“開、休、生、傷、杜、景、死、驚”。
遁甲則指六甲旬首遁入六儀即“戊、己、庚、辛、壬、癸”。《奇門遁甲》最初創立時,共有四千零九十六局,後改良為一千零八十局,到周朝時薑尚因為行軍布陣的需要壓縮為七十二局,漢代的張良得黃石公傳授後,再次改革,成為現在使用的陰遁九局、陽遁九局,共十八局。由此可見《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很多代人共同研究的結果,它包含有天文學、曆法學、戰爭學、謀略學、哲學等。
奇門遁甲的基本格局反映了社會的人事、生活、社會製度,及天文、地理、物候等,其典型代表人物,在古代,有傳說的黃帝、薑太公、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高道,在當代,有李錦泉、章子淇、王旺等等,古代奇門遁甲應用於戰爭,四兩撥千斤,百戰百勝、無往不利。
奇門遁甲,原來是中國古老的一本術數書,但它往往被認為是一本占卜用的書,但有的說法是說《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鬥爭中,經過長期觀察、反複驗證,總結出來的一門傳統珍貴文化遺產。還有的說“奇門遁甲”是修真的功法。奇門遁甲有理數奇門和法術奇門兩種,有傳說“奇門遁甲”是修真的功法。相傳奇門遁甲源於軍事上的排兵布陣。
奇門遁甲源於感性思維,發展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形象、比類取象的聯想力,以及觀物取象的直觀思維,類聚群分的邏輯思維,極數通變的象數思維等方法。奇門遁甲一術,或曰黃帝伐蚩尤時命風後所作。其法用洛書與後天八卦,按節氣時日幹支而起奇門以擇日也。
奇門遁甲的發展曆史凝結了中國古代社會精英和優秀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它在周秦時期稱為“陰符”,漢魏時期易名“六甲”,隋唐及宋元時期改稱為“遁甲”,明清以後方始統稱為“奇門遁甲”。
現在《奇門遁甲》又通常被人簡稱“奇門”、“奇門遁”、“遁甲”。民間流傳的俗語有“學會奇門遁,來人不用問。”當下奇門遁甲可以應用婚戀、工作、事業、風水、財運的預測、調理、化解和運籌等諸多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