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52章 為誰零落為誰開

第152章 為誰零落為誰開

  一《孟子章句》趙岐.注疏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

  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下了一夜的雪。因為這場大雪,蘇小雅沒法出門置辦年貨,甚至連送弟弟去監獄吃奶都去不了,沒法,她讓婉兒熬了點米湯喂喂小弟。


  蘇小雅卻坐在屋子裏看著外邊的大雪發呆。


  她心裏非常著急:眼看就要過年了,怎麽我娘還不回來?不是說,很快就放母親出來了嘛!這都過去五天了,為何還不見母親蹤影,不會是葉大人糊弄我們的吧!?


  蘇小雅坐了一會兒,又翻箱倒櫃地找出了一件裘皮大氅給自己換上,便匆匆出了家門。


  她徒步來到了提刑司衙門,詢問母親的事情。


  葉琦也是很想把語蓉從監獄裏放了出來:一個,語蓉已經滿足了他的一切要求;再一個,汪壽昌指示他妥善處理這個案件——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如何“化了”呢?


  葉琦便把死者蘇赫巴獸的兒子傳喚到了提刑司衙門。


  葉琦說:“經過本官仔細地審訊和詳細地查驗,你父親的死,確實與被告無關啊!”


  巴獸子問:“那我父親是怎麽死的?”


  “路府衙門不是早有定論嘛?你父親是因激動而亡。”


  “可我不明白,什麽是因‘激動而亡’?”


  “也就是俗話說的——‘滋折[shé]’的”


  “大人,這話是什麽意思?”


  “你想,你父親都多大歲數了,還不斷地去妓院逍遙……你說,你這做兒子的,為何不管一管?讓他就這樣白白地送了性命。”


  “正如大人所說,我是‘做兒子的’,如何好管教自己的父親?”


  葉琦一捋胡須,說道:“這你就不懂了。古語說的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1]。”


  “這話,我聽說過。可這與管父親有何關係?”


  “你呀,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話怎講?”


  “你可知這句俗語的‘一不孝’是什麽?”


  巴獸子搖了搖頭。


  葉琦道:“這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見巴獸子不懂,便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明明父母有錯,卻無原則的順從,不指出父母的錯誤,陷雙親於不義,讓父母留下惡名,這是第一不孝也。”


  巴獸子一聽急了:“哎,哎,葉大人,這怎成了我的不是了?再說了,我父親是被害者,怎成了他留下惡名了?”


  葉琦把臉一拉,罵道:“你這逆子,怎麽不是你的過錯?明明知道父親年紀大了,還讓他留戀於柳巷!傻小子,你也不去探花巷裏訪聽訪聽,你那老父親,在那裏到底留沒留下惡名……”


  巴獸子不屑地說:“男人嘛,逛個青樓不是常有的事兒,會留下什麽惡名?文人墨客不也常去,我也沒聽說留下什麽罵名。”


  “文人墨客是常去,可有像你父親那樣的嘛!”


  “我父親怎麽啦?”


  “嗬~,怎麽了?他是又是捆,又是吊;不就點蠟燙,就是下口咬……真是怎麽刺激怎麽來!你說你,你,你父親,他還是人嗎?像我這等年紀的人,聽一聽,我都受不了!何況你父親,一大把年紀了,還要逞強,親自騎馬持鞭,馳騁‘煙花’場,他那不是自己找死嘛……”


  巴獸子被葉琦說得是坐立不安,那張臉更是紅一陣,白一陣的。但嘴上還在爭取,說道:“那,那我父親,就這麽白死了?”


  葉琦問:“那你還想咋地?”


  巴獸子惡狠狠地說:“反正都是譚思婷[語蓉的藝名]這小娘們,她那張挨操的騷臉惹得禍根,才使我的老父,命喪黃泉……”他抬起頭看了看葉琦,謹慎地說道,“把她的臉毀掉……我就算了…了結此事……”


  聽巴獸子這麽一說,聯想起語蓉那張迷人的秀臉,葉琦怎舍得毀掉它?便罵道:“你這混賬東西,說的是人話嘛?你父親在人家的那張臉上使得壞還少嗎?現在你又要毀掉它……你可知,女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那張臉,你毀了它,不就等於讓她去死嘛!那與判她死罪還有什麽區別嗎?”


  “留下這張臉,大人還想讓她去禍害別人嗎?”


  “不讓她去禍害別人,本官有的是辦法……”葉琦想了想,說道,“這樣吧,我判她從今以後,禁止進入風月場如何?”


  “禁止……那我父親就白死啦?”


  “豈能白死!這樣吧,我讓她賠給你家三百兩銀子如何?”沒等巴獸子表態,葉琦便道,“就這麽定了!”


  看著葉琦拉著臉和這等說話的語氣,巴獸之子也不敢再說些什麽,隻好點頭同意。


  隨後,巴獸子在判決書上簽字畫押,此事就算從此了結。


  二《踏莎行.雪似梅花》呂本中.詞


  蘇小雅從柳好好給她一家用於生活的五百兩銀子裏,拿出了三百兩交到了提刑司衙門,衙門給了死者家屬。


  第二天,語蓉便出了監獄的大門。


  蘇小雅把這個好消息寫了封信告知了紀緒。她在書信的末尾問紀緒:家鄉下雪了,你那裏下雪了嗎?

  最後,她又賦詩一首,表達對他的思念: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絕。


  惱人風味阿誰知?

  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


  老來舊事無人說。


  為誰醉倒為誰醒?


  到今猶恨輕離別。


  ————————————


  注釋

  [1]“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不孝”?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孝道作為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正在一點一點被快節奏的生活所侵蝕。經濟發展了,社會就真的進步了嗎?每每看到:有虐待父母的,有拋棄父母的,有丁克的,又有啃老的……這些,怎能不讓人感到心寒?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現在人對中國古老文化的缺失。


  孝,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孝的正式提法,是在西周,當時的含義有兩種:


  一是尊祖敬宗——先輩去世了,要定期進行祭祀,以表尊敬之意。


  二是傳宗接代——把祖輩的生命、血脈得意延續,這也是盡孝。


  但是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又是誰說的呢?

  (1)孟子說

  作為對孝道最具權威的孟子,他在《離婁章句下》所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提出的是“五不孝”:四肢懶惰、酗酒賭博、不贍養父母、縱情享樂、逞勇鬥狠。看完之後我們發現,孟子所說的五不孝沒有“無後為大”這一說法。


  (2)趙岐說

  東漢的經學家趙岐,著有《孟子章句》,對孟子261章的字句、大義分別做闡釋和發揮。


  趙岐在《十三經注疏》作了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他把“不孝”定義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不孝的行為就是,父母明明有錯,卻無原則的順從,不指出父母的錯誤,陷雙親於不義,讓父母留下惡名,這是第一種不孝。


  第二種不孝是父母年事已高,沒有了收入來源,養活自己尚且困難。當兒子的已經長大成人,本應該求學入仕光宗耀祖,孝父母報國家,反而待在家裏當啃老族。


  第三種行為就是到了結婚年齡不結婚,這裏指的是男子。古代是男權社會,都是以男人為中心。不結婚自然便無子。在這三種不孝行為裏,“丁克”是最大的不孝。


  對於這兩種說法,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囉!


  孟子作為一代大儒,其思想體係比較完整,之前在《離婁章句下》中對五種不孝的行為作了解釋和定義,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改變,那不是自己打臉嗎?而趙岐對孟子章句的詮釋,也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還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這就讓人對孟子的一些言論產生了歧義。之所以出現不同說法,是因為孟子說的話就有歧義。


  這段話是孟子評論舜——因為沒有告訴父母而娶妻這件事。


  在《孟子.離婁上》中的記載: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隻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孟子便評價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可見,孟子當時隻是針對舜的這種行為,而發出來的評價,是特指,而不是對所有人講的。因為舜作為一個聯盟首領,子嗣對於家庭和部落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的孟子隻說了無後為大,並沒有說其他兩種不孝是什麽。


  一種解釋為:虞舜曾經沒有征求父母的意見就娶了媳婦,這不是君子所為,是不孝的行為。


  另一種解釋是:虞舜沒有經過父母的同意而娶妻,他是為了避免無後,雖然於理不通(儒家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君子能原諒他這種行為。“猶告也”,可以理解為相當於告訴了父母。


  兩種解釋有截然不同的意見,便引起後世人們的爭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