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91章 沉吟認取佳人意

第91章 沉吟認取佳人意

  一《玉惜春.誤卻春光》孟稱舜.元曲

  誤卻春光底事忙,

  相思一夜九回腸;


  沉吟認取佳人意,

  為雨為雲未可量。


  文秀和文嬌約定今晚在熙春堂下幽會。可這一天,文秀真感覺是度日如年,他熱切盼望著能快點黑天。


  一會兒他從窗中探出頭來望望天,一會兒又奔出門去看看日。隻見那太陽好像是用鰾膠粘在了天上一般,半晌都挪不了一寸,急得他直衝天上打拱作揖。


  文秀想:人常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可我欲成就這百年之好,這老天就是不黑,想是天也故意與我作對。


  文秀就這樣魂不守舍地煎熬到了紅日西墜,剛把明天準備參加婚禮的好衣衫穿戴整齊,準備幽會。忽然狂風大作,烏雲滾滾是撲天蓋地而來。霎時,大雨滂沱,似天河決口一般。


  文秀是又急又恨,對著滿園的苦雨直跺腳:“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1]。文秀啊文秀,你好命苦啊!”


  可是,再急也沒有辦法。


  那雨一會兒急,一會兒緩,可就是不停,好像是成心跟他較勁似的。萬般無奈的高文秀,隻能是獨對孤燈聽雨聲了。


  於是,他將滿腹的悵恨瀉於筆端,援筆飛書一首《玉惜春》,抒其泱泱之懷:


  “曉窗寂寂驚相遇,欲把芳心深意訴;


  低眉斂翠不勝春,嬌轉櫻唇紅半吐。


  匆匆已約歡娛處,可恨無情雨不住!

  枕孤衾冷不成眠,挑盡殘燈天未曙。”


  二《兩處相思一種愁》佚名


  窗前聽雨恨離憂,

  兩處相思一種愁;


  春夢已去無多日,

  卻把天涯作盡頭。


  天亮後,文秀一點兒情緒也沒有。但照例到舅母處請安。


  恰巧,文嬌也在房中。二人對視一下,速又將目光移開了。與舅母閑話了一陣子,文秀便告辭出來了,並且故意放慢腳步,假裝欣賞堂前那窗扇的木雕,等著文嬌出來相見。


  不多時,身後有小步弓鞋聲響起,回頭看時,正是心上人兒。文秀忙從袖中取出夜裏所寫的詞章,雙手遞與文嬌。


  文嬌昨夜也是心急如焚,初次相約天公就不作美,想那三哥一定是坐立不安,這一夜不知他是如何熬過的。真是一樣相思,兩人煩心。


  剛才在母親房裏遇到文秀,當著母親的麵不便言語,見他匆匆別了母親出去,知他定在外麵等候,忙托故告辭出來,見文秀朝熙春堂走去,左右瞧瞧見四下無人,便慢慢跟了過去。


  此時,她接過詞箋看罷,款款收到袖中,抿嘴笑道:“好事多磨,三哥不必往心裏去,既然小妹以心相許,遲早總會有機會的。”文嬌安慰了文秀兩句,便匆匆離開了。


  文秀自忖:“這‘機會兒’是何時啊?想是沒日子了。”抬頭望著文嬌遠去的背影,心中好生不快,可也無奈,隻能是耐著性子等待了……


  正在惆悵,老管家王忠來喊文秀:“表少爺,老爺已在大廳等著你了。”


  “等我?”


  “不是今天,您倆要去參加婚宴嗎?”


  “噢,噢,”文秀這才想起韓沃今天結婚的事兒。


  三《國風.召南.鵲巢》詩經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之子於歸,百兩禦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

  之子於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

  之子於歸,百兩成之。


  孫知之和文秀來到了韓府,大老遠就聽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孫知之道:“可能是大花轎到了。”


  “是嗎,那我們快過去看看新娘子。”文秀扶著孫知之急忙來到門前。


  隻見:八名抬轎夫剛放穩了大花轎[2],就有四名轎工把花轎的轎門卸了下來。此時一名五六歲的盛妝小女孩,俗稱“出轎小娘”的過來,迎接新娘子出轎。


  小女孩用手微拉新娘梅緋兒衣袖三下,新娘子梅緋兒才可以邁出轎門。


  緋兒頭蓋紅蓋頭,出轎門先跨過一隻朱紅漆的木製“馬鞍子”,步紅氈,由喜娘相扶進了大門。


  看熱鬧的人們簇擁而入。


  梅緋兒來到了喜堂,站在了喜堂的右側位置。


  這時,新郎韓沃聞轎才能進門。


  要掐算好時間,看到新娘緋兒後,要立即假裝要躲到別處去,再由捧花燭小男孩請回,才能站在喜堂的左側。


  喜堂布置與南方差不多,拜堂儀式則稍有不同。


  喜堂中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們擔任。


  婚禮儀式正式開始。


  讚禮者喊:“行廟見禮,奏樂!”


  奏樂者奏響音樂時,主祝者詣香到案前等待。


  讚禮者讚唱道:“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讚禮聲來做動作。


  讚禮者接著讚唱:“升,平身,複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讀祝章!”


  由一個十三四歲的小男孩跪在右側拜佛凳上讀“祝章”[事先念熟,不可讀錯]。


  小男孩讀畢“祝章”後,讚禮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


  整個過程總稱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


  最後讚禮者唱:“禮畢,退班,送入洞房!”


  繁縟的拜堂儀式結束後,由兩個小男孩捧龍鳳花燭導行,韓沃執彩球綢帶引新娘子緋兒進入洞房。


  新郎和新娘腳須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為5隻,也有10隻麻袋,走過一隻,喜娘等又遞傳於前接鋪於道,意謂“傳宗接代”、“五代見麵”。


  入洞房後,按男左女右坐在床沿,稱“坐床”,由一名福壽雙全婦人[3]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頭部,而後挑去“蓋頭篷”,意示“稱心如意”,謂“請方巾”。


  新郎韓沃稍坐即出,新娘梅緋兒便開始換妝,客人請吃“換妝湯果”。


  梅緋兒換好妝後,由韓沃領著出來行“拜見禮” [4]。


  ————————————


  注釋

  [1]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這是一句諺語,意思是比喻時運來時加倍稱心,時運去時分外倒黴。


  滕王閣: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元嬰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時建的一座閣;傳說唐詩人王勃乘順風船飛馳到洪州,參加了洪州牧閻伯嶼在滕王閣舉行的盛宴,即席寫成《滕王閣序》,因而名揚天下。


  薦福碑:宋代窮書生張鎬流落饒州(今江西波陽)薦福寺,寺僧想拓印顏真卿碑帖一千份給他賣作路費,不料當晚碑石被雷擊毀。


  出處:《警世通言》一七:“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德稱兩處投人不著。”明.羅懋登《西洋記》五三:“自古道:‘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金鍾撒碎聲。”’


  [2]元代婚禮流程

  (1)坐花轎

  今天是韓沃的大婚。


  五更時,韓沃家以全副豬羊或五牲福禮及果品,在廳堂供祭“天地君親師”,俗稱“享先”。


  婚禮的前一天,韓沃家向貰器店[指出租婚喪喜慶用品的鋪店]租得八人抬的大紅花轎和婚禮器物。[坐花轎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隻能坐一次花轎。故夫妻吵嘴,妻子常帶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是八抬大轎轎抬進門的,又不是走上門的,以此來炫耀自己高貴。]

  大花轎要出門的時候,韓沃家要以淨茶、四色糕點供奉“轎神”。然後,大紅燈籠開路,並一邊走,一邊放銃、放炮仗,沿途是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那個時代,新郎是不到嶽父家迎親的,而是以喜娘[送娘]為使者,持名貼前往女方家迎親。


  (2)開麵


  新娘子在上轎前,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紗線,為新娘子絞去臉上汗毛,俗稱“開麵”,也叫“開臉”。[含有現在的美容之意]

  花轎臨門後,女家放炮仗迎轎。旋即虛掩大門“攔轎門”,待塞入紅包後方才開門。


  花轎停放必須是轎門朝外,袁震家有人燃著紅燭、持著鏡子,向轎內照一下,謂之驅逐匿藏轎內的冤鬼,稱為“搜轎”。


  袁震家中午須擺正席酒,俗稱“開麵酒”,也叫“起嫁酒”。


  (3)哭上轎

  新娘子梅緋兒上轎前,須經韓沃家的喜娘三次催妝,緋兒還得假裝不願出嫁的樣子,懶於梳妝[當然也有封建婚姻確實不願出嫁者]。而後,緋兒還應該坐在自己的娘腿上,娘再為女兒喂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但緋兒隻是落落的義女,而且年紀相仿,隻好把“喂上轎飯”和“哭上轎”的程序給免了。


  “哭上轎”是女兒上轎時,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的話,有:“囡啊囡,儂抬得去嗬,烘烘響啊!儂獨自去嗬,領一潮來啊! ”“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等等,新娘動了感情也含淚惜別。


  (4)抱上轎

  接下來是“抱上轎”。即由新娘的兄長抱著,把妹妹送上轎。


  進轎坐定後,臀部是不可隨便移動的,寓意平安穩當的意思。這抱新娘的兄長還真得由紀緒擔當,因為梅緋兒也太高了。


  緊接著是“倒火熜灰”。


  新娘座下放一隻焚著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轎的後轎杠上擱係一條席子,俗稱“轎內火熜,轎後席子”。


  (5)送轎

  起轎時,袁震家放鞭炮,並用茶葉、米粒撒轎頂。兄長紀緒隨轎而行,謂之“送轎”。城區抬花轎要繞至千歲坊或三法卿[地名]等處,以討“千歲”、“三發”的彩頭。


  紀緒送至中途即返回,且要包點火熜灰回來,並從火種中點燃香,返回家裏置於火缸中,俗稱“倒火熜灰”,亦稱“接火種”。


  紀緒這個臨時兄長,接回“火種”後,還來不及休息一會兒,又被大方拖著去韓沃家鬧新房去了。


  本來大舅哥今天是不應該去新郎家的,而是應該明天‘回門’,也叫“望二日”時,去新郎家接回自己的妹妹。


  [3]福壽雙全婦人

  是指父母都健在,丈夫的兄弟姊妹都有,兒女雙全的婦女。缺任何一方,說明此女人為“五福不全”。


  [4] 拜見禮


  “拜見禮”也稱“見大小”, 就是以親疏、輩份依序跪拜見麵。


  拜時起樂,堂上擺大座兩把,受拜者夫婦同坐,如一個已故,則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著。


  拜畢賜紅包給新娘,俗稱“見麵錢”。公婆可不掏紅包,謂曰“媳婦是自家人”。新娘與同輩見麵則作揖,若小輩拜見時,新娘亦給“見麵錢”。


  新娘子拜見過所有親戚後,舉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勸食,新娘多不真吃。筵畢,喜娘陪新娘子到廚房行“親割禮”,有撈粉絲、摸泥鰍等習俗,謂之“上廚”。其實,也就是看看新媳婦以前在娘家下沒下過廚房,會不會做家務,手腳靈不靈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