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87章 桃花臉薄難藏淚

第187章 桃花臉薄難藏淚

  達普化來到了玉皇閣的二樓,推門走了進去。


  但見大殿裏坐滿了善男信女,達普化便找了一空地悄悄地坐了下來。發現地上是暖暖的,心想:怪不得選擇在二樓講經呢,原來坐在上麵不涼呀!


  【一】《道德經》道教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李道長從左前方的小屋裏矍鑠地走上了講壇。


  她一坐下來,就開口說道:“看到壇下坐著的,都是些俊男靚女,貧道方知,今天是情人節。”


  壇下的人嘻嘻地笑著。


  李道長接著又說:“貧道之‘貧’,不是道德與智慧之貧也,而是嘴貧。”


  一向嚴肅的老道長,今天竟開起了玩笑,這可是從來沒有的事情,眾人禁不住笑聲一片。


  “今天講點兒什麽呢?”李道長也笑道,“不然,今天應景就講講愛情?”


  信眾瞪大了雙睛,看著講壇上白發蒼蒼的老道長,以為她在玩笑呢。


  隻聽李道長一本正經地說:“貧道今天講的主題是——從《道德經》看愛情的智慧。”


  眾人一聽,不由得鼓起掌來,就連壇下的淑女竟也忘掉了往日的矜持。


  “欸~道觀是清淨之地,莫要喧嘩!”道長示意不要鼓掌。


  眾人隨即放下手來,卻又竊竊私語。


  “貧道知道,大夥兒在嘀咕什麽。你們可能疑問,一個從未經曆婚姻的老道士講愛情,豈不笑死人……大家是不是這樣想?”李道長伸長了脖子問大家,“俗話有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老君也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由我來說愛情之道,或能言中一二。”


  大夥兒都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壇上的老道長,隻有達普化在四處踅摸自己的心上人。他隱隱約約地發現,從老道長出來的小屋裏的縫隙間,有一件靚麗的藍衣時不時地在閃動,他確信那一定是她了。因為在這所道觀裏,唯獨她衣裳的顏色與他人的不同,這是李道長特意為她定製的一件道袍……


  耳邊又響起了李老道的講經聲:“什麽是愛情?這本就是無以名狀的。老子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是《道德經》裏給出的答案。


  也就是說,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愛,都是有限度的,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真正相愛的兩個人,言行舉止中,有一定的默契。即使不刻意去表達自己的情愫,另一方也能從生活的細節中,感受到對方帶給自己的溫度,從而產生惺惺相惜的念頭,希望與對方攜手,往後餘生一起度過。


  那麽,愛,是怎樣開始的?

  就是初見時的那一次心動,這就是愛情的萌芽。從此,那個人就是你內心深處的一個牽掛。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嗬護他(她)的感受,用知冷知熱的舉動,逐漸走進對方的心中。”


  《道德經》第29章又說: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它與愛情又有什麽關係?簡單地說,人要摒棄一切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東西。


  那些真正對這個世間有所感悟的人,就會知道這些道理,不會走極端。沒有什麽是絕對的,不能因為自我的利益而影響到其他人。縱然喜歡,也不能盛行奢侈之風,應該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安分守己。放肆,隻會引發惡果;克製,才能長治久安。社會如此,愛情更是如此。


  所以,愛要矜持。


  碌碌紅塵中,彼此有緣才會相遇。相愛的兩個人,多半會懷著浪漫的情懷,希望在接下來的時日裏,雙方能夠一起,抒寫浪漫的愛情詩篇,將日子過得溫暖舒心。


  你有情、我有意,那種情濃意濃的緣分,無需雙方刻意去提及,隻需要在牽手之後,多站在愛人的立場上,用知冷知熱的舉動,去嗬護對方的感受,便能讓兩個人的愛情之花,長久的綻放下去。


  許多時候,愛情,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心中有愛,希望為對方付出,便會在兩個人交往的過程中,找到幸福的感覺。愛情是需要霧裏看花的,隻有這樣彼此的相處,才讓愛情有一種朦朧的美感。其實,愛情更像是你手中的沙,握得越緊,就失去得越快。


  ‘愛’不等同於‘喜歡’,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卻是克製。喜歡是努力占有,而真愛則是站在大局之上,去考慮所愛之人的感受,成全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在必要的時候,還會努力克製自己的需求,隻是為了讓彼此的緣分長長久久。”


  【二】《複偶見三絕.其一(上)》韓偓.詩


  霧為襟袖玉為冠,

  半似羞人半忍寒。


  老道士愛情觀講得很貼切,可達普化一點兒也沒有聽進去,他一門心思盯著那間小屋。


  此時,那靚衣小道姑【1】找了一個小凳子,也坐在門口聽老道士講經。她,正是達普化的心上之人。


  雖是背麵,但達普化一眼就能認得出來。因為她頭發潔白,梳的不是道姑頭,但又像是道姑頭。她的發髻比其他的道姑要高得多,有點兒像俗家女子的“飛天髻”,隻是在飛髻的末端又套了一個類似於黃玉似的冠。


  白發呀?是不是年事已高?


  莫要驚訝,達普化可沒有那麽另類,她雖然和李道長一樣有一頭雪白的頭發,但她倆的年紀卻相差甚遠。李道長已是七十二歲高齡了,而達普化看上的這位,還不到十二歲呢……


  李道長的講經聲把達普化的目光給拽了回來:“有人問我,我都這麽優秀了,怎麽還談不上戀愛呢?我告訴她,你要的太多了!擇偶時,你強調太多的‘有’——要有學問、有樣貌、有香車、有宅子……唯獨缺少核心的‘愛’。


  《道德經》第11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情感中講究的是‘空杯’之道。


  一個器皿,因為有中間的虛空,才能產生盛物的作用。欲要充實,先要虛空;欲要新生,先要死去。


  太多外在條件的‘優秀’,掩蓋了愛的生命力和愛人的能力。這也說明,你還沒有做好戀愛的準備,還不懂得什麽叫“愛”。一個不注重愛情培養過程的人,也注定不可能享受到愛情的甜美果實。


  《道德經》第76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說明,柔弱勝剛強。


  柔弱的東西裏麵蘊含著內斂,往往富於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君斷言,柔弱的呈現勝過剛強的外表。


  很多有才有貌的女子存在婚戀之憂,她們往往歸咎於戀愛對象少,無暇談感情。但本質上是由於‘剛’的成分太多,‘柔’的成分太少。女子應該注重並且充分展現柔靜之美。並不是柔弱的外表美,而是內在的深層的美。”


  那小道姑好像感覺到達普化來了。


  她朝達普化坐的位置瞥了一眼,就在她轉身的那一瞬間,再一次驚豔了達普化。


  她,天生麗質,略帶著淡淡的憂傷;她,霧為襟袖玉為冠。


  不知那小道姑是因為害羞還是畏寒,她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了自己的胸前,而她那雙美眸卻不時地瞟向達普化這邊……


  ————————————


  注釋

  【1】道姑


  正統道教稱呼中,並沒有“道姑”這一稱呼。女道士一般稱女冠、女黃冠、坤道、仙姑。


  (1)“道姑”稱呼的由來

  道姑一詞,最早出自後蜀《鑒訓錄》一書。但真正將道姑一詞推廣開來的,則是明初的史學家陶宗儀。他曾在一本書提出了三姑六婆的說法,分別用來指代當時社會中從事各種事務的女性。分別是道姑、尼姑、卦姑;六婆則是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這是程朱理學的盛行,對女性壓迫達到了曆史的頂峰。三姑六婆在當時社會地位低下,導致後世民眾多以三姑六婆來進行貶低婦女。


  (2)“女冠”並不是稱呼,而是尊稱

  “女冠”是道教中對於女性道士的獨特尊稱,古代有給成年男性加冠禮的習俗,但女性是沒有行冠禮權力的。道教提倡男女平等,無論男女都有行冠禮的權力。因為在唐朝時期,有很多女性為了行冠禮,紛紛進入道觀修行。她們皆戴黃冠,因俗女子無冠,唯女道士有冠,“女冠”一詞由此而來。故而在道教中,女性道士也用女冠一詞進行表述,但是通常不會做為口語出現。


  (3)如何稱呼女性道士


  在道教文化中,無論是男道士還是女道士,都統一稱為道長、仙長等,如果知道姓什麽,冠上姓就行了。在全真教中,則將男道士稱為乾道,女道士稱為坤道,為的就是提倡男女平等。


  很多朋友在遇到女道士時,往往采用道姑這個詞,殊不知,這是對女道士極不尊重的行為。你可以稱她為女冠,尊稱一聲仙姑。道長是道士的首領,尊稱仙長。不過,一般的道士也可以尊稱道長的。


  (4)關於道士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才製定了出家製度。


  不過,那時候的道士又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


  全真派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裏。男為道士,女為仙姑,皆蓄長發,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須。


  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裏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有差異。比如,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籙、授戒均有嚴格的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