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耶律三將
老兵們輕鬆的情緒很快感染了新兵,新兵們又感染了壯丁,盧家莊村民平常也經常訓練,所以這時候還不算慌亂。
隨著遼兵的戰鼓和號角聲,上萬的步兵再次進攻了上來,遼兵士氣旺盛,巨盾兵緩緩前行,刀牌手敲擊著盾牌,發出嗬嗬嗬的怪叫聲,弓箭兵也更多了,最少有四千弓箭手。
盧俊義手持著長槍,豎立在莊牆正門之上,旁邊燕青安排四個盧家莊子弟架過來兩個巨型的盾牌,盧俊義道:“無需擔心我,遼兵的弓箭傷不了。”
盧俊義的槍法已經進入化境,說潑水不進有些誇張,但是訓練的時候,盧俊義揮舞長槍,燕青往裏丟黃豆是打不到盧俊義的。
這次遼兵的進攻順利了很多,第一次的試探進攻已經把挖的陷阱全部給破壞了,遼兵們順利的靠近城牆,弓箭兵開始向莊牆之上射箭。濟州軍的弓箭兵和火炮兵的還擊顯得是那麽的無力。
士兵們在女牆和盾牌後麵已經做好了肉搏的準備,山士奇不斷的鼓勵士兵,讓大家不用擔心。士氣總體還很好,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現在大敵來臨,各人都懷著必死的戰心。
螞蟻般的遼兵上來了,雲梯往牆頭上一搭,刀牌手拿著腰刀快速的攀爬。一個濟州軍見一個遼兵往梯子上麵爬呢,搬起來一個大石頭就砸了下去,這家夥砸的剛好,砰的一下,腦袋給砸的爛了,正此這名濟州軍忽然感覺胸口一疼,一個羽箭插在了胸口,好在軍裝裏有薄薄的一層鋼甲,鋼甲卡住了箭頭,皮肉隻是擦傷而已。這士兵都不管胸口的羽箭,繼續往下丟石頭,接連砸翻了好幾個遼兵,忽然感覺脖子一冷,脖子中箭了,重重的倒在了地上再也沒能起來。
濟州軍後備步兵鎧甲裝甲也有鋼片,蒸汽機械壓製的鋼片成本很低,用牛皮繩子串了就成了簡易的鎧甲,這種鎧甲重量輕,根本感覺不到多重的分量,看似沒有穿鎧甲一樣,別看這鎧甲不顯眼,但是在實戰中起了大作用了,減少了許多傷亡,如果能配備上頭盔傷亡會更少,可惜的是井陘縣山區並沒有庫存那麽多的頭盔,不然後備軍全部配備上頭盔戰鬥力也會更加的增強。
遼兵的進攻很凶猛,而且比守城兵力多了一些,濟州軍、盧家莊壯丁的傷亡不斷的加劇。
盧俊義也親自上手了,帶著幾個盧家莊子弟充當滅火器,哪裏有遼兵撲上來就帶人撲上去,一條大槍刷刷的,打遼兵如同打蝗蟲一樣,三下五除二的給打翻到牆頭下去了。盧俊義感覺自己的在牆頭上不那麽趁手,換了一條兩米多長的鐵棒,這鐵棒跟山士奇的類似,也有四十斤重,這家夥趁手了,就像一個瘋子充進了西瓜地,打的遼兵丟盔卸甲,這一段城牆轉眼間就沒有了遼兵。
不遠處山士奇看了也是吃驚不已,魯達一條大禪杖就夠牲口了,揮舞起來瘋子一樣,所到之處都是骨斷筋折的的,換了盧俊義則不僅僅是勇猛了,更多了許多技術性,一棍打去,不用看就知道什麽結果。
沒多久的功夫,光盧俊義一人就打死了七八十人,身上也是滿了血汙,臉上也狼狽了。耶律三將一看,吆喝,這盧俊義還挺牛逼啊,留著是個禍害,令旗一揮,派出了三千拿狼牙棒的步兵,遼軍這三千步兵不僅僅是拿的狼牙棒的重兵器,更為重要的是這是遼軍中的精銳,拿的薪水比普通士兵高,訓練強度也比普通士兵大好多,戰鬥力強悍許多。新來了三千精兵壓得守軍有些受不了了,隨時可能崩潰。
山士奇過來道:“盧員外,點火不,兄弟們支撐不住了。”
“吹號,點火。”
發信號的號角聲音吹響了,基層軍官命令小兵拿起隱藏好的酒壇子扔了下了牆頭,一罐子,接著一罐子,裏麵是刺鼻的火油味道。這可不是桐油,而是從滄州黃驊處發現的石油土法煉製的柴油、煤油的混合油,燒起起來很劇烈,濃煙刺鼻,瞬間在矮牆下麵形成了一道火牆,正在攻城的遼兵成了烈火中的舞者,大冬天的穿戴的都厚,烈火燒起來也不容易撲滅,戰場上瞬間充滿了烤肉的味道。
這時候遼兵的後麵,響起了嗚嗚的號角聲,鐵蹄錚錚,地平線上衝過來數千騎兵,楊誌提著楊家槍,魯達揮舞著大禪杖,牛皋舞動熟銅雙鐧,史進提著三尖兩刃刀,趙隴拿著長槍等等諸多將領帶領著四千餘輕騎兵猛撲上來了,耶律三將大驚,前有堡壘久攻不下,後有騎兵來襲,簡直是和那個死去的阿裏奇一樣的情況了,不過還好,耶律三將早有預備,四千騎兵迎麵撲上去。
激烈的戰鬥又重演了,弓箭、火雷彈、大刀長矛、遼軍騎兵還是不習慣火雷彈的攻擊,在火雷彈的攻擊之下死傷慘重,再加之濟州軍騎兵本來就異常強大的戰鬥力,遼軍阻攔的騎兵很快潰敗,兵無戰心。耶律三將也和楊誌、魯達、牛皋、趙隴等人玩鬥將,耶律宗雲對戰楊誌,楊家槍神出鬼沒,少有的高手。耶律宗雷對戰魯達,魯達力氣大招法威猛,其他武將也都是好手,耶律三將領占不到便宜,結果發現這幾個人的武力值也是很高,不是軟柿子。見事不可為,隻好收攏部隊,步兵龜縮成陣,騎兵護在側翼。楊誌等人見沒有便宜可以占,下令後退,帶領騎兵很快消失了。
耶律三將左右為難,如果隻是一個盧家莊,怎麽也能輕鬆拿下,問題是還有一群為數眾多的,而起配備武器先進的騎兵,野狼一樣,趁著你不注意就過來咬你一口。
三將領一商議,當即決定回去,不打了,沒必要把命丟這裏,遼國此次南下的目的並非是和宋軍死磕,為的無非是錢糧而已,目前錢糧都已經得到的差不多了,沒有理由繼續留在大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