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紅樓
張能、張水住進破廟的時候,正趕寒冬臘月天氣。兄弟二人在廟裏凍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剛想出去討點熱湯攆攆寒氣,不想卻被人圍了,說是此處夜裏遭了賊,二位是生人,令人可疑,先進廟裏搜一搜。張能、張水沒做虧心事,自然不怕搜。豈料來人進廟一搜,竟然在香爐裏扒出了十多錠白銀。張能、張水一看,目瞪口呆。人們大吼一聲,綁了兩個乞丐,說是還缺兩錠白銀,要求交出贓物。
張能、張水大呼冤枉,跪地求情,闡明自己清白。莊戶人哪裏肯信,定要帶二人去見官。不料這時候,幫主來了,幫主先作了一圈揖,然後賠笑說:“這兩位是剛入幫的兄弟,初來乍到,不懂規矩,望諸位看在我的麵子上,饒恕一回,損失銀兩照賠不誤。”有陳州幫主說話,眾人熄了火氣。幫主讓人掏出銀錢,賠了失主,然後問張能、張水說:“二位壞了規矩,如何辦?”張能、張水怕再犯眾怒,隻好吞下苦果,乞求幫主開恩。幫主冷了臉說:“乞丐雖窮,但人窮誌不窮!念你們是初犯,寬處為懷,五日內不得外出乞討,閉門思過!”幫主說完,帶人走了。
幫主說話,一言九鼎,如偷著外出討要,被抓住必定斷腿。張能、張水懂規矩,坐在廟裏又冷又餓,腦際間閃現著往日飽肚的情景,口水直流。
張能對張水說:“兄弟,五天不吃會餓死的,得想想辦法。”張水想了想說:“咱還是回老家吧!”
張能長歎一聲說:“回老家那怎麽行?老家遭了災,比不得陳州!若我們熬過了這幾日,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張水聽後,覺得有理,頹喪地說:“隻怪咱們平常不攢體己,若腰中有錢,就去買些吃的、喝的,暖暖身子!”
張能一聽到“錢”字,陡地亮了眼睛,對張水說:“那幫人不是說還差兩錠銀子沒找到嗎?咱何不找找?”
張水泄氣地回答:“唉!你聽他們胡說!哪裏會有賊人,分明是陷害你我罷了!”
張能搖搖頭說:“不會的,咱們兩個叫花子,與他們無仇無冤,他們是不會陷害我們的!”
張水望了張能一眼,譏諷道:“哥,你真是死腦筋!你想,賊人難道會把銀子埋在這裏,隻拿兩錠銀子走嗎?”
張能仍不死心,目光盯著一處,思索片刻說:“難道是幫主試探我們的嗎?”
張水這才點頭稱是,坐將起來,伸了伸懶腰說:“他會不會真的留下銀子,再試我們一回?”
“有可能!很有可能!”張能說著站起身來,先在香爐裏扒了幾扒,然後又在神像前後摸索……
突然,張能驚叫一聲,對張水說:“快看,果真有錠銀子!”
張水跑過去一看,原來銀子藏在牆壁上一塊鬆磚下麵。雖然隻有一錠,但足夠二人吃上一陣子了!
二人耐不住地高興,又四處尋找一回,再也尋不到另一錠。但畢竟有了閃閃發光的銀子,有它就可以買到吃的、喝的。弟兄倆高興萬分,商量著如何花這筆錢。張水要求先大吃一頓,然後再精打細算。張能說:“應該先吃點家常便飯,再置買一床厚被,以免夜間受凍……”二人商量許久,也未達成協議。
最後,張能說:“幹脆,我們不如把銀子交給幫主,說不準還能買回禁令!”
經張能一說,張水突然想起了什麽,對張能說:“我們差點兒壞了大事!”說完,拿著銀子和張能一起去了幫堂,見幫主,拜了三拜說:“幫主,我們弟兄饑餓難忍,但沒敢越廟門一步,為尋點兒東西吃,在廟裏發現了這錠銀子!”
幫主問:“為何不用銀子買吃的?”
張能說:“動過此念,可最後還是忍了!”
幫主問:“為什麽?”
張水說:“過去有兩個叫花子,住在一所破廟裏,大雪撲門,三天不得討要。後來,一香客丟的一錠銀子,被他們拾到。二人驚喜若狂,商量一通,由甲去買吃的。甲先在集市飽餐一頓給乙帶回了熱燒餅。不料甲剛進廟門,被乙一棍打死,乙掏出所剩的銀錢,吃了甲買回的燒餅,不一會,也七竅流血歸了西天!”
幫主聽後沉吟許久,最後對張水說:“想到不做,又勇於揭穿自己的私欲,這叫聰明的善良!起來吧,望你日後能成大器!”
十年以後,張水果真當上了陳州的丐幫幫主。
那時候我以為教授是個喜歡講故事和賣弄斯文的家夥,可是後來才知道他從不講故事,隻講證據講文物講文字。
卻唯獨給我講了故事,教授真正的用意從未對我嚴明,隻是我想他是在暗中鼓勵我不要因為自己是個聾子就自卑,更不要自暴自棄放縱自己,連一個合格的乞丐都要有良好的品質意誌,那麽隻要我想就一定也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教授在別人麵前是一個樣子,仿佛永遠帶著高傲驕傲的麵具,在我跟前則完全換了一個人,時而陰沉時而活潑時而不可捉摸時而孩童,他好像隻有在我跟前才能放鬆和放縱自己。
所以盡管最近一段時間他做了許多對不起我的事情,然而到最後我總能迅速自我冷卻選擇相信他理解他原諒他。
也許這就是我跟他之間的宿命,即便最後我真的被他害死我也不會痛恨,至少我是被我一生信任的人害死的,至少我知道我想要的答案。
一個從小就習慣了尋找的人其實最怕的就是尋找,因為一個人每天都要麵對的一件事很可能是他人生當中最不願意麵對卻不得不麵對的那件事。
人生就是這麽奇妙與淒慘。
尋找跟等待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當你一次次一年年的尋找無果之後那麽剩下唯一能做的隻有等待,無盡的找尋之後無盡的等待。
孩子並沒有醒來我卻時刻準備著,擔心他們隨時會醒來,我知道自己絕不是一個合格的看護者,那麽唯一剩下的就隻有耐心,堅持看護他們的耐心。
孩子的母親一天不回來我就看護一天兩天不回來就看護兩天,一個月不回來看護一個月,一年不回來看護一年。
任何一個文明都離不開一條河,人要想生存必須沿河而居,這是人類世界最簡單最原始的道理。孩子還熟睡著我注定不能一起睡去,於是便起身從包裏翻出一些之前整理的資料,這些資料其實是關於遼西地區一條很少為人所知的河流。早期人類文明大都發源於大河流域的原因是: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
原始社會時期生存條件比較惡劣,首先要解決的人的吃飯問題,河流區域最容易引水灌溉,同樣容易生長草木繁殖動物,長此以往,從從事農耕的村落到發展工業的城市的過程就形成了。
有句話叫作“農,國之本也”,這就跟文明古國為什麽都產生於大河流域有很大程度上的關係了,曆史課本上講到過,大河地區每年都會有類似於河水漲汐的事發生,大量的河水帶來了河底肥沃的泥土,對樁稼的成長十分的有利,所以促進了該地區的農業的發展,從而推進了曆史,農業的興旺發達,自然對經濟的進步做出強有力的奠定,也就造就了各個大中小城市,圍繞之產生的自然是接下來的各大文明古國了。
“……遼西地區的中生代熱河生物群化石,被國際學術界譽為‘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其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很多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在國際學術界一次次引起了轟動。”這是《遼寧古生物化石保護紀實》之中的記錄。
“中國各主要區域的文明化進程中,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區域。”這是《遼西或是我國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區域》種的論述,對牛河梁紅山文化的定義。
龍鳥等古生物化石、查海、砂鍋屯、興隆窪和牛河梁等重要考古發現,集中在古幽州的醫巫閭山麓和大淩河流域。
按照人類文明起源於大河流域的常規認知,方家似乎難以接受不足八百裏長的大淩河,紛紛將遼寧西部的考古發現“劃歸”到西遼河也就是老哈河流域。如果不是陰差陽錯,“仰韶文化”的冠名,應該屬於更早前發現的“砂鍋屯”,其文化類型應該叫“砂鍋屯文化”而不是所謂的“仰韶文化”。
實際上,曆史上的遼東和遼西,似乎從來都沒有依遼河劃界。其中,戰國時燕置遼西郡與遼東郡的界線,恰恰是大淩河中下遊,與遼河沒有“一滴水”的關係。
大淩河與遼河,各自擁有獨立的水係和流域,應屬姊妹河。努魯爾虎山和醫巫閭山,是兩河從發源地到中下遊的兩道分水嶺。
《紅樓夢》其中一個版本開篇第一回出現的“靈河”,本係“大淩河”之舊稱。“西方靈河”,若非“遼西大淩河”,還能到哪兒去找呢?
“作為遼西地區最大的河流,大淩河在漢代被稱為‘渝水’,又稱‘白狼水’。唐朝時稱‘白狼河’,遼代稱‘靈河’,金代改‘靈’字為‘淩’,稱‘淩河’。元代時,又曾稱其為‘淩江’,明代始稱‘大淩河’。”
曹翁筆下的“靈河”,並非虛構。“靈河”與“淩河”的關係,超越“文學”與“原型”,是曆史的真實。
那麽,“靈河岸邊”的“絳珠草”呢?
我反而覺得“絳珠”,應為“降朱”之“演繹”。其原型,應為生長於“淩河”入海口的“鹽隰菜”。
“鹽隰菜”,學名“堿蓬草”。因秋日變紅,又叫“赤堿蓬”。
生生不息的“鹽隰菜”,越到深秋顏色越紅。因為其它植物無法生長,“鹽隰菜”能把海灘“染”成純粹的紅色。所謂的“紅海灘”,其實是秋日海灘上密密匝匝的“鹽隰菜”。
淩河不深,但有“靈”;醫巫閭山不高,但有“名”。
恐龍,在遼西生翅;文明,在遼西發端。所謂遼西古文明,實屬古幽州文明。
貫穿《紅樓夢》主線之“玉”,也貼合著古幽州文明的“活化石”——醫巫閭之珣玗琪。
說《紅樓夢》偉大,是文學意義上的偉大。其曆史地理背景的偉大,則是文明意義上的偉大。
誰又能想到紅樓夢中的開篇竟然是我正要去探險的大淩河,也就是靈河。
我的思想有種突然的爆發,靈河,最有可能的就是同一個字傳遞下來的同音,畢竟靈河不如淩河吉利和順嘴。所以淩河流傳至今,有些事永遠無法考證與證明,但是我們卻可以去推斷探索挖掘。
而牛河梁原本的名字也不是牛河梁而是摩天嶺,摩天嶺下靈河流淌,摩天嶺上女神廟高高在上。
我最初來到赤峰草原的足跡就是沿著西拉木倫河,我的母親河,我的老家究竟在哪裏?
西拉木倫河現在看來仿佛隻是我的家族短暫的棲息之地,否則也不會那麽隨便的徹底放棄遠離.而與西拉木倫河息息相關的兩條大河便是老哈河和大淩河,靈河。
說起紅山文化很多人並不熟悉,大部分也隻是聽說過或者曾經聽說過而已,但是要說起仰韶文化知道的人更多,可能跟仰韶文化地處中原之地,是中國最初考古學發掘的重要地點有關。
仰韶文化是寫入很多教材的,紅山文化則要少很多。其實以泰山為中心的古代東方,是一個相對獨立和穩定的文化區域,與仰韶文化的特征並不相同,那麽仰韶文化的源頭在哪裏呢?
傳說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和他的另一位氏族兄弟炎帝的部落都是起源於中國西部的渭水流域,在華山腳下,人們終於找到了仰韶文化最初的源頭。西部的華山和東部的泰山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也構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它們幾乎在同一個時刻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