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銀繕建盞
看來並不是我過度反應而是事出有因,當然不是特異功能隻是一種感覺,感覺到楊行身上有一種氣息,一種平江府的氣息。楊行並不知道我為什麽問這個問題,本身我也幾乎沒有行李所以很快就收拾好了,跟老板老板娘再次感謝道別然後離開。
兩個孩子很懂事的最後跟老板娘阿姨抱抱揮手告別,這時候她們倆才真正感覺到平安的溫暖才確定那個阿姨是個好人。
重新上車我和兩個小孩子坐在後座,楊行這種人當然除了咖啡館意外還有別的房子而且距離咖啡館很近,同一個胡同,走路三分鍾,遙相呼應。房子是二層小樓,外表看比不得雨花別墅但是走進去卻幹淨簡單溫馨,尤其是原木古樸的地板走上去很有質感也很有年代感。
兩個小孩子居然很喜歡這裏放下就自己乖巧的玩耍了,當然不敢亂動隻是在客廳,還是楊行跟我一人領著一個才參觀了一下整體。
房子一樓兩個臥室二樓一個臥室,小孩子就睡一樓左邊的主臥,采光很好,我們回來的時候也才中午12點而已。楊行馬上親自下廚準備飯菜我則把兩個乖巧的小天使叫到身前,“這裏是舅舅給你們找的新家,這個房子雖然不是舅舅的但是楊叔叔是舅舅的好朋友,你們也喜歡他是吧?”
“你們暫時跟楊叔叔在這裏生活一段時間舅舅回北方去接媽媽好不好?”
“不怕,乖,舅舅不是現在就走,舅舅過兩天就走,舅舅晚上還跟你們住一起,咱們拉鉤!”
我也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學會的哄小孩子,兩個孩子眼裏當然有恐懼和不安但是這所房子帶給他們的安全感還是很強的,何況楊行的確是個溫和的人,孩子們跟他還不熟悉但是也不怎麽怕他,跟他也敢說話,叫叔叔。
叔叔比舅舅要遠不少,去接孩子的路上楊行跟我商量過想請一個最好的家庭保姆照顧兩個孩子。
我說不用了,要他自己照顧。
很快午飯做好了孩子們吃的很合胃口然後就回自己的新房間兩個人抱著睡著了,因為她們太累了太累了。
楊行的身份正式轉變,成了臨時奶爸,我沒有更多祝福的,也沒有威脅,隻說了句,“兩個孩子就是我自己的命。”
足夠嚴重也足夠重,接著我回了咖啡館,運氣很好的趕上了周末杜小丙整天走在,我找她有事。
我們再次來到天台,“我馬上就要離開金陵回到北方,那邊有我沒做完的事情,兩個孩子楊先生照顧不過來,你有空的時候就過去幫幫忙。”
我說這話的時候內心是有把握的,因為楊行那邊房子的一樓有杜小丙的房間,雖然我弄不清楚為什麽但是無疑兩人之間的關係很親近。
杜小丙笑了,“楊先生是我親叔叔,我跟媽媽姓所以姓杜。”
她似乎知道我內心猜疑擔心什麽,一下子擊中要害,很厲害,我沒有笑,抬頭看天,長長呼了口氣,“原來如此。”
我的全部回應就隻有這四個字,因為四個字已經足夠,杜小丙拍拍手踮起腳尖,“我免費幫你照顧小朋友有什麽好處?你知道我還是挺現實的,不像你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移。”
我知道她在開玩笑但還是很認真的回應,“你直說要什麽。”
杜小丙撇撇嘴,“我好像沒什麽好要的,我要的我都已經有了,我沒有的你也給不了我,所以……我什麽也不要了。”
我早有準備,抬手從衣兜裏拿出一個建盞,我親手從一個收藏家手裏購買的殘缺的建盞,又親手銀繕好的建盞,平常愛不釋手,現在當作禮物饋贈給杜小丙。
我們現在喝茶的方式據說是明朝才出現的。之前的就不說了,李唐時期,是把茶加入佐料和調味品一起煮來吃的。兩宋時期,不再加入佐料,但還是把茶葉研碎,還是把茶渣一起喝掉的。
兩宋時期盛行鬥茶,方式類似現在的喝紅酒,看沸水澆注,茶葉泛起的白沫,以及掛杯。因此,對茶盞的顏色要求就是要深,建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後來,我們喝茶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因此建盞也就退出了曆史舞台。但在日本,建盞備受推崇。
日本把建盞稱為天目瓷,奉若珍寶。一種說法是因為當時是從浙江天目山出發,去的日本,因此把這種瓷器稱為天目瓷。日本現在有一個曜變天目瓷,是日本的國寶。曾經去過建陽,和許多曾經因瓷器輝煌過地方一樣,當地依舊在生產建盞。但說的不客氣點,卻是在吃老本。出產的建盞良莠不齊,可還是藏不住那股傲氣。
實在要不得,卻也緘默不語。現在,有人開始喜歡這些曾經輝煌過的瓷器,是好事。無論怎樣,畢竟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這些優秀的事物才會繼續發展,不至於消失。
所以說到建盞不能不提到宋代的茶文化,建盞的產生和發展和宋代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建盞是宋代茶文化的產物。
宋代的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首先是因為在宋代、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經濟、文化相當繁榮所致;其次是由於宋代的皇帝都比較愛好飲茶,如宋徽宗還親作《大觀茶論》,宮廷裏常舉行大規模茶宴,上行下效,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再者,許多文人組織飲茶團體,進行茶藝著述,並創作出了大量的茶詩、茶帖、茶畫,使茶文化與相關藝術正式結合,也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而且民間的點茶和鬥茶之風的興起,把茶藝推展到廣泛的社會層麵。
如果說唐代茶文化更重於精神實質,宋人則把這種精神進一步貫徹於各階層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這個時代,它不但繼承了唐人開創的茶文化內容,並根據自己時代的需要加以發展,同時為元明茶文化開辟了新的前景。
宋代“鬥茶”活動風靡全國,從高踞於廟堂之上的達官貴人,到行吟於澤畔山邊的文人墨客,從策肥禦輕的公子哥兒,到車水賣漿的平民百姓,無不以鬥茶為樂事。
這種鬥茶風氣的形成,有二個因素,一是因為宋代在理學思潮的熏陶下,重視人的內省功夫,通過內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淨化,而莊嚴肅穆,澄心靜慮地麵壁參禪式的鬥茶,是一種很好的淨化方式;其次是因為在宋代,美學思想發展呈現出一個明顯特點就是主體意識的突出,飲茶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詩意的消遣,而是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因為生活即是表現。
也許正是因為沒有什麽偉大的東西可以表露自己,所以鬥茶者才在茶事上不斷的完善自己,形成了在工具、材料、鬥法上都不厭其精,不厭其巧的“鬥茶”習俗。
宋人的鬥茶過程分為四步首先是熁盞,即預熱杯盞。
“凡欲點茶,先須盞令熱,冷則茶不浮。”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為調膏,即往盞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調和成濃稠膏狀。
第三步為點茶,也是鬥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即往盞中注入沸水。注水時,要求水自壺嘴中湧出呈柱狀,注時連續,一收即止。
最後一步為擊拂,就是用一種類似小掃帚狀的茶筅攪動茶湯,使之泛起湯花。衡量鬥茶的勝負主要是看茶麵湯花的色澤、均勻度以及茶盞與茶湯相接處的水痕。湯花均勻、色澤鮮白為上品。
湯花長時間緊貼盞壁而不退散,是為上好,稱為“咬盞”,而湯花散逸較快,則稱“雲腳渙亂”。這種鬥茶方法,對茶盞提出了要求一要茶盞的造型有利於察看鬥試的勝負;二要茶盞不易散熱,耐熱;三要能夠襯托出茶色的鮮白。
而建盞的造型、胎質和釉色都符合這種鬥茶的方式,這樣隨著鬥茶的流行,建盞也隨之風行起來,文人墨客爭相購之並以此為榮。
“銀繕,宋代官窯建盞,這個太貴重了我不能收。”杜小丙也是識貨之人馬上拒絕,神情開始嚴肅。
“我隻有這個,所以你必須收下。”我的態度則更加堅決神情更加嚴肅。
“喂,送人禮物還可以強買強賣麽?你都可以隨便拒絕我的資助我當然可以不收你的禮物,這跟你有多少好古董沒關係。”杜小丙反抗,不過很快臉上又恢複了笑容。
顯然她並沒有真的生氣。
“這個建盞並不名貴,因為它是我用很多別人不要的建盞碎片銀繕製成的,不是完整器物也不是一個殘缺器物銀繕而成。當然那些建盞碎片收藏家和商人們也舍不得扔掉,我因為幫人銀繕所以以合適的價格買了一點碎片而已。”我解釋的頗為詳細,建盞銀繕代表我的感謝和誠意與誠信,與貴重與否無關。
“你這麽說也沒錯不過對你來說這個建盞就很珍貴,君子不奪人所愛,你明白吧?”杜小丙歪著頭做我的工作。
“對我的確挺珍貴,但是我手藝還在還可以再銀繕一些碎片成為一個新建盞,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你收下。”我的想法當然不會改變,我從小就是個固執的要命的家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