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天才導師
杜小丙仿佛成了此刻我的導師,精神導師,不得不承認杜小丙是個遠比我更有規劃更有頭腦的人,畢竟我的腦子裏除了正常的讀書吃飯睡覺就是尋找母親,我的頭腦裏已經形成思維定勢我對外麵的事情缺乏足夠的了解更缺乏足夠的參與度。
說白了大學這三年多很大程度上我是跟外麵世界隔絕的,隻是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所以感覺並不明顯,杜小丙的突然從天而降讓我越來越體會到了這樣的差距。韓城跟我在一起的時候其實很多很多事情都是不露聲色的在主動照顧我替我善後。
韓城因此才很緊張,他知道我到了外麵除了會找人以外很多事根本做不了做不來,出了校園出了尋找母親我就是個廢人,而且有時候看上去更像是個瘋子,逮住誰都拿出照片問見過我媽媽麽?
我足夠幸運身邊有教授有韓城,現在同樣足夠幸運,就在我再一次走投無路的時候杜小丙又出現了,我被保護的就像是個孩子一樣。
我笑了,自嘲的笑笑,“你以後可以留在金大教課,若幹年後你便桃李滿天下。”
我是自嘲自己是佩服杜小丙,這一點她可以理解從我的眼神也看得出,她想想也跟著笑了,“其實也沒什麽不好,本來我的人生計劃是30歲徹底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那種餘生什麽都不做可以隨便花費環遊世界的財務自由,然後我就在大學裏當個不坐班的教授。”
我有點無語,“你的意思是自己30歲就退休?”
杜小丙笑的更加開心,“是啊,本來我計劃24歲提前退休,大學畢業就退休,我同時在修著研究生學位博士學位,國外的三所學校的,我對學位不是很在乎,但是有幾個必要的頭銜還是會有好處的,對不對?”
“我從小就很憧憬自己財務自由,雖然現在在小範圍內實現了,但是還遠遠不夠。”
我突然覺得有點不現實,好像我麵對的不是跟我同一個世界的人,人家24歲,人家20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人家30歲就要成為超級富豪提前退休享受自己的人生。
我呢?
我的財務自由在哪裏,在什麽時候?
“唐簡,你知道什麽是真正的財務自由麽?”杜小丙看起來的確很在乎很重視這件事和眼前的這個話題。
“我大概不知道,因為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有財務自由。”我苦笑著回複。
杜小丙又稍微思考了一下,“其實有時候細節之中蘊含著大大道理,你可以聽幾個故事,聽完了也許你就知道什麽是你自己的財務自由了。”
……
從前,一寡婦欲嫁,遭族長阻撓,遂求一老塾師代寫狀紙。塾師知道縣官最討厭長難句,便致謝了四句:“夫亡妻少,翁壯叔大,瓜田李下難避嫌,該嫁不該嫁?”縣官接狀,拍案稱絕,當即揮筆下判:“嫁!”
說話簡練真的太重要了,女人討厭喋喋不休的男人,上司討厭抓不住重點的下屬,聽眾討厭假大空的會議。
在課堂上,對於老師的提問,總有那麽一位“說不完先生”,鋪陳一堆抓不住重點,說了半天還不知道他說的什麽。
據說媒體行業的工作人員,一次采訪約一個小時,如果講述者口述約9000字,那麽正常記錄約3000字,最終寫出文章約1000字。
說話簡練,少說廢話,節省時間,彼此雙贏。
……
有一個聰明的國王,要把“富民強國”的的道理昭告天下。
指令王公、大臣盡快總結。
幾年功夫寫出了幾十本,國王一而再、再而三的說“太多”,最後隻剩一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看問題要看到本質,過長的文章或談話往往是低質量的表現。
有句古語叫做:“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這是指交談方說話的質量高,信息多,字字珠璣,句句有味。試著讓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含有一定的信息量,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說話的高水平。
……
清朝,曾國藩帶領湘軍跟太平軍作戰,總是打一仗輸一仗。曾國藩在奏章中寫道:“臣屢戰屢敗,請求處分。”這時,一位師爺幫他將“屢戰屢敗”,改寫成“屢敗屢戰”。皇帝閱過奏章,覺得曾氏雖戰敗,卻越敗越戰,忠心可嘉,非但沒治罪,還讚揚他。
出場順序很重要,文字如此,人生皆然。
明明是零基礎的讀書小白,卻總想著一步登天,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去超越對方四五年的成就,違背了教育的客觀規律,隻能是南轅北轍,走向另一個極端。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一個做某件事的,往往並不值得誇耀。我們的關注點是能不能把勝利的果實留下來,有時候,後發製人、慢人一步卻能幫助我們更長久地站在頂端。
杜小丙一口氣講了三個故事,我很認真的在聽,誰內心深處不期待真正的財務自由呢?
不要說我還是個20出頭的大學生就是80歲的老翁也會期待著財務自由,因為真正實現財務自由的人太少了,像金子和寶石一樣珍貴。
我以為三個故事就結束了,沒想到後麵還有幾個。
“別著急,下麵的故事也許更有用,對你。”杜小丙頓了頓強調。
95%的聰明型企業都失敗了,成功的隻是少數的5%。這種現象稱之為“阿波羅現象”。“阿波羅”意為最聰明人組成的團隊,聰明人最大的特點是有自己的主見,但也正是主見惹的禍,每個人的觀點中的弱點恰恰最能吸引對方的眼球,而這恰恰又是對方攻擊的火力點。這種團隊的組合是烏合之眾。
很多時候,大家各有各的觀點,眾說紛紜,導致忘記了最重要的目標——做事。既然都是聰明人,也都覺得對方不笨,索性按照某個人的思路先走一走,真的出問題了再換另一種方法。
止步不前的討論就是退步,一個高明的領導者,懂得自己退居幕後,正如輪船的錨,隻有掩埋自己,才能給團隊這艘輪船帶來平穩。
有一讀書人家境貧寒,雖然好學,但很少有錢買書。於是,他非常注意從小賣店的包裝紙中收集零散書頁。有一次他發現附近的一家小雜貨店中用撕下來的《資治通鑒》書頁來給顧客當包裝紙。他便整日守在小雜貨鋪門前,每逢從店裏買糖果出來的顧客時,他便尾隨其後,去拾取顧客扔下的包裝紙。
一個月以後,他得到一本自己重新裝訂成書的《資治通鑒》。
再後來,他寫成了一部巨著《國榷》。
困難多數是我們想象的,當你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這不是雞湯,而是切切實實的道理,隻是你沒有經曆過那種發瘋似的成功後成功的喜悅,你才覺得這是假的。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有生之年,搏一把,拚一拚,活出你的精彩。
奧古斯丁是羅馬帝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懺悔錄》一書至今仍被人們奉為經典,後世從他的思想和學說中受益無窮。
相傳有一天,奧古斯丁到海邊散步,看到一個小男孩在淺灘附近挖了個小坑,在海水與小坑之間來來回回,意圖用手裏捧的海水把小坑填滿。
奧古斯丁笑話這個男孩道:“你挖的坑這麽小,怎麽可能把海水填滿?”
這個男孩回答道:“我聽說有個思想家叫奧古斯丁,意圖用他的腦袋窮盡人類的真理,他都可以,我怎麽不行?”
奧古斯丁聽後羞愧難當。
無論哪種理論,它都有局限性,因為,人本身就是一種局限的存在。對於自己的觀點看法不要過於自信,真理往往在兩種極端對立的觀點的交界處。
永遠抱持一顆虛幻若穀的心,向那些所謂不如你的人請教,當你彎下腰去,精神才能真正地站立起來。
杜小丙看著我的眼睛,“你有些明白了麽?”
我想了想,“明白又不明白,我們的出身背景眼光經曆都完全不同,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所以對於自我財務自由的定義和目標可能會有很大差別,不過你的故事裏我學到了做人的一些底線和道理,很受用。”
我努力的正常跟眼前的天才女孩溝通,我說的都是真話,每個人對於自我財務自由的理解都很不相同,絕不僅僅是有花不完的錢就可以的。
財務自由這個詞跟我提及最多的人隻能是我身邊唯一的朋友韓城,隻是他的角度和理解跟杜小丙並不相同,也許我更加接受韓城的觀點。
財務自由這個詞,在職場上已經火了很久,你經常可以聽到各種造富神話:誰誰誰買了股票,低價抄入,現在漲了很多倍,身價翻翻;又是誰誰誰辭職做公眾號,現在身價已經上億了;誰誰誰,抓住了風口,投資了比特幣,半年之間暴富。
最終的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實現了財務自由。
但我要說的是,你隻看到了1%的人已實現了造富神話,不明就裏地信以為真,你沒有看到剩下99%的人被“財務自由”忽悠了的年輕人。
許多人喜歡給我講孫宇晨的故事。
孫宇晨是90後,是一家創業公司老總,年紀輕輕,很早實現了財務自由。
在他自傳體的書《這世界既殘酷也溫柔》中,你可以看到他的財富之路的:
比特幣剛出現時,孫宇晨還在美國念大學,他就在朋友的帶領下進入幣圈。那時候,比特幣尚未大眾化,隻是在小圈子裏流通,價格也遠遠沒有漲上去,才幾美分,就可以買一個。
在朋友慫恿下,孫宇晨拿出三千多美元,買了很多比特幣。三千多美元,不是一個小數字,但也算不上一筆巨款。結果半年之後,比特幣突然在全球範圍內被爆炒,單個比特幣價格漲至八千多美元。
孫宇晨一夜暴富,掙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由此,迅速改頭換麵,實現了財務自由。隨後,他把掙來的錢投了一個創業項目,做直播App,變身成創業者。
這是你所看到的孫宇晨的故事:
一個年輕人,抓住了風口,飛了起來,掙了錢後,又迅速投身於互聯網創業大潮中。多勵誌,多令人振奮。
同樣是趕風口,其他千千萬萬如你如我一般普通民眾的故事,就一點不令人振奮了,反而令人悲傷。
在天涯網貼上,我看到另外一種故事,懊悔淒慘的故事。
一個貧困大學生,畢業之後,辛辛苦苦工作,掙了十幾萬塊錢,如果不出意外,過幾年,再存點錢,借點錢,就可以湊個首付買房了。
比特幣大潮來了,身邊人都在談論,說這是風口,是機遇,一定會再漲,要抓緊時間上車。
每天都是“財務自由”“炒幣買房”“上車”之類的詞語在他耳邊轟炸,很有*力,他熱血沸騰,衝動之下,拿出所有的錢,買了某幣。
一開始漲得很快,他迅速賺了幾萬塊錢。這令他振奮,心想,既然是風口,為什麽不加倉啊。於是他去找了金融公司,貸款一大筆錢,又加倉買入大量某幣。
可隨後,全球各個主要國家出台政策,開始打擊炒幣行為,各類假幣貨幣應聲下跌,某幣跌得更慘,一夜之間,連同貸款和自己的本金都沒了,虧得傾家蕩產。
“我畢業五年了,工資一發下來,就存著,省吃儉用,平常連飲料都舍不得買,才存下首付,這是我一個夢想。但這個夢想,不到半個月時間,就虧沒了。”
每一個造富神話的背後,都是有很多人墜入了深淵。
多思考一下,為什麽孫宇晨會成功,而這位貧困大學生虧得傾家蕩產?
孫宇晨入場很早,在美國,他比國內絕大部分用戶更早接觸比特幣,有更大機會買到低價位比特幣,三千美元,也就是兩萬塊錢,買來,即使虧了,這風險也承擔得起。
投資有度,風險可控,前景算不上明朗,但也不能說毫無希望,這個決策,是健康的。
那位大學生就不一樣了,全部存款投入,後期還貸款加倉,根本承受不起絲毫下跌,風險太大。
這根本就不是投資,而是賭博,和在賭場上希望一賭暴富的心態一模一樣。
為什麽我說“財務自由”被捧上天,忽悠了很多年輕人。
因為它給年輕人帶來的,就是這種賭徒心態:在極短的時間內,依靠不可控的方式,獲得巨額財富。
除了賭徒心態,人們對“財務自由”還存在兩個很大的誤區:
第一個:財務自由就是快速賺錢。有人做過一個關於財務自由方麵的調查。
你認為,什麽叫財務自由?絕大部分人理解的財務自由是:有了一定數量的錢,然後一輩子都花不完。
當人們把財務自由理解成賺了一定數量的錢之後,“賺快錢”就會成為主流心態,無論用什麽方式,先盡可能快地把錢掙到手。
而賺快錢,恰恰是毀掉一個年輕人最好的方式。
律師錢虹講過一個故事,她手底下有一個助理小孫,從名牌大學法律係畢業,前途可期,她對他也很重視。
可是小孫一門心思想掙錢,除了做助理,還兼職跨領域做了很多工作。又做公眾號,又在朋友圈裏賣東西。
他說:“我一定要趁年輕,多掙錢,盡早實現財務自由,就能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錢虹勸他:“哪有這麽容易實現財務自由,你打好基礎,錢自然會有的。”
他不聽,著急賺錢。
律師行業門檻高,剛畢業的學生,必須經過一年實習,考核通過,才能獨立接受辦案子。
一年實習期過後,所裏和她同批實習的律師,考核都通過了,成為具有獨立辦案資格的律師;而他沒有通過,第二年繼續實習,拿著低工資,不能獨立辦案。
經濟學領域有個詞語,叫“機會成本”,意思是,如果你選擇把時間和精力選擇在某個領域,意味著要放棄在另外其他領域的投入。
你想賺快錢,全部精力和時間分散在各個賺錢渠道,必然意味著你無法在某個領域深耕。
對年輕人來說,一夜暴富,和賺快錢,像犯罪一樣可怕,你年輕,你可以靠拚體力賺錢,但由於缺乏在一個領域深耕,沒有形成知識體係,沒有深厚積累,就無法突破。
賺快錢,本質上,是一種低質量賺錢方式。
第二個:財務自由意味著一勞永逸其實,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勞永逸。
財經作家歐成效說過,人們對於財務自由有很大一個誤區,就在於很多人認為,財務自由,就是掙一筆錢,足夠花,此後,再也不用付出,再也不用勞動,想做什麽做什麽,徹底實現自由。
根本沒有這樣的財務自由。
究其背後,這是一種“一勞永逸”式的成功學思維,這種成功學思維滲透在我們思考中的點點滴滴。
求學時,“考上好大學就徹底輕鬆了。”
畢業了,“找了份好工作就輕鬆了。”
工作了,“等做上管理崗位就輕鬆了。”
人們似乎有一種執念,執念於畢其功於一役,度過某個階段,人生徹底解放,徹底自由自在。這種執念體現在財務自由的思考上,就會讓人變得急功近利,焦慮,鋌而走險。
再強調一次,根本沒有這樣的財務自由。
人生,是一場不斷蛻變與成長的旅程,沒有終點,求學之後會有工作,工作之後會有結婚生子,結婚生子之後會有中年危機……,你可以停下來看看風景,但無法停滯。
智嚴大師講過一個故事,富豪碰到一個漁夫,漁夫剛從海裏打漁回來,笑容燦爛,富豪問漁夫:“今天打的魚很多嗎?笑得這麽開心。”
漁夫說:“不算多,之前打過更多的。”
富豪問:“既然不多,為何今天這麽開心?”
漁夫說:“雖然不多,但對我來說,已經夠啦,為什麽不開心呢。”
富豪不明白,這麽點魚,如果賣掉換錢,才賣幾百塊錢,幾百塊錢,連自己平常抽的煙,都買不起,為什麽會開心呢?
智嚴大師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擁有一切,是管理自己的欲望,沒有人可以擁有一切,但你可以學會知足。”
西方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最少的人。”
財務自由不意味著富有,很多富有四海的人,也未必自由,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一個客觀數字,而是一種主觀心態。
有一技之長,有持續穩定的收入,收入能滿足需求,帶來價值感,這就是財務自由。
對於財務自由,韓城很有突破的總結了四句話。第一句是,你必須有一樣拿得出手。
林夕說,好的人生,你必須要有一樣拿得出手,這代表你的形象,你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想要有一樣拿得出手,意味著你需要在某一個領域,持續深耕,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
這種理念,賺快錢,恰恰是相排斥的,它要求你不要急功近利,現在低質量地撈錢,不如高質量地夯實自己。
你現在對自己的投資,幾十年後,都會十倍百倍收回來。
第二句是,學會自我教育與更新。
百度前總裁陸奇有一句很知名的話:“人生不是線性的,不要以為一班車就能把你從現在的位置帶到你所期望的位置。”
永遠不要指望著努力一把,你就能掙到足夠的錢,站到足夠高的位置。
即使是陸奇,即使已經做到了雅虎副總裁,做過百度總裁,他依然保持每天學習,堅持閱讀最前沿的論文,獲知最前沿的科技思潮。
“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軟件,今天這個版本,一定要比昨天那個版本,更好。”
人生是動態前進,會有波峰波穀,真正的財務自由,並不是掙一筆錢,躺著曬太陽,而是無論你什麽時候想要錢,都可以想辦法掙得到。
第三句是,學會找到自己的興趣,讓工作與興趣建立聯係。
每一個人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可能幸運地找到自己終其一生要從事的事業,這需要慢慢摸索。
但這摸索是必要。如果你做一份自己絲毫不感興趣的工作,你不僅會變得憋屈,而且經常自我貶低自己。
當工作和興趣建立起聯係,工作就是一種價值認可,而不僅僅是掙錢,工作本身,會帶來幸福感。
財務自由,不是有錢,而是就是這樣一種價值被認可,收入滿足需求的狀態。
第四句話:做有錢的人,不如做可以閑的人。
曾經有這樣一篇文章,《靠物質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的人們,看著物質基礎的同時,也更看重精神層麵滋養。
在體麵生活的基礎上,不追求大富大貴,徹底地自由自在,有收入,有空閑時間,陪家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還能做公益。
這是一種“新幸福指數”。
卡爾是這樣定義人的:“人是一切關係的總和。”
那麽,幸福,就是各種關係的平衡,各種狀態的平衡。
願你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投入工作中的自己,也熱愛書中那些零零散散的詩歌,陽台上迎風生長的花草。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所以也許我跟杜小丙永遠都不會是同一個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