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最終決定
在現如今的大秦,已經沒有前秦那動不動就二十多個的爵位,而是被嬴守按照隋唐時期的製度改了一變,但與隋唐時期的製度又大不相同。
隋唐時期,爵位分別為開國縣男、開國縣子、開國縣伯、開國縣候、開國縣公、開國郡王,親王等等。
這其實與周朝的爵位製度看起來也差不多,從夏朝到周朝的爵位製度,其實都是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最後是王爵。
隻是周朝的王爵和隋唐的王爵截然不同,在周朝,王爵隻能是天子。
而如秦國先祖,秦孝公、秦獻公等,就是公爵。
再如魯候、齊候等,就是侯爵。
再說周朝開國國君,商朝西伯侯等等,其實名稱中帶著候,實際上,他就是伯爵。
如今,嬴守製定的爵位製度,可謂是結合各朝各代,聚其精華,廢其糟粕,改造而成。
例如這爵位中的權利是保留,還是消除。這個權利應該按照哪個朝代的製定來規劃等等。
最後,將其定為六大爵位,分別為男爵、子爵、伯爵、候爵(諸侯)、公爵(國公)、王爵(郡王、親王)
這其中,除王爵中包含的親王之外,每一個爵位又分三等、三等最低,一等最大。
如三等男爵、二等男爵、一等男爵、三等子爵、二等子爵、一等子爵,以此遞增,到最後,分別為三等郡王、二等郡王、一等郡王。
當然,在確定這套製度之前,嬴守也想過很多,普通人,一般爵位提升,到國公,基本上也算封頂了。
隻要不出意外,想要出一個郡王,可謂難上加難。所以這郡王什麽的,實際上就是為各國君主設定的。
嬴守的野心,向來沒有藏著掖著。他要的不僅僅隻是一個秦國。
未來的大秦,必將橫掃天下、為了讓天下各君主獲得一點希望、各國來朝,所以他特意留下了郡王這個製度。
當然,到了王這個爵位,除非嬴守非常相信,否則,基本上都不可能擁有實權。
否則一旦得到實權,曾經滅掉的國就有可能死灰複燃,這是嬴守決不能允許的。
如今西南各國來投,嬴守這早就已經處心積慮準備好的郡王爵位,剛好就派上了用場。
隨著嬴守的意見提出,群臣瞬間陷入寂靜,許久之後,豁然明白了什麽。
感情皇帝說得好聽,想了一個晚上。實際上,這個想法,他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這純屬就是先布局,再開局啊。
一招守株待兔,各歸其位。如此處心積慮,群臣還有什麽好說的?
“諸位愛卿,如今你們想聽朕的意見,朕也說了,你們倒是說說看,朕的這個想法如何?”
嬴守看著沉思許久,猛然間,一個個抬頭,一臉敬佩看著自己的群臣,忍不住笑道。
從群臣的眼神中,他看到了敬佩,仿佛是在說,皇帝不愧是皇帝,果然老奸巨猾。
這早就已經設定好的結局,明顯就是為了今日做準備的,還非得一副很為難的樣子。
這樣的眼神,看得嬴守稍微有些成就感。
都說有備無患,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他嬴守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不僅準備好了西南各國的位置,哪怕是匈奴單於、東胡汗王的郡王爵位,他都已經準備好了。
當然,準備好是一回事,這些人能不能坐上去,那又是一回事。
向西南各國這般省心省力來投的各國君王,嬴守自然樂見其成,讓他們做大秦郡王。
但匈奴和東胡若是不知好歹,誓死反抗,到時候被大秦打得沒有交換條件了,這爵位可輪不到他們享受。
想要享受,那是需要交換條件的。而他們手中的力量,就是交換的條件。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要隨便一個亡國之君,動不動就來大秦要爵位,那豈不是開玩笑?
而且此番西南各國,美名其曰二十三國實際上,真正可以封王的,頂多就八個。正是滇王、夜郎王、還有之前率舉國來投的其餘六國之王。
如昭國、雖然他們的百姓都送到了秦國、但說到底,國還是滅了。連國都沒了,自然沒資格談條件。嬴守頂多封昭王的後人一個候爵,這算頂天了。
至於其餘那些或投降韓信,或者被韓信所滅,從沒有想過歸順大秦,尋求庇佑的。
嬴守當然也不會虧待他們,但頂天了,給他們的後人一個子爵,伯爵的什麽,也就夠了,而且都不是世襲的。
想要世襲,看後人如何打拚,看後人如何建功。
隻有建功得來的爵位,才有機會獲得世襲罔替的機會。
“啟稟陛下,如此甚妙啊。這樣一來,大秦除了養著幾個閑散之王,既無怨聲載道,又無分封之禍,此乃最好的解決辦法,陛下聖明!”
終於,狄仁傑第一個走出,拱手笑道。
“沒錯,陛下。這般做法,不僅安了諸國之心,更讓天下太平,此乃無上之策,可行!”
蕭何上前,鄭重道。
說話間,群臣紛紛開口,都十分讚同嬴守的決定。
其實這種事不讚同也不行啊,一來,他們實在想不到更好的辦法。
再則,前朝的很多例子還擺在那裏呢。
記得前朝始皇帝廢除分封製,當時滿朝諫臣日夜跪在宮門之外,勸解始皇帝千萬不能廢除分封。
其中,尤其以嬴氏一族公子和那些開國元勳推波助瀾得最為厲害,因為一旦分封,他們得到的好處會特別多,至少每一個人都是國君。
因此,那一次的處理天下之事,可謂鬧得天下不寧。最終始皇帝說不改就不改,還在宮門之前架起大鍋,告訴那些諫臣,誰在敢前來,直接扔進大鍋,其實也就是大鼎之中烹煮。
結果數十個諫臣接連自己跳進鼎中,做出一副死諫的姿態,想要留名青史。
最後的結果就是,死了也是白死。白死不說,還被判罪了,不留名千古還好,一旦留名千古,那就是罵名。
從這件事上,所有人都學到了一個道理,滿朝文武,決定的是小事,大事還得皇帝做主。
有錯說錯,有一說一,但絕對不要想著去逼皇帝,否則結果自己腦補。
因此種種,再加上群臣覺得皇帝這般做法也又益處,自然不會傻乎乎再去反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