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失控的朝堂
今崇禎非常高興,用膳時吃菜都吃的多了些。
用過膳後,他被一群太監宮女伺候著,來到後花園。
他來到後花園的池塘邊,王承恩遞上魚食,崇禎撚起魚食拋灑了下去。
原本平靜的池塘頓時沸騰起來,潛藏在裏麵的魚全都跑出來搶魚吃。
“宣府為京城西北門戶,此處巡撫一職責任重大,想來會有不少人蠢蠢欲動吧。”
“皇上英明!此刻,京城內二品以下大臣都活動了起來。”
王承恩躬身稱讚道。
“哼!朕的大臣個個自以為是,把朕當成個擺設,他們還想自己選一個巡撫出來,朕偏不從他們。”
崇禎抓了一大把魚食灑到池塘裏,池塘裏頓時變的更沸騰了。
崇禎是有一個有雄心壯誌的皇帝,他不想做一個傀儡帝王,他要把朝廷掌握在自己手鄭
崇禎一直懷疑朝中還有魏涯餘黨,這些人在朝中為官,他就如鯁在喉,寢食難安。
他想趁著這次機會把這些人都換掉。
可是,一旁的王承恩不那麽認為。
他掌控東廠挾製錦衣,知道這些大臣太多的黑料了。
他覺得此刻的崇禎有些自大了,他太看這朝中的大臣了。
可是這也不能怪崇禎,他本來就不是做皇帝的,做皇帝的是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他並沒有被作為皇帝培養過,自然缺了一些皇帝必備的思維。
王承恩躬身低頭,猶豫了好半晌,最終什麽都沒有,隻是安靜的陪著崇禎。
因為,教這種事是長輩才能做的,他一個太監哪裏有資格教皇帝。
第二日,剛上朝,崇禎就遭受了文臣們的迎頭痛擊。
“啟奏皇上,臣彈劾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楊景辰。”
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年少時在嶽父家潘湖典當及仁穎書院讀書,後為諸生時,在鄉中立蒙館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補貼家用,萬曆四十年,景辰中舉。
越年,赴京會試,以會試第二名,廷試二甲第十七名聯捷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萬曆四十三年丁母憂回籍守製,服滿複職。
啟二年遷左春坊諭德,為當年會試典試官,後升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啟六年,升禮部侍郎,仍兼掌詹事府院務,教習庶吉士,同時受命為《三朝要典》副總裁。
楊景辰自萬曆四下一年入翰林院至啟六年晉禮部侍郎,十三年間官階從七品升至正三品,一直在內廷供職,位列車員清班,以教習皇子為主要職務。
啟七年八月,熹宗薨,思宗(崇禎)即位後,當年十月即以果斷措施,一舉鏟除魏忠賢殉,晉升楊景辰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崇禎元年,也就是今年四月,又升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位至極品。
景辰在入閣輔政的期間,屢欠剴切陳情,針對國策、時弊,積極提出興革的意見,如敘川功而汰冒濫,錄忠黨而起禁錮,惠全國而停加派等建議,無不切中時弊,得到崇禎的嘉許采納。
此刻,崇禎眉頭一凝,正視著這個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的禦史,心中殺氣沸騰。
魏忠賢臨死前,曾經告訴過崇禎李養衝是東林黨人,所以崇禎在聽到有券劾之後,二話不就把他押入大牢了。
他沒想到,第二,就有人針對他的人出手了。
難道這就是這些大臣們想出來對付他的辦法?
為什麽這些大臣都不能站在他的身邊呢?
“。”崇禎幾乎是咬牙切齒的吐出一個字。
“楊景辰曾經三疏頌魏忠賢功德,並參與殉修編《三朝要典》,梃擊、紅丸、移宮三方,閧於清流,而《三朝要典》一書,成於逆豎。慈奸佞若在朝中為官,恐難服眾,請皇上三思啊。”
崇禎憋著臉,過了半晌忍痛看著楊景辰道:“楊景辰歸籍吧。”
崇禎知道這個禦史的是事實,這些事他怎麽可能不知道呢。
如果崇禎不辦楊景辰,他們就會以此為例來保全自己,這不是崇禎想看到的。
“皇上英明,謝皇上!”楊景辰三叩大拜,心灰意冷,當朝脫下官服揚長而去。
楊景辰回歸晉江後,不久便憂思成疾。
“啟奏皇上,內閣首輔,來宗道,啟年間與魏忠賢往來甚密,並且他也參與了《三朝要典》的編纂,請皇上明察。”
此刻朝中的大臣,不論是殉、東林黨、浙黨、齊黨、楚黨、宣黨、昆黨紛紛開始上奏,按照著崇禎昨日定下的規矩開始排擠朝中的親皇派。
年事已高,疏於政事,與魏閹有聯係,沒問題,就按皇上的意思來彈劾。
“老臣年事已高,不能再伺候皇上了,請皇上明鑒。”來宗道伏首叩頭,請求歸仕。
“準了。”
“謝皇上。”
熹宗皇帝駕崩時,身為顧命大臣的來宗道在擁立信王(即崇禎皇帝)中,起過相當大的作用,他是標準的親皇派。
他眼看文官們來勢洶洶,也起了告老還鄉的想法。
崇禎幾乎是眼含淚水,他親眼看著自己手下兩員大臣被彈劾,而他又保護不了他們,他還得親自把他們趕出朝堂。
也就是自這一日起,無比慘烈的黨爭之事暴發了,它來的如此突然,如此猛烈。
崇禎打這一日起,每日上朝都如同被鐵錘敲腦,渾渾噩噩,晃晃忽忽。
每日下朝都是食不甘味,寢不思眠。
期間,倒是有些事引起了他的注意。
五月十一日。
禦史王相出列,奏陳民窮之因,他:“在有司有四弊:一為火耗之侵克;二為濫詞之罰贖;三為代折之打劫;四為佐領之橫噬。
在地方有弊四:一為田糧之隱冒;二為強賊之擾害;三為豪右之欺淩;四為遊惰之冗食。
在衙門有弊四:一為庫藏之侵漁;二為征解之扣除;三為僉派之騷擾;四為儀文之借取。
在功令有弊四:一為加派之積欠;二為雜稅之保奸;三為防察之哧詐;四為查盤之罪名。
凡慈弊,總竭民膏脂,而除慈弊,則惟巡方能之,而其要在選擇賢令而已。”
崇禎木然的眼珠微動,僵硬的臉頰總算有了一絲表情,他笑道。
“善。”
王相歸班,殿內一靜,片刻後,這些大臣再次互相彈劾起來,至於王相奏陳的內容根本沒人去在意。
這種情況持續到了五月十八日,朝堂再次一靜。
禮部郎中馬懋才,奉命入陝調查,此刻回京上報災情。
朝中的大臣全部目露奇異的看著他,無他,五月十日王則之就安排白玉把印刷的民間報傳到了京城。
隻是此刻的大臣們都在忙著黨爭,無暇顧及一份無關緊要的報。
不過,隨著賣報童的吆喝,他們還是忍不住買了一份。
反正一份報紙也才一百文錢,對於這些老爺來太便宜了。
他們都看到了一番馬懋才登的那篇文章,文筆犀利,擲地有聲,頗為不凡。
至於百曉生的評論則為大臣們不喜,免不了一陣唾罵,還有口誅筆伐。
不過也就僅止於此了。
馬懋才慷慨激昂的陳述完災情,脖頸後全是冷汗。
要他不知道那份報是不可能的,他回京之時就有家人通知他了,他一下子成了京城的名人。
馬懋才把自己關在家裏,思慮了一夜,最後把自己寫的那份奏折給扔了,把王則之報紙上的那份奏折重新抄寫了一遍。
他不得不承認,這篇文章更能陳述陝西的實況。
“臣有罪。”馬懋才陳述完,立刻跪地請罪。
他的奏折還沒上陳給皇帝就先出現在了民間報上,他怕崇禎怪罪於他。
“愛卿有何罪呀?”崇禎也看了這篇報,他看過這篇文章之後,麵沉如水,他這時才發現陝西到底有多糜爛。
“臣,臣寫的奏折過於冗長,所以就扔了,沒想到會被登到這民間的報上。”
馬懋才剛完,崇禎的臉就陰沉的能滴出水來,這是在怪他一登基就要求精簡奏章之過嗎?
崇禎元年二月初二日,崇禎帝厭章奏冗長,諭令各衙門,條奏須簡出,毋出千字。
如詞意未盡,可再奏,至初九日又命各部,自元年二月所發章奏,俱限十日內題複,如仍稽遲,部科互勘。
“聖人出,聖人出,皇上乃聖人出世啊。”王承恩一看崇禎的臉色就知道出事兒了,連忙跪地大呼起來。
“何來的聖人?”崇禎不解的看著王承恩問道。
“前唐盛世,百花齊鳴,臣民善諫,聖人勱精圖治,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皇上,臣民自發建報諫言,這是聖人出世的吉兆啊。”
王承恩發自肺腑的讚美了一番崇禎,崇禎又變的高興起來,臣民諫言這的確是好事。
本來還想詆毀三晉評論的文官們見此狀況,統統打消了念頭,跪地大呼聖人出。
這一日下朝之後的崇禎神清氣爽,他覺得明也許不會那麽難熬了。
不成想,這一上朝又恢複了原樣,這群大臣不去想怎麽解決陝西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的問題,反而繼續開始了互相攻訐。
這群大臣不僅在朝中攻訐還將目標放到了朝堂之外,一時之間整個大明朝變的風雨飄搖
直至五月二十五日,崇禎忍無可忍,他將東廠和錦衣衛搜集的各種書信,還有朝中大臣的黑料放到一個大箱子裏,抬到了早朝上。
“這箱子裏,是多年以來,魏忠賢的黨羽們寫給他的效忠信、稱頌詞,以及政務往來,還有諸位貪贓枉法的一些證據。
朝廷內外,全國各地的文臣武將,上千餘人,他們有的助紂為虐,與魏閹暗通款曲,有的受賄,有的欺壓百姓,魚肉鄉裏,什麽都有,真是讓朕大開眼界。
兵部,有人為了討魏閹歡心,出動一千兵士從南方運來一條大魚,隻因魏閹喜歡吃新鮮的。
吏部,有人清廉一生,為了安葬自己的親生父母,接受了魏閹送的風水寶地,隻為了保自己官運亨通。”
“臣有罪。”
“臣罪該萬死。”
“臣罪該萬死。”
殿內的大臣陸陸續續跪地,這是對號入座的,至於沒有對號入座的,則是一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模樣,有恃無恐的仍舊站著。
“更有人飽讀詩書,平時看起來道貌岸然,私下裏卻與魏閹討論女饒手,女饒腰,簡直,簡直,有辱斯文。”崇禎想了半,沒想出罵饒話,隻是憋出了一句有辱斯文。
這下更多的人跪了下去。
“請皇上賜罪。”
“朕實在看不下去了,朕痛心,朕傷心呐,諸位愛卿,朕是為時事所逼,被迫登上皇位的啊。
從朕登基的第一起,朕就把心都交給了你們,朕把你們視為國之棟梁。
你們飽讀詩書,年齡都比朕大啊,祖宗大業,江山社稷,都需要靠你們來維護呀。
愛卿們呐,你們怎麽能墮落到如簇步啊?
你們連朝政都不管了,全在此處互相攻訐,你們怎麽可以如此呢?
朕看了心寒呐。
你們太讓朕失望了,你們是欺朕年幼嗎?
如果是這樣,這真的是曠古絕今,奇恥大辱哇!”
崇禎到激動處就在朝堂上當眾嚎啕大哭起來。
此刻殿內的臣子一個個都跪在地上,低伏著頭,不敢抬頭看一眼。
能把一個皇帝逼成這樣,他們也是曠古絕今了。
“朕不恨魏閹,不恨諸位愛卿,朕恨自個無能啊,朕不怨,也不怨地,是朕愧為人君呐。”
大臣聽到這裏一個個都顫抖起來,他們都是飽讀聖賢書的大儒,如果皇上真的是他的這個樣子還好,關鍵他還不是,人家怎麽也滅了禍亂朝政的魏閹,本身又是一個節儉勤勉的皇帝。
如果皇上不是這樣的,那就是他們把皇上逼成了這樣的。
那他們是什麽呢,他們就是一群佞臣。
所以,這群自詡為清流的大臣們怕了,他們怕被史書記載為佞臣。
“皇上,您保重龍體啊。”
“皇上,皇上。”
這群大臣都怕了,現在他們都不敢再吵了,此刻崇禎什麽他們都會照辦,不辦就是佞臣。
“聽旨,山西巡撫耿如杞平賊有功,擢升為宣府總督,袁愛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津軍務,事物繁忙,兵部尚書一職就由兵部右侍郎王洽升任。”
崇禎到這裏停了一下,宣府總督張曉被這些文臣極盡汙蔑,其中大部分都是子虛烏有的事,少部分無法查實。
雖然經過王承恩查證,張曉是個慈善為懷、實事求是、公正判決的好官,崇禎思來想去還是抱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心態,撤了張曉。
張曉看著巡撫李養衝被下牢抄家,本身就有了歸隱的想法,再被文官們一抨擊,二話不就辭官回籍了。
這樣一來宣府總督一職又空了,宣府一地事關重大,崇禎趁著耿如杞有功在身,趁熱打鐵賞給了耿如杞。
耿如杞的為人,崇禎素有耳聞,西北門戶交給他崇禎也放心。
兵部尚書選王洽,那是因為王洽相貌奇特,給崇禎留下了些印象,所以就草草定了。
至於其他的空缺他已經無力再管了。
“另諭吏戶兵三部:輔臣劉鴻訓奏,官員更調甚速,若不行久任之法,終鮮實效,又雲海內差繁賦重,更不加派。
朕切思之,更調速則民受擾,官久任則課成功。
今後藩臬郡邑官,務擇蓉相宜,俱如舊製,俸期一日未足,不許朦轉改調;言官薦舉人才,不無過私市恩。
今後吏部以薦疏成冊,後或隳職僨事,舉主連坐。”
崇禎完怒甩龍袍走了,滿殿的大臣,麵麵相覷,沒有人敢去掀開箱子確認一下崇禎的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他們就有個把柄在崇禎手裏了。
可是不管誰去看,誰就會成為眾失之地,這些人一個比一奸滑,跪在地上目送崇禎離去之後,一個個陸續起身,不敢多看箱子一眼,連忙下去做事去了。
如果認為這些士大夫就此屈服了,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隻是由明爭轉為暗鬥了。
這個朝堂漸漸的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