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商人
處理完這些事情,王則之打算把商人們整頓一下。
大同府內要做的事兒太多,憑他一人,包攬不了全部。
最主要的是錢糧耗費太大,他要想辦法盤活大同府內的市場,減少消耗。
要不然,以目前的狀況消耗下去,他手裏的錢糧連一年都撐不住。
畢竟,一府之地的百姓那可是有幾十萬饒。
王先和王閃都派出去了,王閃在走之前向王則之舉薦了一人。
此人姓餘,名有,全名餘有,陝西人氏,祖籍山西。
據他所,他的祖上在明洪武年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
而今的陝西戰亂不休,不適合經商,他就從陝西渡黃河來了山西。
餘有在經商之道頗有自己的見解,王則之隻是和他聊了一個時辰,就知道此人可用。
於是,他成為了管理大同府、歸化城商饒第一任商會會長。
大同府內的惡紳奸商、貪官汙吏被王則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根拔起。
剩下的這些士紳、商人都是一些老實本分之人。
這也是王則之下令收通行費之後沒有人反對的原因。
對於王則之來,這些人都可用。
至於那些有問題的官員和商人,王則之已經全數交給山西巡撫宋統殷了,王則之相信,當崇禎看到這些人所犯的事兒之後,一定不會饒了他們。
之前崇禎不動他們,是忌憚他們背後的勢力。
現在王則之把這些人都抓了,還掌握了他們的罪證,崇禎沒有理由不動他們。
如果他們背後的人阻撓崇禎,就要和他們一樣背上資敵叛國的罪名。
王則之敢肯定,朝中的那些大臣還不至於蠢到敢背負這個罪名的地步。
也就是,王則之清除的那些惡紳奸商、貪官汙吏基本上沒有機會再回來了。
崇禎二年,七月一日,大同府魁星樓。
餘有按照王則之的要求,將大同府內有頭有臉的商人全都聚集了起來。
“我大同府地處西北邊關要地,盛唐之時就是從長安通往北部外族經商的必經之路,而今總兵大人已經平定了塞外諸部,就連喀爾喀人也服軟了。
從今日起,諸位出關經商的路更平坦了,更遠了,更有賺頭了。”
魁星樓的大堂裏坐滿了人,由於人太多,安排了位子的僅限大同府內頗有名望之人。
比如坐在最前麵的這位,薛氏代表,他代表的不僅是他的家族,還有成衛,甚至他一個人就能代表了大同府。
他雖然威望很高,但他卻不是成衛的第一任警長,那是因為他家產豐厚,不利於掌控。
如果任命他為警長,他完全不用靠王則之撥付銀糧,他靠自己就能拉起一支強悍的隊伍。
薛氏代表為什麽能有這麽大威望,這就來話長了。
明朝,山西大同府城衛有薛氏三兄弟,他們分別務農、做官和經商,各盡其業,最後成為當地著名的大戶。
薛氏一家,長兄務農,三弟經商,以資助老二讀書,老二登進土第,得授高官。
薛氏始祖薛士秀,約明初從戎河曲,後定居大同府城衛。
薛士秀生薛鎮,鎮生薛庵。庵生四子,即薛春、薛雲、薛雨、薛雷。
薛春生二子,長子薛經,次子薛綺。綺生三子,即此處所的長子薛某(佚名)、次手薛綸,三子薛纓。
薛綸從聰穎,記憶尤其過人,少年時同長兄一起在私塾讀書,兄尚未讀完一句,綸已目數行,兄再讀時,綸已熟記,背誦如流。
薛綸才思敏捷,數百言文章可立刻成就,且文藻秀美。
長兄對薛綸的才華深為佩服,便放棄學業,繼承父業屯田耕作,資助薛綸讀書。
薛綸在長兄自我犧牲精神的鼓舞下,越加奮發讀書。
終於在隆慶二年(1568)登進士第,進入仕途。
1568年薛綸出任長安縣縣令,做到有田必耕,田稅必均,輕徭役,休養生息,使當地的生產得以大發展。
他還伸理了本縣百姓張良弼等饒冤案,使久拖不決的遺留問題得到清理,行治稱“三輔第一”,其政績得到認可,於隆慶四年升任兵部武選主事,綸提撥將才,招兵練兵,屯糧充餉,加固城堡,出謀劃策,並與大司馬譚綸著奇其等書。
當道甚重之,1580年,補缺任開封知府。
薛綸斧解刃理,彈壓強藩摧抑豪右,後稱河南第一,是年升任陝西暗察司副史,治兵定遠。
當薛綸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薛綸因定邊事被參,萬曆帝大怒。
其實,薛綸在定邊才兩月,並無涉訟理由。
麵對楚蓉方勢力的排擠,綸心灰意冷,棄官回籍。
有人很惋惜他,薛綸:“我有幸繼承先輩之產業,兄耕弟賈,助我求學,才有今日之位,我願已足矣!”
薛綸弟薛纓是兩淮鹽商,明中葉,由於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商人在邊疆屯田納糧換取鹽引的開中製度,漸被納銀的折色製度所代替,鹽商也分化為邊商和內商。
邊商專納米、豆、草束,依靠貿易鹽引謀利。
內商則坐場掣鹽,進行交易或轉售他人。
由於內商處在支配鹽的運銷的地位,獲利多,資本增殖快。
所以,山西、陝西、安徽等地的大鹽商,紛紛寓籍淮安、揚州,薛纓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定居揚州的。
薛氏家產五世沒有分開過,是由兄弟共同經管。
薛綸回家後,三兄弟齊聚一堂,晚飯吃的是麵條,雖家財萬貫,但薛家極為節儉。
薛綸曰:“我見各地鹽商紛紛南下楊州置產,成為內商,薛家以得寸進尺為經營理念,三弟為何大同苦守?”
薛纓道:“祖上立下家規,永不分家,這數千號人,是否全都願意迀居楊州?”
老大薛經道:“薛家在大同良田萬傾,商鋪無數,我不願南下。”
綸道:“我要棄官回家,可以奔走兩地,你率領一部分人可以南下。”
薛經及薛纓大驚,薛纓跪曰:“兄官居四品,我們均感有光,四處炫耀,千萬不可棄官。”
薛綸道:“我為官兢兢業業,忠於職守,落得被人誣陷下場,我意已決。”
薛經及薛纓不知道的是,在薛綸棄官回家的時候,就已經辭官了。
薛家南北置產各半,晚年綸行走於大同楊州之間,待人和善,養浩然正氣。
同時管理兩地各種事宜,終年五十有八,葬於鎮縣孫家河九龍灣。王家屏譜墓誌銘曰:耀百世而有光,公其不亡。
留在大同府的薛氏多是大哥薛經一脈的後人,薛經在鎮及陽高一帶,置田無數,他原本就是老實本分務農的人。
哪怕他這一脈開始經商,也是在做老實本分的生意。
薛氏一門能代表大同府,是因為他們發展到崇禎年間,已經是大同府數一數二的豪門大戶了。
加上薛綸當過官,他們的名望在大同府也是數一數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