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摸金校尉之邪氣凜然> 第222章 交談(下)【二十】

第222章 交談(下)【二十】

  第二百一十九掌:交談(下)【二十三更】


  已經賭上一切了,我已經盡力了,剩下的就拜托諸位了!——

  “正是如此。”Jack推了推眼鏡繼續道:


  “莫先生,你再看一看這本,也同樣是我親自記下而得出結論的。”


  “這個是……寢殿偏殿的遺址?”莫邪眼睛一亮,立刻是拿過來看了起來,畢竟這種東西,在外麵可不是隨便都能夠見到的東西。


  別人或許不了解,但是像莫邪這種又是學考古又是搞摸金的人,最是了解這種東西的重要性。


  就比如說他爺爺的《長白終極》吧,一本小小的冊子,包含了多少的知識量!


  所以,莫邪對於這種親手寫的小冊子尤為重視,Jack既然拿出這樣的資料給他,就說明了已經是完全信任了他,也同意加入他們與他們合作了。


  Jack見到莫邪正看著他那本手寫資料,也不打擾,就在一邊靜靜的看著自己的書。


  一時間,整個工作室內陷入了一片安靜之中。


  看著上麵的分布,莫邪不由挑了挑眉毛,上麵的區分十分清楚,將建築群分為了甲乙丙來區分,顯得十分嚴謹。


  【在溱王陵封土以北發現三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占地麵積18.75萬平方米,建築密集,規模宏闊。


  據專家們研究分析,可能是陵園的禮製性建築即陵寢建築遺跡。為了敘述方便,將三組建築群以甲、乙、丙來區分。


  甲組宮殿遺址位於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處;距離原先封土的北邊沿僅有10餘米,可以說是緊靠著封土北側。


  它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麵建築,南北長65米,東西寬55米,麵積3575平方米;建築四麵有散水,並繞有環廊,高出環廊1.2米的方形台座上為主體建築。


  遺址上部覆蓋有殘碎瓦片及紅燒土、灰土等。根據已知情況分析,這座建築結構可能是重層、瓦頂,中心建築為雙層或三層的大型建築。


  乙組宮殿建築遺址位於甲組的北側10餘米處,向南距離陵墓封土北邊沿130米,西邊與內城西牆相鄰。此遺址東西長240米,南北寬20米,占地麵積4800平方米。


  遺址內有6座建築基址由東向西分布在一條直線上,而且麵積從東到西逐漸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隻有60餘平方米。


  其中有的建築規格較高,裝飾華貴,設有環廊和散水;有的建築基址內出土了彩繪俑頭殘片及鐵鋌銅鏃等兵器。


  丙組宮殿建築遺址位於乙組北側僅2米處,南邊距離陵墓封土150米。


  遺址內共有4座建築基址,東西向做橫一字形排列,成為一個建築組群。


  建築基址內出土有鋪地及貼牆用的大批青石板,有瓦當、板瓦、脊瓦、筒瓦等建築材料,锛、鍤、鑿、鏟、鋪首、栓板等鐵質器物,陶井圈、陶灶門及殘銅器等。


  瓦當背後的半圓形筒覆扣於房脊的一端,瓦當遮住脊部的檁頭,既起到防朽保護作用,又具有美觀裝飾的作用。


  在丙組建築遺址以北,還有大批的建築基址,並有石子路麵、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紅燒土等遺物發現。


  分布情況好像與乙、丙組建築遺址一樣,也是由多座基址作東西向排列成組群。


  從而和甲、乙、丙三組一起構成由南向北一組組的大型建築群。這批建築群可以籠統地稱為溱王陵的陵寢建築。】


  【秦漢時期陵園內的禮製性建築,有寢殿和便殿。


  寢殿為陵園內的正殿,以像平生的路寢,是墓主靈魂的主要居處;便殿,又名別殿、便室,是寢側的附屬部分,像平生正殿路寢旁的配殿,是供墓主靈魂像生前一樣休息、閑晏之處。


  蔡伯《獨斷》中載:“古不墓祭,至溱王出寢,起之於墓側,漢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稱寢殿。”


  甲組建築基址緊靠陵墓封土北邊沿,且麵積大,四周有環廊,顯然居於主要地位,應是陵寢中的正殿,即寢殿;乙、丙組建築離陵墓較遠,也比較小,為附屬建築,即便殿。


  文獻大多記載,陵園內建立寢殿的製度創始於溱王時代,如《獨斷》所記。


  而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考古資料,是秦東陵及始皇陵墓側的建築。


  秦東陵一號陵園的兩座亞字形大墓封土附近,發現4處夯土建築基址,出土有板瓦、筒瓦及部分陶器殘片。


  《漢書》中記載:“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寢,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


  《後漢書》載:“寢有衣冠幾杖等象生之具,以薦新物。”


  溱王陵園內的寢殿、便殿規模宏闊,寢殿內應當與漢代一樣有衣冠幾杖等象生之具。


  陵園內發現的飤官遺址,是掌管寢園祭祀供應膳食的處所。


  而且和漢代一樣,每日都要為寢殿上食及薦新物,並有專人理被枕,像對待活人一樣照料始皇靈魂的日常生活。】


  啪!

  合上冊子,莫邪揉了揉額頭,看向Jack道:

  “所以,你認為是,所謂的【溱王陵】或許根本就不在發現陪葬區的那些,兵馬俑、銅馬坑的下麵,才去記載這麽多資料,好進行考證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