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儒家思想的可怕之處
後世的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排斥儒學,將儒士說成臭老九。原因還是因為西方經過文藝複興之後,邁入蒸汽時代,先一步邁入了下一個文明社會。
東方落後挨打,導致許多人懷疑起了儒學。
認為儒學是腐朽的,落後的,不合時宜的,必須要全盤否定的,大家要全盤拋棄她,都去學習西學。
其實,真正腐朽的,並不是儒家學說。
中原在古時候,還是闊過的,或者說,絕大部分時期,都是相當闊的。
尤其是漢唐時期,中原更是龍盤虎踞,雄霸天下,無論是科技還是技術,都是領先於世界的。
就算是到了明朝,明朝的火器還有科技水準,都還是高於西方的。
唯獨到了我大清朝,因為他們是馬上得來的天下,他們迷信於弓馬。
他們堅信八旗子弟馳騁天下,八旗滿萬不可敵。
而火器的出現,嚴重威脅到了他們的弓馬。
火器隻需要稍加訓練就能夠使用,他們的弓馬功夫,就失去了用場了啊。
於是,他們就毀掉火器,破壞科技發展,閉關鎖國。
這一招,的確是有作用的。
然而,天下並不止是有大清。
落後就要挨打,於是,滿清就遭受到西方列強的淩辱。
但是,這和儒家學說又有什麽關係呢?
儒家學說讓你們閉關鎖國了嗎?
並沒有的。
從漢朝唐朝明朝,哪一朝不信奉儒家呢?
他們從來都沒有閉關鎖國過。
甚至於,原始的儒家學說,推崇禪讓製,有能者有德者上位。
這不就是後世的選舉製嗎?
儒家學說的先進性,領先了世界兩千年。
隻不過,儒家學說,被曆朝曆代的統治者,一步步的閹割。
一點點的修改,修改成為更有利於他們統治的方向。
而這一點,同樣也不是儒家學說的錯誤。
儒家學說,自然並非全部都是優點。
自然也是有缺陷有時代局限性的。
但是她的作用,同樣是無可替代的。
我們中原地區,用儒家學說兩千年,然後雄起了一千九百年。
就因為最近一百年落寞了,並且還不全部都是儒家學說的錯。
你就能將儒家學說全盤否定了?就會覺得她統統都是糟粕?
儒家學說是瑰寶,必須要用批判繼承的態度來對待。
儒家學說講究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天下的思想,就是國家一統的基礎。
基本上所有的儒生,都想要做到為萬世開太平,都想要國家統一。
至於誰坐上皇帝的位置,並不是最至關重要的,隻要國家統一,百姓安寧也就足夠了。
儒家學說的可怕和厲害之處,正在於此。
於是,李愔便將儒家學說,送到了新唐州這邊來。
當然了,儒家學說的彈性是非常高的。
李愔也絕對不會將原汁原味的儒家學說,照搬到新唐州這邊來。
並且也不是硬塞給他們,讓他們必須得接受。
人總是有劣根性的,總是有犯賤的潛質。
比方說,走在大街上,別人硬塞給你一份傳單,你一定不會重視,大多數情況下,隻會把它塞進垃圾桶裏麵。
但是,如果這張單子,是你辛辛苦苦排了三天隊才排來的,你一定會好好珍惜。
強扭的瓜不甜,硬塞的儒家學說不香。
第一步,李愔在新唐州大力推廣普及漢語和漢字。
新唐州這邊,哪些原住民,真的是什麽語種都有,什麽風俗習慣都有。
平時交流起來,很多時候隻能靠肢體動作連猜加蒙。
當然了,隨著海盜島的日益強大,漢語逐漸成為交流最廣泛的語言。
要想完全融入裏麵,必須要學習漢語。
對那些原住民來說,會說漢語和不會說漢語,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
會說漢語,能夠和漢人溝通,就可以當個中間的管理層,負責中間的交流和溝通。
而不會說漢語,就隻能做底層苦力。
雖然和以前相比,已經好了太多,完全是天上地下。
但是和會說漢語的人攀比,依然遠遠不夠。
他們隻能達到吃飽的狀態,人家已經能夠吃好喝好穿好,並且還能玩好。
無數漂亮妞圍著他們轉,這就是差距啊。
想要過的更好,就必須要學習漢語。
目前,幾乎在整個新唐州,幾乎所有的原住民,都在不斷的學習漢語。
當然了,當會的人多了,也就不吃香了。
但是至少,他們有了能夠和上層人直接對話的資本。
而接下來,會寫漢字,會記賬的人才,開始吃香起來。
目前管理層,幾乎全部都是唐人。
但是隨著擴張的加劇,管理層的人數,是遠遠不夠的。
這也是李愔並不著急進行擴充的原因之一。
這時候,會寫漢字的原住民,就有大把的機會上位。
隻要會寫漢字,隻要你不是傻子,隻要你聽話守規矩,那麽就可以做官。
就是這麽現實。
就算不去做官,哪怕僅僅是記個賬目,收入都會比出苦力多出至少一倍來,就能做人上人。
因此,目前新唐州,掀起一股學習漢字的熱潮。
當然了,漢字的學習難度是非常大的。
可能短期一兩年之內,成效不大。
但是李愔更注重的,是長期利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這一代不行,還有下一代。
等到漢字流通之後,下一步,李愔還準備用考試的手段來錄取人才。
考試的內容,就有儒家學說算學和科學三部分組成。
讓儒家文化,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
很快,儒家文化的厲害之處就能彰顯出來。
到時候,新唐州的凝聚力隻會越來越高。
李愔絕對相信儒家思想的可怕之處的。
目前,新唐州的發展狀況良好。
新唐州開設了許多學堂。
這些學堂,所有新唐州的孩子,都可以免費入學,並且還補貼課本文具餐飲。
所有百姓,都把孩子送入了學堂。
他們都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更何況,上學不但不花錢,還管飯,必須要去啊。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百姓都有這種覺悟的。
也有一部分家長,就是想讓孩子跟著多幹點活,多賺點錢。
但是李愔出台了教育法,適齡兒童必須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