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李植穿越明朝末期> 第一千六十一章 電力機床

第一千六十一章 電力機床

  【】,

  崇禎二十六年九月初八,李植蹲在北湖機床廠的地麵上,看著那兩台測量電力情況的儀器。


  這儀器是電力試驗室最新的產品。


  一台是測電流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要測量的絕緣電線盤在鐵芯上盤成一個線圈,讓這個線圈形成一定的磁力,帶動旁邊一根鐵質的指針旋轉。經過的電流越強,形成的電磁場越強,指針就會更大程度偏離零刻度,在標尺上指示出現在的電流強度。


  另一個是測電壓的,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在主電線旁邊形成一個小型電流回路。主電線中的電壓越強,小型電流回路中的電壓相對就更強,形成的電流就更強。在小型電流回路上製作一個測電流的指針表,就可以測量主電線的電壓高低了。


  如今李植已經將自己掌握的物理學知識全部寫成了教材在範家莊大學傳授。這些物理學知識中當然也包括電學知識。基本上,範家莊大學的電學水平在後世電學專業大一、大二的水平,製造這樣的儀表自然不在話下。


  李植仔細看著儀表上的指針,發現此時的電流很穩定。


  李植看了看站在一邊的電學專家陳一鳴,問道:“陳教授,為什麽這裏的電流遠比範家莊火電站的電流穩定?”


  陳一鳴拱手答道:“回王爺的話,這裏的電是水電站發出來的,我們在水電站控製了出水的速度,進水道中的水輪機幾乎是在勻速轉動。這樣的水輪機帶動下,產生的電流自然是十分穩定的。”


  李植點了點頭。


  水電站是個好東西。比起使用蒸汽機轉化熱能為勢能的火力發電站,水電站的輸出功率和電流十分的平穩。要知道如今的李植還不具備穩定電流的能力,想獲得輸出功率穩定的電能,隻能從發電設備上想辦法。


  而水電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李植站了起來,看了看蔡懷水,問道:“實際效果怎麽樣?”


  蔡懷水拱手說道:“王爺,使用了這穩定電流的機床,精度比以前好多了。”


  蔡懷水作為範家莊國營工廠的大總管,這些年也抓緊空餘時間學習了範家莊大學的各種基礎知識。如今他掌握的工程學知識已經不僅僅是燒玻璃,他更對電,對機械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這個時代,蔡懷水可以說是站在自然科學最頂端的人。


  然而隨著範家莊大學的人才培養,像蔡懷水一樣知識水平遠遠超越時代的人卻是越來越多。這些技術人才走到崗位上後經過實踐的磨練,往往能迅速成為所在行業的業務骨幹。


  這些業務骨幹,正是範家莊科學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的原因。


  如果說十年前的範家莊是依賴李植一個人不斷拿出新發明的話,現在的範家莊就是一群工程師在群策群力,不斷攀登科學技術的高峰。


  “哦?”


  聽到蔡懷水的話,李植高興起來。


  機床的精度,是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關鍵指標。
——

  >>

  在後世的曆史上,高精機床一直是各個國家緊緊捂住的尖端技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蘇聯受到西方技術封鎖,機床的加工精度始終落後西方,無法改善潛艇的螺旋槳噪音,生產出來的潛艇被認為落後美國十年。然而這樣的局麵被日本東芝公司偷偷銷售給蘇聯的高精度銑床改變。


  美國潛艇技術上對蘇聯的技術優勢,被幾台高精機床抹殺大半。美國聲納本來一百公裏內就能發現蘇聯潛艇,一下子變成了必須在潛艇附近二十公裏才能探測到。


  可見機床精度對工業和科技的重要性。


  改善機床的精度有很多辦法,包括刀具的材料水平,機床的整體設計,都十分重要。但在這些因素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機床動力源的穩定性。


  隻有得到穩定動力源泉的機床才具備高度的穩定性,能夠把加工精度控製在高水平。


  最初的機床,包括李植製造的第一批膛線拉床、磨床等都是采用人力、畜力驅動的,這樣的機床動力小,動力不穩定,加工精度的低下可想而知。


  隨著範家莊科技的發展,後續的機床都是由蒸汽機驅動的。蒸汽機力氣大,穩定性也遠超過人力畜力,對於最初的機床來說夠用了。


  不過隨著範家莊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加工精度達到十分之一毫米這個量級,即便是蒸汽機也顯得不穩定了。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李植一直在組織對高精機床進行改造,使用電力驅動機床。


  火力發電廠發出的電力顯然不是好的選擇,而水電站發出的電力十分穩定,成為了最後的選擇。


  李植拍了拍手,往機床工廠最核心的廠房區域走去。


  這些機床都是範家莊最尖端的工業母機,有嚴格的保密設施,被用於生產蒸汽機,後裝步槍,後裝炮等軍事裝備,或者生產其他的機床。一般的民用設備都不在這裏生產。


  此時機床工廠中已經沒有了轟鳴的蒸汽機,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電線和安靜的電動機。電動機說白了就是綁在軸承上麵的線圈,噪音很小。在電動機的驅動下,一台台機床在工匠的操作下高效運行著。


  電動機帶來的視覺改善是很強大的,整個機床工廠看上去仿佛是後世二十世紀的現代工廠。


  唯一提醒觀眾這是十七世紀的標誌物,是工廠中工人的明式頭巾。


  李植轉身朝蔡懷水問道:“現在我們的最高加工精度達到多少了?”


  蔡懷水拱手答道:“王爺,更換了電動機驅動機床後,精度一下子上了一個大台階。現在如果使用機床和手工配合的方式,我們的加工精度已經達到二十分之一毫米的水平,差不多就是一根頭發絲的厚度。”


  李植點了點頭,說道:“有了這個精度,我們可以嚐試上馬內燃機了。”


  蔡懷水早就聽李植多次說過內燃機了。不過苦於加工精度不足,李植一直不曾讓國營工廠試製這種高尖機械。


  不過如今電力機床的改良,讓生產這種新式裝備變成了可能。


  蔡懷水拱手說道:“隻要王爺畫出設計圖來,我馬上組織工匠進行攻堅研究。”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