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漢起> 第490章 濟北相袁紹?

第490章 濟北相袁紹?

  因袁紹對宦官的大清洗,內廷服務人員嚴重不足,朝堂詔令以公卿以下子弟為郎官,頗有質子之意。


  之後是董卓力主的幾個重磅任命:

  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位比上公,加一千五百戶,董卓轉任太尉兼前將軍,封郿侯,相比傳統的太尉,增加了節傳、斧鉞、虎賁,加上原本任太傅的袁隗,這三人是上公。


  以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豫州牧黃琬為司徒,這兩人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公。


  關東袁隗、劉虞兩個上公,加司徒黃琬;關西董卓一個上公,加司空楊彪。從人數上講關東還占一點優勢。司徒黃琬主管民政、稅收、上計等工作,比主管建設水土事的司空楊彪也更有實權。可見董卓雖然在廢立等問題上顯示出無理和蠻橫,表麵上依然對世家、名士、重臣盡量表達出善意。


  當然,劉虞並不在朝中,無法對雒陽產生足夠的影響,袁隗的太傅遇到董卓的太尉,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不清,鐵打的董卓、袁隗,流水的三公,董卓才是把持朝政那個--雖然他不太懂。


  為了盡量繼承何進的政治遺產、取得世族、黨饒理解和支持,董卓踐行了一早的諾言,請示皇帝後,聯合太傅袁隗、司空黃琬、司徒楊彪,正式給陳蕃、竇武等兩次黨錮之亂的受害者平反,恢複他們的爵位,征辟他們的子孫。


  同時,為了給平反者在朝堂留出足夠的位置,在袁隗、楊彪、黃琬、周毖、伍瓊等人建議下,董卓將一批表現的比較恭敬、頗有威望的朝中名臣,外放地方:如尚書潁川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東萊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名為刺史,官秩皆兩千石。


  劉備提出想外放青州刺史,因為全國連續大雨,青州黃巾再次複起事,焦和在青州表現的並不好,本來很有希望。但袁隗因為焦和是名士和袁門故吏,立主保留焦和的位置,讓劉備大為鬱悶。


  接著是郡守國相,原兗州刺史喬瑁為東郡太守,張谘為南陽太守。。。白波賊與於夫羅聯兵,侵犯河東,董卓遂以女婿牛輔為河東太守,討伐之。


  此時,劉備退而求其次,請以盧植為帶方太守,盧植名聲高遠、文才武略,董卓擔心盧植割據海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於是任命盧植為東萊太守,將原東萊太守袁遺調兗州山陽,山陽太守劉洪調帶方。


  。。。


  大多數官員都是平調動或升職,唯有董卓的紅人虎賁中郎將孔融從距離皇帝最近的地方發配到黃巾肆虐的北海,令人費解。


  董卓原本對剛正敢實話孔融極為信重,前幾一件事大大惡化了他們的關係。


  為解決財政缺口和軍費,董卓將孝靈皇帝西園中的財寶權全部納入自己麾下,又派禦史調查雒陽的達官貴人,有錯的都派軍隊入室搜刮。他手下士卒多從貧窮的地方招募來,見了金錢,眼睛紅,見到女人,眼睛綠,往往拔高罪名,搶走數倍數十倍的財貨,掠奪美貌女子為妻妾。


  蔡邕、孔融都堅決反對,被批評的次數多了,董卓也能嚴加管教,但多數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不弄出人命來都放任。


  世家豪族們因此怨聲載道,恨之入骨。孔融出生世家,恥於與董卓為伍,申請辭職。


  董卓也不喜歡孔融,但袁術都能封賞,何況孔融,於是三公、太傅一起舉薦孔融為北海相,改以弟董旻為虎賁中郎將。虎賁中郎將屬下本有虎賁衛士、虎賁郎官各千餘人,雖被袁紹、袁術帶走了數百,依然是一隻精銳力量。


  周毖作為負責選舉的尚書和城門校尉伍瓊接受荀爽、王允的請拖,向董卓建議:“廢立是大事,一般人聽了都會驚慌失措,袁紹不識大體,恐懼出奔,其實沒有再輔佐史侯的意思。


  士大夫辭官不做,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換一個郡守,其屬官不少也會辭職,何況換了皇帝。


  袁紹不分青紅皂白屠殺宦官是有錯,但如果不是他明公也沒那麽容易進入洛陽,宦官們的財貨也沒那麽容易為明公所得,從這個角度講,袁紹並無大過。


  急著抓袁紹等人,反而容易讓他們產生其他心思。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下,若袁家帶頭收豪傑聚徒眾為亂,對明公不滿的人就會集結,則山東非國家所櫻


  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大郡守當,袁紹免了罪,就不會造成大禍患。”


  董卓深以為然,於是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邟鄉侯。


  。。


  幾後,


  劉備到左中郎將府邸拜會蔡邕:“孔融確實反對董公廢帝,董公也因此將之疏遠,在內用麵貌恭敬、內心懷二的荀爽、何顒等人,在外任命袁紹、袁術等人其實並不明智。”


  蔡邕:“你怎麽能背後人家壞話?董公是為了向下人展現他的胸懷和大度。”


  劉備:“孔融之兄雖因為黨錮而死,孔融本身卻不是黨人,而是支持皇權的愚忠之士,這種人嘴巴上的凶,換了皇帝,一樣忠誠於朝廷。


  袁紹、袁術不同,他們四世三公,本來官職地位在董公之上,三公指日可待,怎麽會滿足一個郡守呢?


  董公給竇武陳蕃平反,一部分黨人或許會投效董公,卻也打破臉人執政的未來,袁紹數千宦官都敢殺,所謀者大,又豈會因利向董公低頭?”


  蔡邕大驚失色,立即將之轉述給董卓。


  董卓:“糟糕,詔書已經派出五了,如之奈何?”


  蔡邕:“劉備與袁紹曾在何進麵前爭寵,後劉備支持廢立,兩人矛盾由來已久,劉備的話不可全信。明公可以再發一詔,遷袁紹為一郡太守,看他有什麽反應,既可以觀其心誌,又可防患未然。”


  董卓:“妙計!袁紹不可能五就能把渤海抓在手裏,可用什麽理由呢?”


  蔡邕:“韓馥是袁門故吏,又是豫州潁川人,與袁紹的汝南是臨郡,韓馥既為冀州刺史,袁紹當然不能在冀州為太守!”


  董卓:“你不是也反對三互法之類的回避製度?”


  蔡邕:“三互法太過繁瑣應當廢除,但互相回避必不可少,否則州郡交通,一亂就一州皆亂!”


  董卓拍著腦袋怒道:“周毖、伍瓊兩個滾蛋出的餿主意!要出了亂子,我一定要他們的腦袋!


  以你看來,哪個郡合適?”


  蔡邕:“兗州濟北國最,青州各郡黃巾肆虐也不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