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發昏的皇太極,暮氣的袁崇煥
八旗軍圍城,朝廷兵部的那些尚書侍郎們坐不住了。他們生怕因為沒有全力救援導致錦州失守,這樣會吃不了兜著走。保住官位比什麽都重要,至於派出的援軍會不會失利,那就是前線將領們的問題了。所以兵部提出“為今之計,急以解圍為主”。
袁崇煥拖了很多天,一直不肯出兵救錦州,他幾次上奏,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但都不太切實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他一會兒說派二百死士出擊,一會兒說要派川浙壯士帶銃炮去夜襲,一會兒說派水師繞其後,一會兒又說要遣蒙古部落去援救,還提出要派二將分別帶兩千人繞道後金後方去襲擾……
說來說去,最後袁崇煥還是老老實實的待在寧遠城裏,什麽也沒幹。盡管皇太極十多天來從沒派人打過寧遠,連一次騷擾都沒有。
朝廷隻好下令滿桂從山海關守軍中抽調一萬精騎救援。這時,袁崇煥派人通知滿桂——“撫臣麵雲,彼兵數萬,我兵萬餘,寡不敵眾,隻在相機觧圍。”
袁崇煥沒白當這麽多年官,人還是相當有才的。“隻在相機觧圍”這句話說的很有學問。意思是他沒說不讓援錦,隻是要滿桂找個好機會再救。失敗了,那是滿桂能力不行,機會沒找好,責任不是他的;成功了,有這句話在,倒像是他派滿桂去援救的,功勞也有他一份。
可惜袁崇煥還是說多了幾句話。所謂“我兵萬餘,寡不敵眾”的說辭,表明他對滿桂的部隊根本沒有信心,感覺一萬人對上幾萬八旗軍,寡不敵眾,必敗無疑。那之前他那二百死士、川浙三百壯士、哼哈二將帶四千猛男的建議是怎麽回事?說單口相聲呢?
五月十六日,由滿桂、尤世祿指揮的援錦部隊在塔山以西的笊籬山與莽古爾泰、濟爾哈朗指揮的八旗軍遭遇。
八旗軍壓根就沒想到明軍敢出城,滿桂等人也沒想到還沒到錦州就碰上了敵軍。雙方二話不說就動手,進行了一場短促而激烈的戰鬥。在各傷亡幾百人後,兩軍都沒有戀戰。八旗軍退回塔山,而明軍則按照袁崇煥的安排退到寧遠城下。
二十八日,皇太極率領八旗大軍越過錦州進攻寧遠,滿桂親自披掛出城迎擊,帶領明軍在寧遠城東結營,背靠城牆,排列槍炮,嚴陣以待。
看到明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三大貝勒中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三人主張撤退。
這時,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本為炫耀國威而出征的皇太極看起來異常焦躁,一改口風,執意要戰。下令道:“準備強攻,拿下寧遠!”
諸位貝勒大臣都楞住了,皇太極是個穩重的人,打仗最喜歡用計,“強攻”兩個字從他嘴裏說出來很稀罕。
大貝勒代善急道:“大汗,不可呀!城上有紅衣大炮,寧遠又有萬守軍,強行進攻,我軍會有很大傷亡!”
三貝勒莽古爾泰也說道:“是呀,大汗!打下寧遠我們又沒什麽好處。為什麽……”
連莽古爾泰這種跑起來不會拐彎的人都覺得這事很蠢,可見已經蠢到了極點。阿敏沒有說話,但他從背後看著皇太極,眼中露出了陰狠之色。
皇太極一點麵子也沒有給兩個兄長留,力排眾議,怒道:“當年父汗攻寧遠不克,今天我攻錦州又不克,攻城打不下來,如果野戰再打不贏,怎麽揚我國威?金國顏麵何在?”
軍令如山,諸位貝勒無法反駁,隻好強攻。
雙方在寧遠城外展開一場生死大搏鬥。滿桂、尤世威帶兵奮勇殺敵,八大貝勒中濟爾哈朗受了重傷,代善的兒子薩哈廉、瓦克達都受了傷,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陣亡。明軍也死傷無數,滿桂身重數箭,重傷回營。
八旗軍被打退,又圍錦州去了。皇太極已經徹底“昏了頭”,又下令對錦州進行強攻。
八旗軍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擅攻城,明軍大炮、弓箭齊伺候,給予了八旗軍沉重的打擊。
皇太極是真的發昏嗎?
最近半年,金國內部並不安穩。因為事情泄露,張家口被明廷控製了。晉商也和金國停止了交易。沒有了晉商的支持,金國的冬天變得更難過,在貧困地區,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皇太極剛剛即位,國內就天怒人怨。漢人阿哈活不下去,不斷的起義,逃跑。四大貝勒共同執政,三人經常和他意見不合,他為此已經發過幾次脾氣。
攻打朝鮮時,嶽托等人主張與朝鮮訂盟而退,阿敏卻不同意,他說:“就在此地住下,種種地不也很好嗎?再將老婆孩子接來團聚。”
作為一名執掌後金四分之一政權的大貝勒,阿敏不可能不知道在公開場合開這種玩笑的後果。史官在記錄下阿敏的話後,又加上一句:“貝勒阿敏以戲言道出真情。”
皇太極並沒有立刻對這件事進行追究,是因為他的寬宏大量嗎?答案是否定的,懲治阿敏的時機尚未成熟,他在心中暗暗給阿敏記下這筆賬,等待清算的時機。
負責主攻的,一直是兩藍旗、兩紅旗、鑲白旗,三大貝勒的親兵死傷不少,實力在戰鬥中被削弱了。阿濟格不好控製,皇太極也在想辦法打壓。他唯獨沒讓多爾袞出戰,一直留在身邊。
此時,多爾袞對鼇拜的崇拜簡直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皇太極剛剛即位時,鼇拜就已經把這些事看的一清二楚。兄長們帶兵強攻錦州,不斷有將士傷亡的戰報傳回,他恨不得現在就抽刀砍了皇太極的腦袋。為了奪汗位,皇太極殺了他的母親,為了鞏固汗位,皇太極又不擇手段的打壓親兄弟,不惜讓士兵去送死。
多爾袞暗中下定了決心,要按鼇拜臨走時囑咐的話行事了!
滿桂重傷,寧遠沒有再派兵援助錦州。但八旗軍的自殺式襲擊,還是讓明軍收獲不小。錦州守的固若金湯,八旗軍死傷過千,這場攻防戰,以明軍大勝而告終。
錦州守將趙率教,領兵和八旗軍野戰的滿桂兩人功勞最大。有一個人卻什麽也沒幹,那就是袁崇煥。
滿桂大戰一場受傷後,袁崇煥顯然已經放棄了錦州,上疏朝廷提出若想要解錦州之圍,那隻能要靠碰運氣了。
袁崇煥奏稱:水師不能陸戰,蒙古部落未必出力,這兩者能擊潰後金而使錦州解圍的可能性都不大,如果能起作用,那就是天啟的“皇上之靈”了。意思很隱諱,但表達很明確,就是說錦州希望不大了,所以在接下來袁崇煥便開始強調,在錦州失守以後,要馬上從薊鎮、宣府、大同等軍鎮調集增援部隊。
從戰略層麵看,皇太極占盡先機本身就說明袁崇煥在與其的較量中完全處於下風,再具體到錦州的問題上,袁崇煥當初建議要修錦州時,連東江和朝鮮都放棄了,可等錦州修好了一開戰連自保都做不到,恨不得發動全國兵力來救。
這錦州城建起來就是被圍的命。關寧錦防線之一的寧遠眼睜睜看著毫無辦法,這算什麽布署?
寧錦大戰中袁崇煥的表現可謂臨陣怯敵、謀略失當、守土無方的典型。唯一表現出來的機智就是盤算著怎麽把“皮球”踢給別人,找個台階下。
此次戰役,金國攻下了遼西二十座堡壘中的十七座,除了錦州、寧遠、大福堡外全丟了,浪費無數錢財建起來的那些城池什麽作用也沒起,好幾千人被抓了當包衣阿哈……為了修城,大明之前卻放棄了盟友朝鮮,使得東江鎮被打殘。
明軍隻有滿桂在外和八旗軍大戰一場,趙率教在錦州浴血奮戰,殺敵兩、三千。這就是寧錦大戰的戰果。魏忠賢不懂兵法,但不代表他是弱智。這是贏了,還是輸了?就算白癡也能看出來吧?
魏忠賢不敢說實話,天啟帝身體越來越差了,幾乎是拿藥當飯吃。如果天啟帝一死,他的地位就很難保住了,而真實情況說出來非把天啟帝氣死不行。
反正皇上也不知道,邊關的人隻要得了好處,就不會說出實情,除非他們腦子有病。魏忠賢算計了一番,命人昭告天下——寧錦大捷!
這也不算說謊,丟了十七座城是沒錯,寧錦不是守住了嗎?那不就是“寧錦”大捷嗎?至於大淩河、小淩河、塔山那些小敗,都忘了吧。
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滿桂升官!趙率教升官!袁崇煥……
不等魏忠賢開口,督餉禦史劉徽、河南道禦史李應薦等人已經紛紛交章彈劾,要求對袁崇煥“從重議處”。一不救錦州為“暮氣”,二是與金國議和延誤戰機,招致金國東侵朝鮮,西征寧錦。
袁崇煥一看不妙,又提出為魏忠賢建生詞。但魏忠賢早連調令都寫好了,怎麽可能吃他這一套。袁崇煥隻好稱病請辭,給自己找了最後一個台階,回老家去了。
uc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