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章
這人怎麼樣啊?張亮卿就問了。
鍾源就講了:這人有能耐啊,當年林中公路過湖州城,特意趕過去和高季聊天,一嘮就嘮了一宿,直到天亮才依依惜別。林中公是什麼樣的人,他都非常器重高季,這高季能是一般人嗎?那老厲害了!他也跟范籬是好朋友。
說起高季和范籬,這裡得講講他倆是怎麼認識,兩人的相識還蠻好玩。說是范籬當了京官之後,有一次路過湖州的沙縣,在沙縣就住了幾天,在這期間是免不了有當地的官員和朋友宴請范籬,畢竟官場上還是講究相互的交流。
結果這一天,范籬就被地方官請去參加了一次宴會,參加宴會的就有鍾源和高季,大夥在一起嗑瓜子聊天興緻非常的高。
但是因為高季太有才華了,他就是個嘴炮俠,太能說了,一群人在那聊天,結果他一個人嗶嗶叭叭的高談闊論,說一大堆,給范籬說來氣了。
范籬嘴笨,他有點弄不過高季,心裡就有點不痛快,心裡想著:我是朝廷上的一個京官,你丫是啥啊?什麼都不是!今天的宴會我才是主咖,你高季小白人一個,你不就是一個小秀才嘛,你是群演,你丫連配角都算不上!我說話的時候你在那裡老插話,嗶嗶叭叭個不停,總提出點與我意見相左的看法,在那裡說一大堆,你有沒有點自知之明!
所以范籬臨走的時候,范籬就對高季說了,我送你一句話:季子自稱高,事不在朝,隱不在山,與人意見則相左!
你看這話他隱藏了高季的名字在裡邊,啥意思?季子的意思就是小子,排位比較低。說是你這小崽子自己覺得自己挺好,你既不在朝廷裡邊當官,也不是什麼隱士名流,意思就是你啥也不是。但是呢你還噼里啪啦的沒事就插話,和別人提點相反的意見。
這句話就是范籬在諷刺高季沒有自知之明,不知天高地厚。
結果人家高季一聽,呵呵一樂說道:那我也送您一句話,叫:藩籬當為國,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問你功名有幾何!
這麼一聽,范籬名字的諧音藩籬也在裡邊,剛才范籬笑話高季一沒有功名在身,二不是什麼隱士名流!你再高談闊論也就那麼回事。
那麼高季回敬給范籬的是什麼呢?就說:你呀,你瞅你的名字還叫國家的藩籬,你應該能幹活,你應該能打仗,你應該成為國家的頂樑柱,但是你好使嗎?你是能打攻還是能打守啊?你干過啥?你有啥戰功?來,你說說你作為一個京官,你有啥建樹?
這是兩人在言辭中的碰撞,相互之間譏諷對方,但是范籬呢還是落了下成。為什麼?因為范籬他想了半天才想出這句話來。而高季呢,一樂呵一轉眼就把范籬給懟了。
不過從此以後,兩人算是認識了,算是不打不相識,相互之間很珍惜,有種:你是人才,我是人才,咱兩都是人才的感覺。
再說張亮卿聽了鍾源的話后,一拍大腿說:那我得把這人弄來啊!我得把這人請出來啊!我們現在最缺的是啥?最缺的不是人,是人才!
但是鍾源就說了:高季這個人怕是不好請啊!
張亮卿說:那我就使錢唄!你說他一個月想要多少工資,我照開就是,實在不行,我還可以先預支三個月的工資給他,這總行了吧!
鍾源搖頭說:這個人很高傲清高啊,怕不是錢能請得來的!
張亮卿一聽:那可咋辦啊,我這麼需要這個人,必須得請到他,老哥你有什麼招沒有?
鍾源也知道現在湖州城的形勢嚴峻,不容有失,所以踱步沉思了蠻久后就趴在張亮卿的耳邊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你得這麼這麼干,就給張亮卿出了個計策。
張亮卿一聽有點不確定問道:這計策能好使么,這萬一要這麼幹了沒把高季給請來,還把他給得罪了,那可怎麼辦?
鍾源卻很自信的說:張大人請儘管放心,高季這人我很了解,對於這種非同尋常的人,就得行非同尋常之事,保准奏效!
張亮卿見鍾源都這麼說了,如今湖州城的形勢都火燒眉毛了,也不想這麼多了,說:那好吧,我就這麼干!
那鍾源給張亮卿出了個什麼計策呢?這得先來講下高季的情況,說是高季有一忘年交,這個人是前兩江總督,叫陶然。
陶然這個人很厲害,25歲少年得志中了進士,一直在官場上走得很順利,晚年做到兩江總督,在任期間為國為民幹了不少好事,深得皇上的賞識。
陶然對高季是非常非常的欣賞,一個兩江總督怎麼就能認識到高季這麼一個小人物呢?這裡邊就講到了高季的鑽營,也顯示了他的智慧。
說當年高季在沙縣當老師,然後兩江總督陶然就路過了沙縣,這麼大的官來了,地方上的官還不得去迎接,但是說到迎接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說你怎麼迎?你請人吃什麼?
兩江總督他啥沒見過?啥沒吃過?來到你這地,你用再好的飯菜去招待人家,人家也不稀罕,更何況太好的你也弄不起。
那麼怎麼辦?地方上的官員還想引起兩江總督的注意,思來想去,眾人就想在文化上,能夠在精神上討兩江總督一點歡心!
但怎麼討啊?人兩江總督也是個有文化的人,你要是不用點心可能會弄巧成拙,其中有一人就說了:我認識一老師叫高季,這人特別厲害,要不請他來弄副迎聯吧。於是就去請了高季。
那我們說這迎聯是什麼?有點今天對聯、門聯的意思,但還有點不太一樣。對聯講究的是對仗工整,門聯呢除了對仗工整以外,還有含有喜氣在裡邊,說得都是拜年的話,說得都是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什麼財源通四海、人丁興旺之類的話。
但是這個迎聯它在對仗工整的基礎上,還要求有內涵,裡邊的字裡行間往往都要帶著典故、帶著內容、帶著目的寫的,很考驗人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