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百廢待興
拿下益州後,劉備並未停下腳步,而是覺得趁著士氣足,一舉將漢中的張魯也給收拾掉。因而短暫休整了半個月,他又親率大軍出征了。
漢中毗鄰益州,戰線拉得並不長,所以前後都能有照應,相對於益州來說,算是比較容易拿下的。但張魯絕不是傻瓜,眼看劉璋倒台,他意識到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主動投向曹操。
而這個時候的曹操,基本已經平定西涼了。
正如郭嘉當初和陳凡所說那樣,馬超的小心思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因為結果早已注定。但陳凡沒想到的是,居然敗得如此徹底,也敗得如此迅速,曹操幾乎沒有廢什麽力,就掃平了關中所有軍閥,馬超饒是再勇猛,可孤木難支,最後隻能接受失敗的事實。
天下大勢風雲詭譎,戰事更是瞬息萬變,當時曹操顧忌後院起火,因而才讓劉備在川蜀肆意妄為,如今沒了後顧之憂,張魯又主動將漢中拱手相讓,曹操於情於理都不可能讓劉備得寸進尺。所以這場仗說白了,就是劉備和曹操的正麵交鋒。
陳凡並沒有去到前線作戰,而是被安排在益州搞重建工作,所以他能得到的軍事情報不多。但就此次戰役雙方的人員配置上看,劉備陣中有:張飛、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而曹操陣中有:夏侯淵、曹休、曹洪、張遼、張郃、徐晃、郭淮等。且不提其他的,光是這陣容,也注定是三分之地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一場強強對抗。
還有件事,劉備出征後不久,接到了一封密信,是馬超送來的,信中的意思很明顯,他有意投靠劉備,一起對抗曹操。這對於劉備來說,絕對是件天大的好事,但在陳凡看來,心裏說不出的難受。
馬超也有雄心壯誌,想成就一番霸業,但天意難測,最後又有誰能夠笑傲群雄,睥睨天下呢?馬超心有餘,卻力不足,饒是有萬夫不當之勇,也無力回天。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馬超孤獨無依,唯一剩下的,或許就隻有傲氣和尊嚴。但凡有一點機會,他是絕對不會甘願低下頭,臣服於別人腳底下的。可是,在命運一次次的捉弄下,他終究還是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馬超或許是個悲情人物,但在亂世之中,最受苦還是黎明百姓。
戰火荼毒,十室九空,整個益州滿目瘡痍,想要重新恢複過來,談何容易。
作為一個武學生,陳凡並沒有安邦定國的才能,但他仍願意傾盡全力,為老百姓重建家園。起早貪黑自不用說,很多事陳凡甚至還親力親為,關銀屏作為他的賢內助,也一直在身邊幫襯。夫妻二人同心協力,雖然隻是杯水車薪,但起碼也算是盡力了。
益州所有的戰後重建工作皆由諸葛亮統籌安排,陳凡不過是聽命行事,已然如此心力交瘁,更別諸葛亮了,大大小小的事務如山一般,饒是他再智計無雙,也壓得他喘不過氣。好在他和陳凡一樣,身邊也有個賢內助,否則一個人忙裏忙外,不過勞死才怪。
日子一天天的過,很快,一年過去了。
這一年來,陳凡奔波於益州各地,雖然辛苦,但卻很充實。看著老百姓們住進新屋,吃上飽飯,臉上洋溢出笑容,陳凡就會感到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
他突然發現,其實為將者,並不一定非要征戰沙場才有存在價值,真正為國為民的辦實務,其實也挺快樂的。最關鍵的是,遠離名利場,煩惱也少了許多,更不會有那些個流言蜚語。
而他和關銀屏的關係也越來越好,越來越親密,儼然就是一對真正的夫妻,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二人沒有拜堂,關銀屏又是死腦筋,總是不肯讓陳凡得償所願。
關於這一點,他挺嫉妒諸葛亮的。
其實他和諸葛亮的情況差不多,劉備也是滿滿承諾,說是等戰後,就給他們舉辦一場盛大的婚典。但關羽和胡氏深信不疑,又古板,加上是入贅,而不是嫁女,所以非要關銀屏遵守禮節。
而諸葛亮不一樣,看起來道貌岸然,心眼賊得很,黃月英剛回荊州時,諸葛亮還在益州前線呢,可他一得到消息,轉天就派人把黃月英接過去了。也根本不管什麽禮節和婚典,直接就把黃月英辦踏實了。
這下可好,一年後的今天,黃月英都在給孩子喂奶了,可想而知諸葛亮有多雞賊!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家庭地位畢竟不同,陳凡即便心裏再酸,也隻能忍著。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陳凡也就隨口吐槽一下,此時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哪顧得上兒女私情呀。
後方的情況雖然漸入佳境,但前線的戰事卻十分焦灼。
劉備有五虎上將,曹操難道就沒五子良將嗎?
而且曹操得到了短時間的休養,兵力糧草都相對充足,反觀劉備連年征戰,雖然氣勢上更勝一籌,但久而久之,也難免顯露出疲態。
雙方互有勝負,你來我往,陷入了長時間的拉鋸戰。
慘烈自不用說,拚到最後,真的就是一口氣了,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能笑到最後!
其實有一點,陳凡一開始怎麽也想不通,那便是諸葛亮如此厲害的軍師,劉備為何不帶他去漢中,而是讓其留在益州善後。雖然重建工作很重要,益州也要有親信之人管理,但戰局都僵持到這份上了,劉備還不調諸葛亮,就比較奇怪了。
但直到後來陳凡好不容易見著日理萬機的諸葛亮,他才明白,其實諸葛亮是不同意劉備盲目出兵漢中的,他的意願是要休養生息,先恢複些元氣,再從長計議。可這次,劉備出乎意料的,也第一次沒有聽從諸葛亮,一意孤行的就出征了。雖然算不上君臣二人決裂,但難免產生了些小小的罅隙。
這也讓陳凡真正意識到,劉備變了,亦或是說,劉備一直都沒變,隻是時局變了,君王終究是君王,哪怕和你臣子再親近,在野心麵前,他依然還是會獨斷獨行,六親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