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更惜金縷衣> 第二十二章六和塔的見證

第二十二章六和塔的見證

  跟隨著蔣伯伯伯伯的大軍再次進入臨安城後,我依然和冰潔、麗蓉等人一起住在鳳禧樓。當然,鳳禧樓的空間是相當的大,我們三人在樓裏各自分占了一層樓的房間,還綽綽有餘。


  蔣伯伯伯伯除了回軍營處理軍務外,也經常回到鳳禧樓同我們住在一起。除了兩個女人偶爾會有些劍拔弩張外,平時也還算是比較平靜的。


  我本來是準備要搬回苗府跟父母一起居住的。但蔣伯伯要和協助他處理一些日常庶務,並經常要同我一起商討一起軍隊的事情,讓我繼續居住在鳳禧樓。


  雖然我並沒有搬回苗府居住,但我也會經常性的抽時間,回到自己的家裏去,看望下自己的父母和那個如同一個鬼靈精的妹妹。


  我父母和妹妹他們都知道,我現在是有職務存身,義軍軍隊的事務繁雜且相當重要,所以並沒有怪罪我不回家居住,也不介意我有空閑時間才回家探望。


  相應地,我的父親苗子才還語重心長地告誡我,要我今後事事要多多請教蔣伯伯,多替蔣伯伯分擔一些事務,讓他集中精力處理一些更重要的朝政事務。


  縱觀現在整個臨安城裏,朝廷的上上下下數百個大小官員,文官除了一個苗子才,武官除了李明瑞外,已經沒有一個人不是持投降的主張,他們心裏想的所有問題,都是如何想方設法地要在大燕軍隊日漸逼近臨安的時刻,怎樣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可惜我的父親苗子才,隻是一介文官,對於行軍打仗方麵所知實在有限,當然不可能同他一起討論如何應付目前的危局了。


  從眼下的情況來看,我們唯一可以一起來商議的隻有駐紮在六和塔下的軍營中的李明瑞伯伯了。


  於是蔣伯伯帶上我,悄悄地從臨安西門出發,步行到六和塔下的軍營中,找李明瑞商議怎麽共渡時難,共赴國難。


  李明瑞是朝廷中少有的,極力主張抵抗的主戰派領袖,他的公子李秀清,也是一個謀略相當深遠,智計百出的傑出人物。


  想當初,朝廷勤王的詔令向全國各地的四麵八方發出後,整個大齊國舉國上下,隻有李明瑞伯伯和蔣伯伯兩人才同時響應勤王的詔令。


  李明瑞也組織起來一大批裝備精良的義軍將士,在江蘇全境多次和入侵的燕軍交戰,就連殘暴的燕軍統帥孔智鬆也深知李明瑞的厲害。


  大齊國律法嚴苛,自太祖開國初時即有製令,嚴禁結黨營私,大臣之間下朝後,不得私下往來應酬,更不得相互交好舞弊。


  大齊國立國已達三百多年,這條禁令已經名存實亡了,大家心裏都是心照不宣,隻要不是明目張膽地公開往來,都不會有人站出來彈劾了。


  雖然如此,蔣伯伯知道,不必要的麻煩還是盡量避免。


  為了避開閑雜人等的耳目,蔣伯伯和李明瑞相約在六和塔上見麵,共商抗燕大計。


  六和塔位於臨安城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


  六和塔的名字來源於佛教的“六和敬”,當時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鎮壓錢塘江的江潮。其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麵13層。


  蔣伯伯帶著我,一路沿錢塘江蜿蜒而來。我們兩人登上月輪山,向上直奔六和塔而上。


  我看到眼前的六和塔,外形顯得相當的雍容大度,塔身也顯得氣宇不凡,塔內由螺旋階梯相連。


  塔內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刻畫精細。構思精巧,結構奇妙

  塔身每層都有題字,分別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淨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莊嚴


  塔身自下而上塔簷逐級縮小,塔簷翹角上掛了104隻鐵鈴。簷上明亮,簷下陰暗,明暗相間,從遠處觀看,顯得十分和諧。


  蔣伯伯和我兩人從塔內拾級而上,當我們剛剛登上四樓寬敞的軒廳時,早見李明瑞和李秀清已經等候在那裏了。


  看到蔣伯伯和我上得樓,李明瑞和李秀清笑嗬嗬地迎了上來,“蔣大人,辛苦你了”。


  李秀清也上前同我相見,他緊緊地握著我的手,對我說,“如鬆啊,你變得黑瘦多了。”


  彼此寒喧過後,李明瑞招呼我們說,“蔣大人,如鬆,你們來,快到窗邊來,我們坐下談。”


  待大家在窗邊的大桌旁坐定後,早有人上前獻上香茗,隨後有人馬上排上幾味精美小點心,然後自覺地掩上塔門退了下去。


  蔣伯伯說:“現在時間緊迫,我們就不用客套了,大家長話短說。”


  “好,大家就有話直言不諱,不必浪費時間,”李明瑞也表態道。


  “現在全國的形勢相當緊張,但如果仔細分析起來,北邊還有大片地方沒有被燕軍控製。”蔣伯伯比劃著說,比如淮東一帶仍有齊國部份將士在堅守陣地,福建、兩廣整個南方都在我們手裏,沒有後顧之憂,京城裏勤王兵馬就有三四萬人,再加上城外的人就更多了,我們是有抵抗力量的。


  “蔣大人,你說得對,”李明瑞表示讚成,“那麽我們就決定了,在臨安同孔智鬆來個決一死戰,”


  “隻要在臨安這兒擋住燕軍南下的步伐,”,李秀清也興奮地說“北邊淮東的部分大齊軍隊再切斷他們的後路,加上福建、兩廣的軍民再支援我們,整個戰局就會轉變。”


  “那我們兩人就聯名上書朝廷,建議他們采納我們的意見!”蔣伯伯接著說。


  李明瑞也連聲表示同意。


  實際上蔣伯伯和李明瑞雖然同為勤王誌士,但是對於彼此之存在一向是互有成見。從李明瑞的眼中看來,我是個不知實戰勞苦的空論家。


  蔣伯伯則覺得李明瑞隻知誇耀戰場上之功勳,而沒有全盤性之戰略眼光。


  盡管如此,互不順眼的兩人在此時卻是出奇的意見一致.

  當然,我和李秀清兩個年輕人,通過以前的幾次接觸下來,都發覺對方是一個學識極為淵博,見識也相當深刻的一時俊彥,於是兩人都不由得有些惺惺相惜起來。


  在日後的歲月中,我們竟然結成了一個緊不可摧的緊密合作的關係,直到終老,這是後話。


  當我們四人認真討論了相關細節,如何相互通力合作,如何相互救應,如何應付各種突發事件等相關繁複的事務。


  商討結束後,由蔣伯伯口述,由我執筆,字斟句酌地寫好了上呈給朝廷的奏折,我們在奏折中提議,在派出精兵強將護送幼帝的二位兄弟脫逃之後,我們就以臨安府之城壁為據點,和燕軍在臨安府城之外一決死戰。


  當然,為了避嫌,這份奏折的提案就由蔣伯伯一個人簽署名字,並在第二天由蔣伯伯轉呈給朝廷和楊太後。


  我們四人各自拱手告辭,相約等待日後平複入侵的燕軍後,再次聚首開懷暢飲。然後我們都各自返回駐地耐心等待朝廷的反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