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生產環節
但隨著薑老四的敲打,讓高洪感覺不服!
是的!
他這麽有技術的人,居然被薑老四不屑一顧。
於是,他準備先加入公司,成為公司技術核心,等到公司離不開他時,再不屑一顧的走人!
沒錯!
高洪就是這麽一個傲嬌。
總而言之,薑老四對於此時招聘的技術人員,是比較滿意的,他們已達到了薑老四的最低要求。
至少,他們能讀懂技術圖紙,並且動手能力很強;今後專利和研發,可以安排給給公司的研發團隊,有他們的努力,公司技術來源問題,就可以完全解決了。
以後,隨身聽、錄音機、MP3等等硬件,可以作為音樂內容和發布平台。這些產品做大以後,可以騎在音樂公司頭上撒尿拉屎。
電子遊戲,更是平台為王。主機、掌機等等平台圈占了大量用戶,今後甚至不需要自己開發遊戲,授權其他遊戲公司在平台上開發遊戲,與此同時,平台索要銷售分成,即可躺著收錢。
還有VCD、DVD什麽的,搞出來更是可以操翻這個年代的影視行業。因為,影視光盤的市場規模,完全不亞於傳統的電視和院線。
當然了,這些產品都是需要燒錢,以及強大的技術團隊。薑家暫時步子還不會跨的那麽大,因為進入那些需要海量資金投入的市場。
目前,薑氏電子公司,首個項目卻是更簡單的――函數計算器!
即使這件產品,大體上已算完成了,但還需要進一步對產品進行優化,以此降低生產成本。
所以,現在的薑氏電子公司,等於是一台隻燒錢不賺錢的吞金獸,目前,每天至少需要消耗三千多塊錢。
1979年8月,薑老四代表薑家在香江正式掛牌成立薑氏電子公司。
而薑氏電子公司準備推出的產品,就是函數計算器――他們自主研製的函數計算器!
目前,薑氏電子公司已經申請了13項國際專利,其中多個專利都是跟電子計算器相關。當然,也有一些別人感覺莫名其妙的專利――比如《中華方塊》遊戲專利。
其實《中華方塊》也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俄羅斯方塊》,這款簡單又經典的遊戲。在遊戲史上,是一個傳奇。
當然了,這款遊戲在街機、家用機、電腦等等平台上,都獲得巨大的成功。
但真正讓《俄羅斯方塊》封神的是掌機,在掌機時代,《俄羅斯方塊》可以稱王,沒有任何一款遊戲,比它更適合掌機。
現在薑老二還沒有進軍掌機遊戲市場的實力,但提前把《俄羅斯方塊》專利給搶注,還是有必要的。光是這一款遊戲,就足以撐起掌機千萬台以上的銷量!
當然了,掌機的技術含量遠遠超過計算器,所以,薑老二準備先用科學計算器,給薑老四的公司練手!等到首個項目積累了一點經驗之後,再順序漸進,做更複雜的掌機!
函數計算器,或稱科學計算器,產品本身並不能形成壟斷的專利。
這就跟後來中國朗科公司注冊了U盤專利,試圖壟斷U盤市場。但卻在多個國家被宣判U盤專利無效。因此,朗科隻能擁有一小部分獨有的專利技術,收競爭對手的專利費,但卻沒辦法阻止海內外大量的公司合法的生產U盤產品跟其競爭。
這不是專利法欺負中國公司,實際上,曆史上有個專利流氓注冊汽車專利,一開始試圖靠著這個專利,勒索整個汽車行業。一開始,美國的汽車巨頭都被嚇住了,被迫向其付錢,但最終結果是,這個專利被判無效。
有這個案例之後,汽車不同零件和具體的設計,可以注冊無數個專利,這些專利會受到保護。
但是,汽車這個概念,不會收到專利保護。
試圖靠著某個發明,壟斷一個行業,這是不現實的。
目前,函數計算器市場已經有很多款,日本、美國、歐洲一堆的廠商都在生產。
任何公司都沒辦法靠著專利去阻止對手,生產類似的產品。隻要對手的產品是從新設計外觀,並且,電路圖和源代碼是不同的,即可繞開專利。
而薑老四的函數計算器就是如此,無論是電路的設計,還是外觀設計,甚至裏麵的代碼程序,都是百分之百的原創。
並且,具體的設計,都申請了專利。這樣,他不僅不會侵犯任何公司和個人的專利,而且,別人如果抄襲他的設計,他還可以理直氣壯的起訴別人。
薑氏電子公司,目前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學習、學習、研發、研發!
不僅僅進一步優化自己的函數計算器的性能和成本,而且,還把市場上各種能買到的計算器,都買到手然後拆機進行比較。
最終得出結論,薑氏電子公司的函數計算器,無論是技術,還是成本,都遠遠超過市場上已有的產品。
“也就是說,我們研發的龍騰79計算器,各種技術指標,已達到行業最高標準?”
薑老四問道。
“現在還不敢說世界最好,但是,打起價格戰來,我們肯定能贏!”
高洪說道:
“產品基本上已成熟,短時間內,不可能進一步改進了!”
薑老四點了點頭,說道:
“那就找工廠代工投產了!”
薑氏電子公司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工廠,短期內也拿不出錢,來建立工廠。所以,自然要找代工廠生產。
70年代末-80年代的香江製造業還未衰落,香江的電子表和計算器,以比日本同類產品更低的價格,在大陸成為搶手貨。
就連大名鼎鼎的巨頭王安電腦和雅達利遊戲公司,都在香港設立了工廠。由此可見,這個年代的香港電子代工,至少不遜色台灣。
當然,進入90年代之後,香江的電子產品逐步消失了,因為香江土地人工成本越來越貴之後,大部分工廠直接搬到大陸。
後世的港資企業在國內的規模,似乎遠遠不如台資企業。但這都是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