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經典傳承
薑維所說的南下戰略,並非以攻占吳國的城池為主,他想要達到的目的,與魏國的雍、涼基本相同。
現在的雍、涼二州還在魏國的“控製”之下,因為各郡縣的郡守、縣令仍然是魏國的官員,但這又如何?它不過是名義上屬於魏國罷了。
由於魏國和匈奴、鮮卑的騎兵主力被消滅,蜀國的“大漢鐵騎”已經在雍、涼二州任意馳騁,鮮卑和匈奴的奴隸大批大批地被送往漢中,魏國卻沒法通過這二州獲得任何戰爭資源,反而還要派出大量的軍隊去駐守,這何償不是另一種方式的消耗?
吳國的主力已被薑維調回南郡,建平郡內,5萬多願意遷往蜀國的百姓正在蜀軍步卒的護送下開始遷徙;趙廣率領5千騎兵馳騁在空虛的武陵郡各縣,斬殺各縣吳國官員的同時,大力向郡內百姓宣傳蜀國的“免征賦稅”政策,屆時,又會有許多百姓願意遷往南邊的交趾郡。
正所謂“此消彼長”,蜀國最重要的戰爭資源在不斷增加,吳國的這種資源卻在逐步減少,最多再過1—2年,這種蝴蝶效應就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由於治療的方法準確及時,張紹胸口的箭傷恢複得很快,他已經可以自主地下地行走,估計再過20天就能基本恢複。
給張紹“動手術”的那名老兵名叫秦適,或許因為他曾經的職業是獄卒,需要經常給犯人“行刑”,可能對人的生理結構比較熟悉。或許他有意無意地受華陀“指點”了一些皮毛,加之數十年的經驗,他給傷兵挑箭頭、治槍傷或刀傷時,其熟練的手法簡直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外科醫生”。
劉閃惋惜華陀的醫卷失傳的同時也在慶幸,慶幸自己意外地獲得了“麻沸湯”的配方,這將對中醫的“外科手術”飛躍式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劉閃並不滿足於此,他想起了同時代的另一位神醫: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
如果說華陀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那麽張仲景就是中醫“臨床內科”的鼻祖。他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既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的靈魂所在,更是後來的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他去逝前曾在吳國的長沙郡擔任郡守。他在為官的十幾年間,每逢初一、十五這兩天就不問政事,而是端坐在治所的大堂為百姓治病。
因為在這個時代,身為“郡守”的大官不能隨意進民房,也不能直接接觸百姓,張仲景就想到這個變通的辦法,在治所的大堂中為百姓治病,他的這番舉動贏得了當地和遠道而來的百姓的擁戴。
在這之後,人們把坐在藥鋪或診所裏的醫生稱為“坐堂醫生”,正是為紀念張仲景而來。
讓劉閃萬分痛惜的是,這位醫聖在十幾年前就已去逝!在劉閃了解到的曆史中,張仲景所著的醫書,並非隻有《傷寨雜病論》這一本。
《傷寒雜病論》本為《傷寒卒病論》,據說張仲景認為“傷寒傷人,卒不急防”,故將此書命名為《傷寒卒病論》。在一千多年以後,這是張仲景唯一流傳於世的著作。
然而,張仲景唯一的這本著作能夠流傳下來,還得靠一個關鍵人物,這就是晉朝時期的太醫令王叔和。
王叔和在偶然中見到了這本書,可惜已是斷簡殘章,他便利用自己太醫令的身份,全力搜集《卒病論》的各種手抄本,並最終找齊了《卒病論》完整的16卷,他將其加以整理之後命名為《傷寒論》,這便成了流傳於後世的《傷寒雜病論》。
由於王叔和搜集張仲景著作的時候,已經是四十多年以後,在這常年戰亂的年代,他能集齊其中的一本已經非常不易。
張仲景所著的醫書非常多,除《卒病論》十六卷之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的是這些經典著作並未流到後世。
即使如此,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在這個時候,張仲景才去逝16年,並且他還不是“名人”,當今的人們認識不到這些醫卷將會產生的重大作用,穿越而來的劉閃卻能清晰地、緊迫地意識到這些。
現在的長沙郡還在吳國的控製之下,鑒於長沙郡位於武陵郡以東,並且此郡沒有大量的吳兵駐守,劉閃便讓一百多名宿衛兵偽裝成逃難的百姓或商旅,悄悄潛入長沙郡各縣,以重金收集張仲景的醫書原本或手抄本。
當然,劉閃想要收集的並非僅僅是十六卷《卒病論》,而是張仲景所著的所有醫書,這包括:《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
劉閃萬分感慨,特別是在一千多年之後!
當後世的人們還在爭論“中醫”和“西醫”孰優孰劣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治療乙型腦炎的白虎湯、治療肺炎的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急慢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膽道蛔蟲症的烏梅丸等等,這些方劑皆源自《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當後世的人們認為“中藥”隻是苦澀的“湯藥”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張仲景的醫書已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酒劑、洗劑、浴劑、熏劑、滴耳劑、灌鼻劑、吹鼻劑、灌腸劑、陰栓劑、肛栓劑等多種藥劑的記載和製作方法。
當後世的一大群人在抹黑中醫的時候,他們也不知道: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中醫已經開創了“外科手術”和“臨床醫學”的先河。在這個時代,所謂“西醫”的發源地卻還是土著!一群土著!一群茹毛飲血的土著!
大漢的複興,不僅僅局限於百姓的富足和開疆拓土,而是科技、軍事、醫藥、文化、教育等各行各業的強盛,是發自每一個大漢百姓內心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由於戰亂的原因,華陀所著的醫卷被燒毀沒能流傳下來,這確實是大漢民族的不幸。劉閃是穿越者,但不是聖人,他作不出這樣的經典醫書,他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找齊張仲景所著的所有醫書,並加以傳承和發揚,使之造福當代和後世的百姓。
劉閃深深地意識到,這些絕世經典絕不對失傳,它們必須要像大漢的基業一樣,萬年傳承,永世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