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勸降書
泗洪縣的官道上,一支偽軍部隊正在急行軍,空中突然遠遠地出現密集的機群,但偽軍並未停下腳步,依然快前進,他們奉了齊燮元的命令,將趕往駱馬湖一帶設防,還以為飛機是蝗軍配合他們的圍剿行動的,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直到飛機出現在他們的頭頂上方,才有人現機翼下醒目的青白日徽章,一片驚號聲中,所以偽軍當場作鳥獸散,四處尋找掩體。
但出乎他們意料之外的是,飛機並沒有投彈機槍掃射,隻是隆隆地在他們頭頂飛過,簡直是遮蔽日數量大得他們都數不過來。
要深入敵占區,沒有龐大的機群在數量上壓倒島軍的飛機,遠征軍航空集團也不敢來,為了這次空投他們也擺足了陣容,各型飛機共計七八百架。
此時島軍在中國戰場雖然有第一和第二兩個飛行集團,但大部分都用在了徐州正麵戰場,一時間根本抽調不回來。
當然,即便兩個飛行集團全部開過來,也難以與遠征軍飛行集團抗衡,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戰鬥機的性能上,島軍都不占優勢,除非海航的戰鬥機參戰,但現在尼米茨已經開始在太平洋島嶼上進行島嶼爭奪戰,島軍的海軍幾乎都被他們拖在了太平洋上,就算想來支援也有心無力,且鞭長莫及。
“快看,那是什麽?”
就在偽軍滿腹狐疑的時候,有人高聲呼喊起來,隨即就看到空中雪花一般的紙片紛紛揚揚落了下來,頃刻間地麵上簡直落成一片白色,道路田間地頭樹木枝椏間,到處都是。
很快有人撿起地上的紙片,念出紙片上的文字,“告中國兄弟書……”
雖然是一封勸降書,但劉鶴在措辭上還注意保全了偽軍的顏麵,光這一聲“中國兄弟”就讓偽軍觸目驚心,勸降書的內容並不十分長,一張油墨芳香的a4紙上堪堪四五百字,曆數鬼子凶狠殘暴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罪惡,但凡有點良知、有點血性的中國人都不應該數典忘祖助紂為虐。
一時糊塗誤入歧途者,即日起三內退出偽軍編製,放下武器不與中**隊對抗,不再做對不起國家和人民的事情,或是到轄區內韓德勤部報告,以往不論他曾經做過什麽對不起國家和民族的事情,隻要是在這三之內放下武器或是投誠,以往的過失的既往不咎。
投誠部隊保持原有的編製,所有官兵隻升不降,行動積極或是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帶頭鼓動作用者,另有封賞。
但凡執迷不悟者,他日戰場相見必然視同於鬼子,定斬不赦。
勸降書嚴明汪精衛已經被三軍副總司令蔣浩然親自處死,蔣副總司令將親赴韓德勤部迎接投誠將士,所有投誠部隊將有幸成為蔣副總司令的嫡係部隊。
最後,勸降書還簡單地介紹了敵我雙方的態勢,言明中**隊必取徐州,這是偽軍重新做人最後的機會。
這份勸降書絕對是一枚重磅炸彈,頃刻間在偽軍中炸開了鍋,部隊中的鬼子軍官教導也已經意識到情況不妙,馬上出來嗬斥士兵,命令他們不許看白紙上的內容,氣急敗壞地上躥下跳,但已經於事無補,扯掉了這個士兵手裏的,哪個士兵手裏還有,這滿地都是,撿都撿不幹淨,幾十上百個鬼子管著的是上萬的偽軍,根本看不過來,勸降書的內容很快在偽軍當中傳開。
士兵的表情和行動都開始怪異起來,躲開鬼子軍官就開始竊竊私語,而且三個一群五個一堆的,驅都驅不散。
在樹林一隅,一個偽軍少將正望著空中逐漸遠去的機群呆,手裏拿著一份剛剛空投下來的勸降書,表情複雜而嚴肅似是神思以遠,在他身後隻有一個少校軍官,顯然是個副官。
此人姓馬名九城,曾在張作霖手底下當過營長,鬼子占領東北後,馬九城迫於形勢率部投敵,後在齊燮元的華北治安軍中擔任第一集團擔任團長之職,當時偽軍各部隊以“集團”稱呼,一個集團下轄兩到三個團,團下設營、連、排、班,均為“三三製”。
岡村寧次上位之後,將集體改編為師,基本按照島軍丁種師團來編製,將他們從治安軍改編為作戰部隊開赴前沿。馬九城因為曆年剿匪有功,升任少將師長。
任職期間,馬九城和蘇皖一帶的八路軍、韓德勤部都有過正麵交鋒,可以屢戰屢勝,頗得岡村寧次賞識,所以這次圍剿蔣浩然,岡村寧次更是點名要馬九城的114師和115師執行此次駱馬湖的攔截任務。
“大哥,我們該怎麽辦?”馬九城身後的副官打破沉默心問道。
馬九城神情一凜,眼睛不自覺地掃視了一番周圍,聲道:“昨要你去摸摸底情況怎麽樣?”
副官答道:“幾個團長團副我都試探過了,雖然他們都沒有明,但我看得出來,他們也都不想給鬼子賣命了,隻要大哥振臂一呼,我敢保證,他們絕對都會響應,尤其現在這份勸降書對他們的衝擊一定十分大。”
馬九城點點頭,若有所思。汪精衛被殺的消息雖然鬼子竭力封鎖,但他們這些高級將領還是早就知道了,這對他們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
眼下鬼子是越來越不行了,武漢已經丟失,眼前的徐州恐怕也難守住,國民政府有精銳如斯的蔣浩然,麾下部隊如狼似虎,又有各種新手武器層出不窮,但凡有一點頭腦的都會要考慮自己的將來,此時的勸降書無疑給了他們一個怦然心動的契機,猶豫不決的那一批人比如眼前的馬九城心理防線頓時在頃刻間就坍塌了。
“大哥,別猶豫了,眼前**的空軍都能在鬼子的防區裏大搖大擺無所顧忌,鬼子的空軍愣是屁都不敢出來放一個,他們是必敗無疑了,您得為兄弟們留一條活路呀?”副官以為馬九城還沒有堅定信心,苦口婆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