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劉斯奮集> 節奏對形體的可喜超越

節奏對形體的可喜超越

  ※節奏對形體的可喜超越


  ——讀黎偉明的油畫近作

  黎偉明喜歡畫建築,深層的原因也許是他想用建築表現一種對曆史發展的思考。這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珠三角地區,對於一個親眼目睹家鄉麵貌日新月異的藝術家來說,該是一種十分自然的精神觸動。不過,黎偉明畫的並非高樓大廈,而是遊離於都市化潮流之外的鄉村舊居,或是具有某種紀念意味的曆史建築。如果他的確要抒發對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感慨,那麽這種看似反其道行之的題材選擇,由於觀感上的強烈反差,反而把作者的情懷傳達得更為含蓄深沉,給觀眾的思考拓展了開闊的空間。


  黎偉明不光描繪建築物的“舊”,他還很注重發掘建築及其環境的地方特色。如果說,時代社會的發展總會使新的取代舊的,那麽在現當代全球化的趨勢下,一個地區被“發展”所抹去的則不僅僅是舊有的城鄉麵貌,還很可能也包括自身的文化個性。不過,作為一個純粹的藝術家,黎偉明並不預備用作品對這一現象大聲疾呼些什麽,他隻是基於觀察的立場,默默描繪出自己所關注的。但心懷鄉土情結的觀眾,卻能從畫家細心表現的地方文化的氣質當中,引發強烈的精神共鳴。


  除了“思”和“情”,黎偉明的油畫裏還有“筆墨”。


  是的,“筆墨”雖是中國畫的概念,卻不是中國畫裏才有的東西。筆墨其實就是“節奏”。節奏反映最真實的內心,一幅作品如果能夠以作者的思想情緒打動人,它就必然是由節奏所構成。中國人最初接觸油畫,為其寫實效果所震撼,遂認為西洋畫的基礎在於用形體構成畫麵,及後建立西畫學習體係的一代人,更把如實刻畫形體作為基本功。這實在是對油畫的誤解,也是對藝術審美最高境界的不了解。


  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得到最充分表現的境界。這在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裏早有體現。中國畫進入該境界的手段就是“筆墨”。中國畫用“筆墨”把描繪對象轉化成形狀與調子的節奏,而這一轉化的依據,就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有了筆墨節奏,繪畫才能把對精神的表現力發揮到最充分。中國畫用筆墨表現精神的創作理念,在西方大師的作品裏也表現得很清晰。他們非常重視用色彩或調子營造局部的節奏變化,這和中國畫注重用筆用墨的節奏如出一轍。所不同的隻是西畫喜歡用節奏構成寫實的視覺效果,中國畫則傾向於製造抽象的畫麵而已。


  黎偉明的畫法暗合藝術審美的這一境界,他的塊狀筆觸,表麵上是為了表現古建築外牆的斑駁,深層的用意則是借這現成的觀感來表現各種局部的節奏。他的畫也正因為節奏細膩豐富,情感與思想的表達就顯得特別充分。其實,選擇鄉土和曆史題材的畫家大有人在,黎偉明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全在於他不把藝術表現的重心放在對題材本身的形體刻畫上,而是著重於通過色彩和調子的節奏,來表達自己對題材的主觀感受。如此一來,他的表達就不止於用題材向觀眾進行暗示這麽單薄,而使對題材的每一筆刻畫、畫麵的每一個局部都有了表現能力,作品也因而顯得整體又有層次。油畫進入中國已逾百年,對於這種“舶來”藝術的認識,新一代油畫家應能超越前人“形體構成畫麵”的局限,進入到“節奏構成畫麵”這更深刻到位的理解中。而黎偉明的作品恰可看作一個標本,反映油畫創作觀念在中國的這一發展趨勢。


  這也正是我關注並介紹黎偉明的主要原因。


  2009年8月26日於羊城蝠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