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248.五色神珠
程斌當然知道眼前這個“少主”很會利用時機收買手下。
張任轉身看向程斌。
“那鳥鼠同穴山的糧倉的火?”程斌靜靜的問道。
“我的人燒的,那時候四十輛糧車已經走了兩個多月了。”
正因為那時候糧車已經走了兩個多月,才看起來與鳥鼠同穴山的糧倉的火沒關係。
“我最後問一個問題!”程斌盯著張任的眼睛問道:“四當家是不是你們的人?”
張任從石頭上站了起來,很是輕鬆說道:“你心裏不是早有答案了?”
程斌臉色陰晴變化著,難怪這四當家自己怎麽看不順眼,難怪這四當家都這麽順理成章都能做成,現在鳥鼠同穴山卻是以他為首領,再加上老大,難怪這“少主”不著急,程斌軟軟的坐了下去。
張任看了看程斌,知道他心裏接受了事實,但心裏還沒平複,先沒去管程斌:“看住他就行了,把那四顆五色珠找出來大家看看,什麽東西值得這麽搶來搶去的!”張任很是疑惑。
一會兒有四個衛士找到送到張任、趙先、趙雲、閻行四人手裏,張任看了這東西,臉變得古怪起來,另外三人拿在手裏把玩,讚歎不已。
“不就是玻璃珠子?有啥稀奇古怪的?值得這麽多人搶來搶去?”張任隨手將手裏的玻璃珠扔給旁邊的一個衛士,嚇得這個衛士趕緊抱住,怕摔壞了。
程斌在旁邊更是愣住了,價值近百萬一顆的五色珠被這家夥說成像垃圾一樣的,隨手一扔,他很想說,不要,給我啊!扔給我啊!隻是這裏已經不是自己的了,自己並不能做主。
“公義師兄,這五色珠真的很通透,照著火光,這火變得很大很大!”
張任正想往外麵走走,突然聽到趙雲的聲音,忙往回走,從剛才那衛士手裏拿回五色珠,放在火光上照看,眼睛一亮,自己居然忘記了這事情了。
“哈哈哈哈!好,這珠子我要了!”
所有人很是驚奇張任的反應,張任對著程斌說:“這真的很值錢嗎?價值幾何?”
“我也不很確認,但是當時張總管寧願將商隊其他貨物放棄,要知道其他貨物也有百萬之多價值,到了雒陽可以翻好幾倍!”
張任思索了一會兒,自己對於玻璃的記載並不記得了,嗯,這時候不叫玻璃,更多的時候叫“琉璃”,不過,琉璃啊,在這時代有多麽珍貴,自己倒是記得一個傳說,傳說當年卷簾將軍就是因為將玉皇大帝的琉璃盞打碎,才會貶下凡間,要知道卷簾將軍跟著玉皇大帝可是幾萬年,保護玉皇大帝幾萬年,這雖然隻是神話傳說,撇去作者對於玉皇大帝的性格冷漠,連玉皇大帝都這麽珍惜這琉璃盞,就能知道琉璃多麽珍貴了,從時間上來說,玄奘取經是公元六百多年的事情,那麽孫悟空大鬧天宮需要往前推五百年,也就是公元一百多年,考慮時間有些誤差,大概就是公元一百年左右,那麽就是這個年代幾十年前的事情,幾乎跟現下的情況差不多,如果按西遊記小說來說,至少到了明朝吳承恩的時代這琉璃的製品還是很珍惜的,極其罕見,畢竟如果琉璃製品到了明朝已經普及,吳承恩就不會不見得會這樣寫了。
“哦,那好吧,我們自己回去想想辦法,自己造一些出來!”張任可是記得的上一世中學旁的小山就有個玻璃廠,那時候經常進去找玻璃珠子玩,還有拉絲那種,記得老師說玻璃就是石英砂和蘇打在高爐裏熔化所製,石英砂是什麽自己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是一種石頭,蘇打就很簡單了,當時還講了一個腓尼基人的故事,具體是什麽倒是不記得了,但這東西好像不難。
所有人大吃一驚,程斌更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不說自己首陽山就是因為這四個珠子被收伏,而且打劫這麽多次,人家輕輕鬆鬆說能隨意造出一批這種稀世珍寶,比自己辛勞打劫賺的容易還沒風險。
“少主,真的假的?”
“真的,我們先賣出去一些!”
“那麽可以用這珠子當我們的報酬嗎?”
“可以倒是可以,我考慮一下吧!”張任真不想用這垃圾貨欺騙自己下屬,畢竟都是用砂石做成的。
“那這四個呢?”
“這四個我要拿去打磨成東西,以後你們就知道了!”
“對了,三當家,這裏的貨物,我看出來了,這一小堆是張家的貨吧?你們不熟悉,所以先擺在這裏,對麽?”
程斌點了點頭,他不知道這叫“公義”“少主”的人什麽意思!
“外麵有很多袋子,將這一堆帶走,還有這四顆珠子,將三當家請走,這屍體燒了,其他留下!把洞外的封上!”張任對著下屬說道。
“其他的我們就不動了,你們歸順後,你們到時候自己分這些財物,當然你們可以定個價,我從你們這采購也行,然後你們自己分錢!至於張家的東西,那是我們幫你們拿到的,作為勝利者,我們就不客氣了!”
程斌這時候才知道這個“公義”“少主”真的不是為了搶他們的錢財,他們雖然財物不多,一兩百萬一、兩百萬東西總是有的,人家就這麽扔下了,讓自己分配,張家的貨不是人家四當家根本就不知道,對於首陽山也沒損失什麽!何況人家說可以製造五色珠。
張任帶著這一行人出了山洞,將掩體恢複,將洞外屍體一把火燒了,消滅痕跡,下山的時候將首陽山那個草廬端了,人和馬全部帶走了。
鳥鼠同穴山迎來黎明的時候,張任一行人趕到了鳥鼠同穴山,秋雨也到了,想要上山,武安日讓他等等,等少主歸來,武安日做事極其穩當。
“武安日,這次你是最大功勞!”張任很滿意武安日的穩妥,這很難從一個十五六十五、六歲的人身上看到,自己是轉世重生,卻有四十多年的經曆,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