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閬州之行 八
清晨,當太陽的第一道光從天邊直射而出的時候,位於秦嶺以南、大巴山以北的興州此時卻是一股大戰來臨的緊張氣氛。
興州刺史站在城樓上看著城下綿延不絕的叛軍列陣,雙腿顫抖,若是旁邊的人扶著,很有可能一頭栽下城樓。
在之前,他以為憑借城中的兩千軍隊可以守住這興州城,但當看到城下密密麻麻的叛軍時,心中的僥幸心理一下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朝陽之下,旌旗蔽空。雖然城外乃是叛軍,但鹿晏弘也知道軍隊不是烏合之眾,依然延續著忠武軍的習慣,所以忠武軍的紀律並不比城中的軍隊差,甚至還要好。
所以當上萬軍隊邁著整齊的步伐朝著興州城緩緩推進的時候,那沉悶的腳步聲,猶如天上的驚雷在心頭炸開。整個人都全身發麻,鬥誌全無。
就連興州刺史也在城樓上瑟瑟發抖。
“殿下,現在怎麽辦?要不要堅守到援軍的到來?”旁邊有將領問道。
“還堅守什麽?之前那就幾千叛軍,自然能守住,可這有上萬大軍,我們這點人守什麽?城遲早會破,若是因此讓叛軍遷怒於百姓,我們豈不是興州的罪人?
立即派人給城外叛軍帶信,隻要他們答應不劫掠城中民眾,不傷害城中將士性命,我們可以開城投降。”
“可是大人,節帥讓我們堅守到援軍到來。”
興州刺史是牛勖的親信,不過此時這位刺史就把牛勖這個節度使扔在了一邊,“什麽堅守?這你能守住?就算是利州的駐軍也都不一定能守住三泉,立即派人出城!”
兩刻鍾後,隨著條件達成統一,興州刺史便率領全城軍民開城投降。遠在鳳州的牛勖沒想到,他十分信任的親信,之前信誓旦旦保證要堅守住興州,結果攻城並沒有正式開始就選擇了投降。
在這個年代,投降並不是什麽可恥的事,保住小命才可以去考慮其他。
看著興州的城門緩緩打開,城外的叛軍頓時傳來驚天動地的歡呼聲,作為降將的興州刺史來到叛軍陣前。
作為這上萬大軍的指揮官,龐從坐在馬背上巍然不動,笑著對左右兩邊的將領說道,“一個彈丸之地的興州,居然敢跟我們忠武軍做對。不過這個刺史倒是挺識相的,還沒等我們開始攻城,就選擇獻城投降。
之前說的不傷害城中將士性命我們答應了。”
就在興州刺史暗暗慶幸的時候,龐從的話便再次響起,“雖然我們可以不傷害城中將士性命,不過我們上萬大軍總不能不見血就止戰。”
說完,還沒等興州刺史反應過來,龐從“鏘”的一聲拔出腰間橫刀,手臂一揮,橫刀一落,興州刺史都沒有來得及慘叫便人頭落地、身首異處。
偌大的頭顱在地上滾了一丈之遠,眼睛睜的大大的,死不瞑目。而無頭的身軀則是順著倒在地上,鮮血瞬間湧出。
“殺!殺!殺!”
看到這種情況,上萬叛軍便大聲高吼起來。而興州刺史身後的一眾官員將領都愣在那裏,聽到那震耳欲聾的喊殺聲,在那傻傻地發著呆,也不知道誰喊了一句,撒腿便跑。
看著驚慌逃竄的興州官員將領,龐從冷冷一笑,舉起手中橫刀,高聲喊道,“給我殺!”
“殺!”
“殺!”
還沒等那些興州官員將領跑回城中,叛軍便如洪水一般朝著城門湧去,落在後麵的人很快便被叛軍當場格殺。
看著那些慘死在手下士兵刀下的興州官員、將領,龐從並沒有一絲同情,正如他所說,需要用血來鼓舞士氣。拿下興州隻是順帶,更重要的是拿下三泉,進而拿下整個利州,一統山南西道,迫使朝廷承認他們的合法身份。
。。。。。。
“報。。。。。”
急促的聲音在三泉縣城內響起,一匹快馬飛快地在城中疾馳。
劉麒正用完餐,聽到有急報傳來,便快速來到外廳,便看見一個士兵正著急地喝著水,臉上滿頭大汗。
那士兵看到劉麒,便把手中的竹筒遞上,然後大聲道,“啟稟將軍,叛軍攻克興州,正沿著嘉陵江南下,欲進攻我三泉。”
“什麽?”聽到這事,劉麒連忙追問道,“叛軍有多少人?”
“回稟將軍,叛軍隊伍綿延十餘裏,大約有上萬人。”
“上萬軍隊?”劉麒臉色頓時凝重起來,對著一旁的袁誌青吩咐道,“立即點燃烽火台,並派人去給彭副指揮使傳信。既然叛軍沿著嘉陵江而下,很有可能也會進攻七盤關,讓他一定要守住七盤關,有緊急軍情,速速上報。”
“是!”袁誌青點了點頭便轉身離去。
“來人,去把吳縣令等一眾縣衙官員請來。”
聽到叛軍來襲,劉麒有些激動,有些忐忑。軍人就是為戰而生,所以沒有仗可打,他們軍人靠什麽來獲得軍功?不過忠武軍的威名他也曾聽說過,他也在擔心是否能在叛軍的進攻下守住這三泉縣。
不過看到這易守難攻的關城,他心裏的底氣也強了不少。上萬叛軍又如何?不管你是龍是虎,來到這裏,都得老老實實地聽話。
三泉縣位於朝天嶺以北,也是利州最外圍的門戶。三泉縣城位於嘉陵江邊,據擂鼓台,扼守嘉陵江;而東邊的七盤關則是坐落於七盤嶺,扼守著金牛道。
兩個關口互為犄角,無論是其中哪一個關口失守,另外一個關口都會不保。為了確保兩個關口的安全,七盤關由彭鶴率領右二都和右三都鎮守,他則是率領右一都、右四都以及本地駐軍。
在給彭鶴那邊傳信的時候,劉麒也沒忘派人去利州。
。。。。。。
就在利州邊境戰雲密布的時候,李曄還在閬州滕王閣跟閬州一眾官員見麵。
曆史上的滕王閣一共有三個,分別在現在的山東滕州滕王閣、江西南昌滕王閣和四川閬中滕王閣。名氣最大的則是南昌滕王閣,誰叫王勃為此寫了一首《滕王閣序》,此後便名聲大噪。
不過三個滕王閣跟一人有關,即唐高祖李淵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所修。其初封滕王,封邑今山東滕州,隨後轉任洪州都督,也就是今江西南昌,因為懷戀以前滕州的的閣樓,於是就在南昌修了一個滕王閣。
沒多久,李治又把這位皇叔貶到當時的隆州(後改名為閬州),這位高宗的皇叔覺得天高皇帝遠,又開始修閣樓,就有了今天的閬中滕王閣。閬中縣是閬州的州治駐地,所以在唐代一般叫作閬州滕王閣。
來到這個滕王閣,李曄才明白為什麽李治這個便宜祖宗會把滕王李元嬰一貶再貶。這個滕王閣完全就是按照宮苑的格局打造,雖然不如大明宮、太極宮,但絲毫不比其他行宮差。現在的滕王閣早已不複當年的雄偉,但依稀可以看出曾經的滕王閣有多大的規模。
對於這個不老實的皇叔,李治能開心才怪,自然一再警告。當然李元嬰也沒造反什麽的,隻是生活驕奢淫逸,也算是風流王爺的典範吧,所以李治也隻是一再警告,也沒把這個皇叔怎麽著。
也正是因為滕王閣的規模和地位,所以李曄來閬州之前,楊翰舟等一眾官員便把滕王閣收拾出來,用於李曄居住。雖然不少人眼饞這滕王閣,唐朝都好好地,自然沒人敢把這處可以說是行宮的滕王閣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