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重生之大唐中興> 第288章 年號:乾寧!

第288章 年號:乾寧!

  大唐光啟三年四月,李儇宣布退位,讓帝位於皇太弟壽王李傑。


  隨後,壽王李傑登基,改名李曄,年號‘乾寧’,寓意乾坤安寧,當年即為乾寧元年。


  李曄登基後,頒布的第一道聖旨,尊李儇為太上皇。


  隨後,李曄大封群臣。


  隨即頒布聖旨,撤銷鳳翔、涇原、鄜延三鎮,組建關內道,治鳳翔。以簫遘為節度使,李易為布政使,張鐇為觀察使,徐世仁為行軍司馬,孔緯之弟孔纁(鹹通十三年癸巳科狀元及第)為學政。


  撤銷東川,組建四川道,以孫燁為節度使;楊翰舟擔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拆分錦衣衛,把錦衣衛的宿衛功能剝離,組建左右監門衛,以林克為左監門衛大將軍,趙雄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同時頒布聖旨,討繳秦宗權。


  以朱溫為蔡州北麵行營都統,負責指揮宣武、義成、魏博、天平、泰寧諸鎮;以侍中鄭從讜為蔡州南麵行營都統,負責指揮左天策軍、左龍武軍、右神策軍、荊南軍。


  。。。。。。


  這些命令都在幾天內先後頒布,等傳到各地起碼也是數天後,汴州的朱溫接到這些命令時,已經是四月中旬。


  “乾寧?乾坤安寧?這位新陛下倒是誌向不小。”


  看到從長安傳來的消息,朱溫頗為驚訝,心裏隱隱有些不安。


  鳳翔諸鎮被撤,提醒了朱溫,這位新陛下很有可能要削藩。除非朱溫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勢,否則他的宣武軍也是被削的目標。


  敬翔知道自家節帥擔心什麽,連忙勸道,“郡王,朝廷即便是要削藩,現在也不敢削到宣武軍身上,朝廷需要郡王平定秦宗權的造反。而且天下強藩和其之多,以目前朝廷的實力,想要削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安史之亂後,大唐十餘位帝王都在削藩,可最終也沒能解決藩鎮問題,就算是當今陛下有心削藩,也不一定能成功。


  當務之急,郡王應該好好利用這蔡州北麵行營都統的職務,利用義成、泰寧等藩鎮的軍隊,擊敗秦宗權,壯大己身實力。


  到時候,即便是朝廷要削藩,郡王也不用太過擔心。”


  朱溫大笑道,“先生說的是,朱某人也不是沒造過反。當初朱某人能跟著黃巢攻打長安,若是後麵朝廷削藩削到朱某頭上,大不了朱某反了就是。”


  聽到朱溫把造反一詞隨時掛在嘴上,敬翔嘴角抽抽,他心裏甚至一度有些遲疑。自己所學無非就是報效朝廷,可現在卻輔佐一對朝廷毫無絲毫敬意的朱溫,也不知道是對是錯。


  不過想到自己幾次科舉不中,對於世家把持科舉,寒門子弟毫無機會,他心裏就有些怨恨。而現在朝廷的主要大臣,無論是簫遘、孫燁、鄭凝績、李英旭都是出自世家,這樣的朝廷,自己就算是效忠,也沒什麽好前途,

  反觀朱溫,禮賢下士,對自己禮遇有加。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在這裏可以得到盡情地發揮,何必去朝廷坐冷炕頭。


  想到這裏,他心裏便堅定了要輔佐朱溫的想法。雖然朱溫節氣有失,不過所做所為,都可以看出其實做大事的人。


  “郡王說的是,擊敗秦宗權,接收秦宗權的地盤,到郡王就能占據富饒的中原之地。


  到時候,郡王隻需要挑撥朝廷和河東李克用的矛盾,讓雙方打起來,這樣兩個大敵不要郡王動手,便會兩敗俱傷。而郡王在一旁坐收漁翁之利,這樣大業可期!”敬翔認真道。


  “不錯!先生果真大才,就讓那小皇帝去折騰吧,我倒要看看這天下,還能讓他怎麽折騰多少次。”說到最後,朱溫不禁冷笑道。


  不過朱溫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秦宗權再次率領五十萬大軍前來攻打汴州。


  五十萬大軍?要真有五十萬大軍,秦宗權也不會被屢次敗於隻有不到十萬大軍的朱溫手上。


  這隻是號稱,其真正隻有三十幾萬軍隊。


  而這三十幾萬軍隊中,近半是流民或者強征的男丁,所以麵對隻有不到十萬大軍的朱溫,也不時打敗仗。


  若是不考慮這些,加上山南東道趙德諲的十幾萬軍隊,擁有五十萬大軍的秦宗權的確是此時大唐境內最大勢力,連李曄超控的朝廷都不如其。


  而且秦宗權還稱帝了,依然用的齊的國號。


  雖然朝廷削藩的意圖愈發明顯,不過此時藩鎮之間矛盾很大,無法聯合起來反抗朝廷。就像朱溫,目前也隻能先把當前大敵秦宗權擊敗,隻有這樣,他才有資格去對抗朝廷。


  秦宗權攻打朱溫跟李曄沒關係,兩人不打個一兩年,也分不出勝負;至於李克用這邊,也在舔傷口,同時把目光放在了昭義軍和雲州;至於鄭從讜領軍攻打趙德諲一事,還在集結軍隊和準備糧草,正式出征還得半個月才行。


  外麵暫時沒有大事,李曄就把視線放在了內部,尤其是科舉。


  雖然都說科舉起源於隋朝,形成於唐朝,嚴格來說,科舉起源於唐朝。


  科舉的出現,期目的就是為了抑製世家,給寒門子弟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科舉製度正式形成於唐初,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位帝皇的努力,科舉製度愈發完善。


  在目前的唐朝,科舉分為常科和製科,每年定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為製科,但常科是最主要和最常見的。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中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偏難,後者較為容易。


  由於很多原因,到了後來,詩賦成了進士科最主要的考試內容。


  科舉考試是有禮部主持,在每年的春季,所以稱為春闈。


  不過今年由於上元夜時間、李儇退位、李曄登基的影響,雖然沒有取消,不過時間卻是被推遲了,定在了五月中旬。


  之所以推遲,還有個原因,是因為李曄要進行科舉改革。


  所以今天距離李曄登基不到十天,六部尚書、殿閣大學士和禮部侍郎等一眾官員就在兩儀殿商討五月進行的科舉考試。


  李曄登基後,朝廷不少重要職務換了一大茬,包括簫遘被調去新成立的關內道擔任節度使,鄭從讜調去征討趙德諲。


  這看似是在重用兩人,實際上李曄趁機把二人打發出朝廷。


  六部尚書隨著韋昭度等人被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吏部尚書還是王徽,禮部尚書也沒變依然是李磎,戶部尚書還是李泌,刑部尚書變成了鄭凝績,兵部尚書是劉巨容,工部尚書變成了肖榮。


  除此之外,杜讓能調任中書侍郎,劉崇望擔任門下侍郎,侍中依然是鄭從讜。


  值得一提的是,鄭畋辭官了。


  從擔任鳳翔節度使後,鄭畋就一直抱恙。


  由於病情不斷加重,在光啟三年二月,鄭畋就辭去了節度使等職,目前在長安家中養病或者說安心渡過剩下的時光。


  出於補償的考慮,李曄便提拔鄭凝績擔任刑部尚書。


  李振則是擔任正三品錦衣衛指揮使一職,同時依然兼任武德殿大學士之職。


  裴榮擔任樞密使,負責長官天下軍隊。同時李曄在樞密使之下,設三名副使,名為協助,實為分權。


  李曄登基後,不設宰相,設立內閣,負責協助其處理政務。


  第一任內閣,有七人,分別是裴榮、李振、王徽、李泌、杜讓能、鄭凝績和鄭從讜。


  因此,這次兩儀殿關於科舉改革會議的眾大臣,這七名大學士除了鄭從讜外,都位列殿內。


  “陛下,今年的科舉考試時間定在五月十六,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時間比較充裕,考試也能如期舉行。”李磎呈上一份禮部關於科舉考試的奏折,一邊述說道。


  李磎知道今年的科舉應該會有變動,不然隻是一次例行科舉而已,不至於讓這麽多朝中重臣都雲集於此。


  李曄從張威接過奏折,大致地看了一下,其實也沒什麽需要特別關注的,基本都是按照以前科舉的流程進行,這些顯然不能讓李曄滿意。


  坐在了皇位上,李曄才知道這皇帝也不是好當的,就拿登基那天的禮儀,差點把他整崩潰,好在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


  不過登基後,他手上的事情就一大堆,雖然有內閣分擔事務,但這些內閣大學士本身有著職務,不可能一直都在太極宮前殿的辦公區域給李曄處理政務。


  一直在的也就李振、杜讓能和鄭從讜,這讓李曄有心再調整一下內閣的作用,起碼不能具體負責某一部的工作,不然根本起不到減輕李曄工作量的作用。


  看著在場的眾人,李曄放下奏折,敲著桌子,“關於今年的科舉,朕打算做出一些改變,所以叫諸位愛卿過來,就是想商量一下。”


  手機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