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科舉改革 三
“聽說了嗎?”
“聽說什麽?”
“這次科舉考試開設了秀才科。”
一大早,位於崇義坊的國子監內,一眾學生正在小聲議論。
“秀才科,不是早就廢除了嗎?”一些知道點科舉發展曆史的學生不禁有些疑惑。
“這跟以前的秀才科不一樣,說是不僅要考時務策、詩賦和經義外,還要從律學、算學、醫學、書學、史學等中選取兩門考試。”
“什麽?考這麽多?怎麽突然就要靠律學和算學這些雜學了?”
“這個也不清楚,聽說是陛下的意思。”
“這有人去考嗎?我可是聽說以前明算科這些經常沒人報名。他們去考這秀才科吧,我還是考進士科,封侯拜相可期。”
“算了吧,你知道今年進士科招多少人嗎?”
“這你都知道?”
“你不去看告示?國子監進門那裏就貼著。上麵說,今年進士科隻招15人,明經科招35人,秀才科招100人。”
“什麽?明經科隻招35人?怎麽下降的這麽多?”
不僅是這個學生感覺驚訝,看到公告的學生都是如此。
進士隻招15人並不稀奇,科舉開始以來,進士科還有一年隻考上幾人的情況,15人算是多的了。
隻是明經的人數下降讓很多人措手不及。
由於明經隻需要熟讀經書即可,所以每年明經科考上的人數是進士科的十倍左右。
而明經被砍掉的人數都跑到秀才科上麵去了,100人啊。
雖然招的多,但對於這些隻學習四書五經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噩夢,對於算學、律學之類的,他們平時都不去了解,根本就不懂相關的知識。
要想去考秀才科,必須去學習那些雜學內容,可就隻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根本來不及。
當然也可以不報秀才科,去報進士科、明經科或者武舉。武舉在科舉後的一個月,也就是六月開考。
現任兵部尚書劉巨容就是武進士出身,一樣當到三品大員,曆任節度使、兵部尚書。
“朝廷為什麽這麽改?以前都不是這樣,為什麽這次居然開設進士科。”
“慎言,這是陛下要求的。”
“什麽?當我沒說,我先走了!”
“明華兄,你等等啊!”
新的科舉製度出台,自然是有人高興有人愁。
“文鼎兄,你打算報什麽?進士科?明經科?還是秀才科?文鼎兄你的算學挺不錯,你完全可以去報秀才科,肯定能中舉。”
“我也在猶豫,可秀才科也不知道前景如何。我大唐的宰相,大多是進士科出身。”
國子監門口的告示麵前,兩個年輕的學生正在低聲交談,向他們這樣的,周圍到處都是。
“文鼎兄,話是這麽說,可今年進士就招15人,雖說這些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減少很多,但幾千人還是有的,這些可都是各地的優秀學子,去爭這十五人,那競爭可想很激烈。
反正我家老頭子說了,讓我別作弊。聽說是那錦衣衛來負責維護考場秩序,那可都是些劊子手,惹不起。”白淨男子撇撇嘴。
“寒遠兄不去考進士科和明經科?”楊文鼎有些驚訝。
“要是沒轍秀才科,我可能會去報明經科,不過現在明經科招那麽點人,我還是去秀才科算了。好在我還看了些史書,到時候就選史學和書學,中舉的把握大點。
我可是聽說考中秀才,甲榜(前二十名)都可以擔任正八品上的職位,乙榜(後八十名)可以擔任從八品上的職位。若是運氣好,通過吏部的選試,還能擔任從七品上的官職,雖然不如進士科和明經科通過選試可以擔任正七品上的官職,但也還算可以了。”肖寒遠笑著道。
“你怎麽知道的?”楊文鼎有些意外,這些東西在公告上可沒有說。
肖寒遠看了看周圍,把楊文鼎拉到一旁,低聲道,“我聽我父親說的,說這是陛下的意思,難道文鼎兄沒有去問昭儀娘娘?”
肖寒遠口中的昭儀隻有一個,那就是小月。楊文鼎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是小月母親的胞弟--楊四郎,當然‘四郎’是其小名,其大名叫楊文鼎。
當初李曄閬州之行,把小月的胞弟和其小舅楊文鼎帶到了利州,後麵跟著去了興元府和長安。
楊文鼎一門心思要考進士,所以到了長安後,李曄就把其送進了國子監的太學讀書。雖然其之前已經是鄉貢,但考進士何其之難,所以小月求到李曄那裏,李曄便送其去了太學讀書。
目前國子監下轄六學兩館。
其中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為貴族學校,分別招收三品、五品和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算學、律學、書學為普通學校,招收八品及以下官員或者平民子弟。
兩館就是崇文館和弘文館,其中崇文館更是成了宗室子弟讀書的地方。
在以前,國子學生員三百人,太學五百人,四門學一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算學共三十人。
可以說,這六學,在以前主要還是世家子弟占主導。
現在好點,由於李曄的扶持,目前律學的規模擴張到了三百人,書學和算學共兩百人。
其實還有三所學校不比國子監的六學兩館差,分別是位於興元府的山南書院和位於長安青龍寺故址修建的長安書院。
能以長安為名,自然背景不淺,因為這跟山南書院都是由李曄出資修建的,名義上也歸國子監管。
其中山南書院規模最大,目前有學生兩千人,學生主要來自山南西道以及四川道;長安書院剛成立,規模不大,隻有學生五百人。兩個書院都有共同特點,主要招收寒門子弟,同時學習內容不僅限於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等,還涉及算學、律學、醫學等諸多雜學。
最後一所學校自然是武學堂,現改名為武學,屬於兵部管理。
回歸正題,楊文鼎是小月的小舅,而肖寒遠也不是普通人,畢竟其也能讀太學。
肖寒遠是現任工部尚書肖榮的三子,早先二人都在山南書院讀書,所以也變成了朋友。
麵對肖寒遠的疑問,楊文鼎低聲道,“昭儀娘娘現在居住於太極宮內,出宮的時間不多,之前也不知道這事,也就沒去打聽。”
“我就說嘛!文鼎兄,那你打算報進士科,還是秀才科?”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也想去報秀才科。以前學過算學,沒想到現在還能用上。”楊文鼎遲疑了一會兒說道。
其實楊文鼎還是有些猶豫,他也想聽聽自己那外甥女的看法,或者是想聽聽陛下的建議。雖然他不能進宮,但是他那外甥卻是經常進宮,可以通過其打聽一下情況。
“那就這麽說定了,我們兩人都去考秀才科。”肖寒遠拍了拍肩膀。
雖然秀才科的考中的幾率更大,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肖寒遠和楊文鼎二人這麽看的透徹,畢竟進士在廣大士子眼中看來,更有前途。
隨著新的科舉製度的告示發往地方,對於科舉改革的討論,也不斷發酵。
但不管事情如何發酵,科舉考試依然會如期進行。
與此同時,在長安城孔府內,一個30多歲身穿青色圓領袍的男子正在與一名穿著紅色官服的男子正在燈火下商討著什麽。
在此時的大唐,紅色官服隻能是四品和五品的官員使用,說明身穿紅色官服的男子應該是四品官或者五品官。
“叔父,現在科舉改製,不知侄兒應該報哪一科?”青色圓領袍男子有些猶豫。
“崇弼,難道你沒有信心?你父親,你二叔,還有我,都是當屆的狀元,我孔家一門三狀元,難道你連這點自信都沒有?”紅色官服男子不悅道。
孔家?一門三狀元,這孔府的主人並不難猜。
就這兩個條件,整個大唐符合的也就一家。即孔緯、孔纁、孔緘三兄弟,三人皆為孔子第40代孫。
不過此時的這個孔家日子並不好過。老大孔緯因為是之前上元夜事件的主謀之一,被貶到山南西道以中州擔任長史;老二還好,目前擔任著關內道學政,職位雖然高,但並沒有多大權力;老三就是麵前這個穿紅色官服的男子,現在是從四品上的鴻臚寺少卿,看似職位不低,但也隻是個閑差。
三人作為同期的狀元,又有著孔子後裔的身份,不至於混的如此之差。
原因嘛,自然是因為孔緯站錯隊了,導致另外兩人也被牽連。
“叔父,隻是侄兒擔心陛下會因為父親的事,對侄兒生出厭惡之感。”孔崇弼擔憂道。
“你大膽的去考就行了,我不信陛下連這點氣度都沒有。你父親也因為那是受到了責罰,禍不及家人。
若是真的出現你擔心的狀況,為叔不會坐視不理。我孔家的子嗣也不是可以任由欺負的。”孔緘沉聲道。
“侄兒明白了!”孔崇弼認真地點了點頭,然後便告退離去。
在孔崇弼走後,孔緘臉色變得冷漠起來。他心裏清楚,若是任由失態發展下去,他們這一脈很有可能一闋不振,想到這次科舉改革一事,他便決定走動一二,探探其他人的口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