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定淮南 七
升州?我怎麽覺得有些陌生?”
升州城內,菅原道真和三善清行一行十餘人正在秦淮河閑逛,不過為了防止這些人亂跑,長江水師這邊派了人監視。
“升州就是金陵,也叫作建康和江寧,乃是大唐境內有名的城市,曾經是唐人在吳、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也有六朝古都的稱謂。
僅僅是這升州城就是平安京的數倍,而且這還並不是大唐境內最大的城市。”三善清行在旁邊淡淡地提醒道。
三善清行對於大唐十分向往,從小也熟讀了不少關於大唐以及大唐曆史有關的書籍,對於大唐的一些情況還是比較了解。
“那大唐最大的城市是?”旁人有使團成員問道。
“自然是長安。根據曆任遣唐使帶回的書籍記載,長安乃大唐第一大城池,人口有一百多萬,朱雀大街更是寬數十丈,十分壯觀。”三善清行有些向往。
“不是說唐人的長安被叛軍攻破焚毀了嗎?”菅原道真的手下有人提出了質疑,“是不是因為長安被毀,所以唐人才讓我們去洛陽?”
“這。。。”三善清行也有些遲疑,畢竟對於長安到底毀沒毀,他也不知道。
菅原道真其實心中也有些疑惑,他倒是想問隨行的唐人士兵,但對方根本不搭理他們,他想問也不知道該怎麽問。
很快,一行人來到一處書店門前,發現這處書店可謂人頭攢動,十分熱鬧。
“這個李氏書店怎麽這麽多人?”
“聖人出新的詩集了!”
“真的?”
“騙你作甚?據說整個升州隻有一千本,若是不抓緊點,就買不到了。”
聽到這個消息,那些士子模樣的年輕男子恨不得立馬衝進去直接搶一本出來,一時間這書店外就排起了隊。
“聖人詩集?什麽意思?”菅原道真有些疑惑。
就在他有些楞的時候,三善清行則是排起了隊,菅原道真見這裏人太多,就沒有進去,而是繼續在升州城內閑逛。
雖然他沒有把升州城逛完,但僅在這秦淮河兩岸,他就感觸頗深,因為這繁榮程度讓他很是震驚,一點也沒有飽受戰亂的樣子。
菅原道真也打聽到了一些事情,但卻沒有滿意的答案,因為沒有大唐官府這邊派人接待,他們在升州城就像是無頭蒼蠅一般。
不過等菅原道真回到使團駐地的時候,三善清行並沒有回來,大約在晚膳前,對方才回來,而且其隨從則是帶了不少書,起碼上百本,這讓其他使團成員很是驚訝。
“三善副使,你這怎麽買了這麽多書?你哪來的這麽多錢?”在菅原道真印象中,書籍是很貴重的東西,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書,隻有權貴或者富裕的家族才可能接觸到書。
倭國就是這種情況,所以菅原道真下意識認為大唐也這樣。
“這一百多本書也不過二十多貫而已,並不貴。”三善清行淡淡道。
“不會吧,書籍可是很珍貴的東西!”菅原道真有些懷疑。
“右大臣,之前下官並不想駁您的麵子,但今日一行之後,下官希望右大臣可以正式如今的大唐。整個王國上下,對於大唐都有一種誤會。”三善清行讓人把那些書籍放好,然後才神色認真地對菅原道真說道。
“誤會?什麽誤會?”菅原道真也覺得有點意思,坐在那裏,喝著茶,笑了笑。
“如今的大唐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還處於內亂的大唐,而是無比的強大。”三善清行認真道。
“有多強大?”菅原道真問道。
“就說這升州,連大唐境內城池前三甲都不進去,據下官所知,除了長安、洛陽外,成都府、興元府、杭州、登州、太原府幾座城池都比升州更為繁榮、規模也甚之。”
雖然不知道三善清行是去哪兒知道這個消息的,但倒也沒說錯。
長安和洛陽就別說了,一個正式的都城,一個是東都,想不繁榮都難。
成都府、興元府和太原府,也不用解釋了,畢竟和平發展了那麽久;登州是靠著海運;杭州有著錢鏐的功勞,也有海運的功勞。
其實越州、明州、江陵府也不比升州差。
倒不是升州位置不行,它跟揚州一樣,之前飽受戰亂,才結束戰爭沒幾年,恢複沒那麽快。
從遠期來看,升州和揚州的前景肯定比太原府、興元府這些強,但想要超過,起碼還得十年以上,畢竟人口是兩地的硬傷。
“三善副使這些是從哪裏得知的?”菅原道真好奇道。
“下官百日在那個李氏書店中,與數位唐人學子閑談中了解到的。”
菅原道真聽後,點了點頭,其實從在升州的見聞,他也就猜到之前得到的,關於大唐的消息可能屬於誤傳。
他能一步步走向右大臣一職,自身的實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並不是隻靠家族的餘蔭和宇多法皇的提拔。要知道他在倭國也被稱為學問之神,而且他還很擅長漢詩。
“看來我們可能對唐人了解有些滯後了!”菅原道真心裏已經做了決定,若是此行收獲頗大,回去後可以建議天皇同意繼續定時間派遣遣唐使。
在兩人還算是愉快的對話中,一個使團成員正急匆匆地跑來。
“啟稟右大臣,碼頭上有動靜,很大的那種!”
“動靜很大?怎麽回事?”
懷著好奇,菅原道真等人著急地趕向碼頭。
他們住的地方離碼頭並不遠,大部分人在這處邸店居住外,還有一部分人留守船隻。畢竟這麽長的海上航行,船隻也需要維修以及補充物資,都需要有人守著船隻的。
不過當他們一行人來到碼頭的時候,碼頭上已經人滿為患,因為都被江麵上的動靜給嚇到了。
在他們眼前的長江江麵上,大量的戰船正在揚帆起航,有些戰船甚至比倭國的戰船都要大很多。
戰船上還有不少士兵,顯然是要打仗了。
“唐人這是要去打誰?這麽多人?”使團有人疑惑道。
菅原道真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倒是旁邊的唐人百姓則是議論紛紛。
“這是又要打仗了,也不知道要去打誰!”
“還能有誰,肯定是楊行密唄。他割據淮南,拒不奉詔,朝廷肯定會解決這個最後的藩鎮!”
“居然是楊行密,他執掌淮南期間,也算是可以啊!”
“可以什麽?你沒看到官船去長安都是從長江逆流而上嗎?根本不走運河。若是淮南事畢,以後去洛陽或者北方做生意就方便多了。”
這些議論的人,身份各異,因為所處立場不同,看法也不同。
普通隻是擔心怕引起戰亂,波及自身;商人則是希望平定淮南,讓運河暢通。
讀書人則是分化成多個陣營。
一些固執的讀書人認為朝廷是平添戰事,讓國家民不聊生,對於那些對外的作戰,也都持批評態度,認為是勞財傷民;中立的則是除了感歎一番倒也沒有太多的說辭;至於年輕的讀書人則是認為朝廷此舉是正確的,乃是中興大唐必須做的。
處於人群中,菅原道真聽到這些聲音也覺得很有意思。他現在明白了唐人為什麽讓他們在升州停下,原來是運河要爆發戰事,不能通航。
他倒是沒想到,一來就會遇到戰事,隻是希望不要持續太久,影響他出使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