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夏楊玉環四三秦吉了 四四舊典
四十三 秦吉了
壽王宅。
暮春天陰陰地。壽王妃神情若惘地看著外山節子。
“橘吉子,甚麽鳥兒最會得學人言語?”
“鸚鵡、秦吉了。王妃。”
“秦吉了,能言鳥。既這麽,吩咐人,選隻秦吉了來罷。要方學人言語,還未幾句的。不然恐學了甚不好的,至這裏說了,為人聽去,就不好了。”
“唯。王妃。”橘侍兒答應著。
未幾日。
“王妃。”橘侍兒身後跟著一拿著鳥籠之宮人。“王妃(即壽王妃楊玉環)吩咐選的秦吉了,經送來了。”
橘侍兒言時,拿著鳥籠宮人將鳥籠上掩的布撩開,一個紫烏秦吉了於籠內。
“置廊簷近山節子處罷。”壽王妃懶懶吩咐著。
“唯,王妃。”橘侍兒應著,領了拿鳥籠宮人去廊簷近山節子處了。
膳後。
“這秦吉了可會得說甚麽?”壽王妃於廊簷秦吉了鳥籠處問橘侍兒道。
“王妃萬吉。王妃萬吉。”紫烏秦吉了突地言語起來。侍兒們皆輕笑了。壽王妃亦笑了。
“王妃吩咐,選秦吉了要方學人言語,還未得幾句的。不然恐學了甚不好的,至這裏說了,為人聽去,就不好了。故選了此方學人言語,隻會一句“王妃萬吉”的。”橘侍兒言道。
“這秦吉了可有名兒?”壽王妃看著秦吉了問道。
“正待王妃賜名。現隻稱秦吉了。”橘侍兒旁道。
“此秦吉了色澤烏中暗紫,就稱紫烏兒罷。”壽王妃言道。
“唯,王妃。”
“記得於紫烏兒處言語時,不要甚麽皆言說。教得不好了,學了甚,看人來時,聽去笑話。”壽王妃叮囑著。
“唯。王妃。”侍兒們皆答應著。
“王妃,這幾日可教紫烏兒甚?”橘侍兒問道。
“山節子猶開,諸花並聚,就教我前些時自作的那句“何人教開濃淡花”。”壽王妃懶懶言道。說時往內去了。
“唯,王妃。”
將暮。
“王妃,說也巧了。當載之太平公主亦曾養得一個秦吉了。”橘侍兒看壽王妃倚著深緋繡合歡花隱囊,若些聊賴,一旁言道。
“是麽?”壽王妃百無聊賴地看著院內盛開的山節子。
“說是則天皇後遣人送了一個秦吉了與太平公主,道可以教它說話。太平公主就著侍兒們教秦吉了言語。不知怎地,那秦吉了就是慢。初教的句“新年萬吉”,侍兒們教許久,也未得學會。後來說是會了一句“秋風秋雨愁滿懷”,就總這麽一句。又好容易學了句“愁懷隨雨入夢來”,那秦吉了就總念。沒落雨時,也“愁懷隨雨入夢來”。宮裏人都覺好笑。”
“那太平公主的秦吉了後來怎生樣兒?那般樣不會言語。”聽橘侍兒說太平公主的秦吉了,侍兒們都笑得止不住,就問。
“雖然不擅學人言語。太平公主還是喜歡唄。因是她阿娘——則天皇後送的。反是則天皇後道未曾想選的那般樣不會說話秦吉了。未免氣悶人。”橘侍兒笑道。
侍兒們聽得皆笑了。壽王妃亦笑了。
注:秦吉了,又名能言鳥。又名吉了。
據《舊唐書 卷二十九 誌第九 音樂二》,能言鳥,即(秦)吉了。唐高宗、武後宮中養之。漢武帝宮中亦有稱能言鳥之秦吉了。是漢武帝時宮中即有秦吉了也。
據《全唐詩》“秦吉了,人雲爾是能言鳥”。亦以秦吉了即能言鳥。
1、《舊唐書 卷二十九 誌第九 音樂二》“《鳥歌萬歲樂》,武太後所造也。武太後時,宮中養鳥能人言,又常稱萬歲,為樂以象之。舞三人。緋大袖,並畫鸜鵒,冠作鳥像。今案嶺南有鳥,似鸜鵒而稍大,乍視之,不相分辨。籠養久,則能言,無不通,南人謂之(秦)吉了,亦雲料。開元初,廣州獻之,言音雄重如丈夫,委曲識人情,慧於鸚鵡遠矣,疑即此鳥也。《漢書 武帝本紀》書“南越獻馴象、能言鳥。”注《漢書》者,皆謂鳥為鸚鵡。若是鸚鵡,不得不舉其名,而謂之能言鳥。鸚鵡秦、隴尤多,亦不足重。所謂能言鳥,即(秦)吉了也。北方常言鸜鵒逾嶺乃能言,傳者誤矣。嶺南甚多鸜鵒,能言者非鸜鵒也。”
2、《全唐詩 卷八十七 張說 廣州蕭都督入朝過嶽州宴餞得冬字》
孤城抱大江,節使往朝宗。果是台中舊,依然水上逢。京華遙比日,疲老颯如冬。竊羨能言鳥,銜恩向九重。
3、《全唐詩 卷一百八十四 李白 自代內贈》
……安得秦吉了,為人道寸心。
4、《全唐詩 卷三百八十五 張籍 昆侖兒》
昆侖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了,
波濤初過鬱林洲。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
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5、《全唐詩 卷四百二十七 白居易 秦吉了-哀冤民也》
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頸紅。耳聰心慧舌端巧,
鳥語人言無不通。昨日長爪鳶,今朝大觜烏。
鳶捎乳燕一窠覆,烏啄母雞雙眼枯。雞號墮地燕驚去,
然後拾卵攫其雛。豈無雕與鶚,嗉中肉飽不肯搏。
亦有鸞鶴群,閑立高颺如不聞。秦吉了,人雲爾是能言鳥,
豈不見雞燕之冤苦。吾聞鳳凰百鳥主,
爾竟不為鳳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閑言語。
四十四 舊典
“王妃,說起秦吉了,太宗皇帝、長孫皇後之時,還有一白鸚鵡之舊典。是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林邑國其王範梵誌遣使來朝。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獻五色鸚鵡。太宗皇帝異之,詔太子右庶子李百藥為之賦。又獻白鸚鵡,精識辯慧,善於應答。太宗皇帝憫之,謂侍臣曰:“朕聞聲色之娛,不如好德。且山川阻遠,懷土可知。近日林邑獻白鸚鵡,鳴之不止,是解思鄉。朕湣此鳥遠來,付其使,令放還於林藪。
說來太宗文皇帝當真慈憫。”
“斯事確然。貞觀五年林邑國獻白鸚鵡,太宗皇帝將白鸚鵡付長孫皇後養之。長孫皇後見鸚鵡思鄉之情殷殷,語與太宗皇帝,遂有太宗皇帝湣鳥遠來,付其使,令放還於林藪事。
是長孫皇後、太宗文皇帝皆懷慈憫心也。”
(注:白鸚鵡之事,詳見《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林邑》、《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新羅》。
1、《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林邑》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其王範梵誌遣使來朝。…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又獻五色鸚鵡。太宗異之,詔太子右庶子李百藥為之賦。又獻白鸚鵡,精識辯慧,善於應答。太宗憫之,並付其使,令放還於林藪。自此朝貢不絕。
2、《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新羅》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新羅)遣使獻女樂二人,皆鬒發美色。太宗謂侍臣曰:“朕聞聲色之娛,不如好德。且山川阻遠,懷土可知。近日林邑獻白鸚鵡,尚解思鄉,訴請還國。鳥猶如此,況人情乎!朕湣其遠來,必思親戚,宜付使者,聽遣還家。”)
“貞觀五年,太宗文皇帝、長孫皇後湣白鸚鵡自林邑國遠來,懷土思歸,乃將林邑國所獻白鸚鵡付其使,令放還於林藪。斯事聽來當真令人感懷。
說來太宗皇帝、長孫皇後恩愛世所共知。長孫皇後之父長孫晟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卒,太宗皇帝、長孫皇後婚於何年也?”
“(大業)五年(609年),(長孫皇後之父長孫晟)卒,時年五十八。(隋煬)帝深悼惜之,賵贈甚厚。(《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六 長孫晟》)
長孫晟又有子長孫安業。即長孫皇後異母兄也,嗜酒無賴。長孫晟卒,長孫皇後及長孫皇後同母弟長孫無忌並幼。長孫安業以長孫皇後之母乃繼母,雖嫡母,非生母也。共居一宅,頗多不便。遂有長孫皇後、長孫無忌與母守製期滿,還居於舅氏之事。(《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紀八》安業,皇後之異母兄也,嗜酒無賴;父晟卒,弟無忌及後並幼,安業斥還舅氏)
長孫晟卒時,長孫皇後虛齡九歲。守製期滿,虛年將近十二。還居於舅氏。太宗皇帝、長孫皇後婚事乃長孫晟早年所定。斯事謂之曰(長孫)晟兄熾,為周通道館學士。嚐聞太穆(唐高祖)勸撫突厥女,心誌之。每語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昏。故晟以女太宗。(《新唐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後妃上 文德長孫皇後》)
未及成婚,長孫晟卒。至長孫皇後守製期滿,還居舅氏。長孫皇後舅士廉迎妹及甥於家。見太宗皇帝非常人,又以婚約於先,遂以晟女妻焉,即長孫文德皇後也。約莫長孫皇後婚於虛齡十三時。(1、《舊唐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高士廉》(高)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於家,恩情甚重。見太宗潛龍時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後也。”2、《舊唐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後妃上》(長孫皇後)年十三,嬪於太宗。)
長孫皇後婚後,有一異事。乃隋大業中,(長孫皇後)常歸寧於永興裏。後舅高士廉媵張氏,於後所宿舍外見大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變而之《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象》曰:後以輔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龍,《乾》之象也。馬,《坤》之象也。變而為《泰》,天地交也。繇協於《歸妹》,婦人之兆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見之《舊唐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後妃上》。亦見之於《新唐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後妃上 文德長孫皇後》)。
是命卜之家,皆言長孫皇後之命貴不可言。”
“當載長孫安業以長孫皇後之母乃繼母,雖嫡母,非生母耶。共居一宅,頗多不便。遂有長孫皇後、長孫無忌與母守製期滿,還居於舅氏之事。
豈非生母之者,即乃嫡母,又有子女,共居一宅,不便若此乎?”
“自屬不便至極。武德(年)間,(唐)高祖皇帝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競交結諸長子以自固。建成與元吉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或言蒸於張婕妤、尹德妃,宮禁深秘,莫能明也。(《資治通鑒 卷一百九十 唐紀六 武德五年》)
是父尚在,子與非生母之母交結,即事端橫生。況父已卒。子與繼母共居一宅,如何得便?自然宜分處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