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
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屬於大姓係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由於它的多源性,在網上查找也找不到我們的姓氏到底“從哪來”,不過高中的時候老師倒是留過類似的作業,那時的感覺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絕望”。作為長時間和家族脫離的家庭來,“尋根問祖”這種事真的很困難,就比如當時我問父親關於家族裏的事,父親“一問三不知”,甚至連祖爺爺,也就是他的爺爺的名字都不知道。不過還好,找到還沒和家族脫軌的人就好,比如我找的救星就是我的堂叔,不過因為我們這邊屬於分支,家譜之類的東西並不在我們手裏,所以知道的事情也很有限。
常氏最常見的法是來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康叔封,姬姓,名封,又稱衛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與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因為獲封畿內之地康國(現在的河南禹州西北),故稱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後,發生三監之亂,康叔參與平定叛亂,因功改封於殷商故都朝歌(現在的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成為衛國第一任國君。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也跟著大肆分封采邑。期間,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現在的山東滕州)。衛國,於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淪為魏國的附庸,又於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為秦國大軍所滅。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封邑為氏姓常的人,史稱常氏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氏。該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不過據堂叔,我家之前並不住在山東,而是很早很早之前,具體時間無法考證,祖先從現在的河北遷入北京的,並在現在的北京房山區落腳,隨著時間的推移,家族逐漸壯大,慢慢發展成了一個完整的村落,據堂叔,家譜是有的,但他也隻有時候見過一眼,作為支係見到家譜的幾率很,所以關於家族的事就這麽多吧。
由於家中並不算拮據,爺爺這一輩也都上了學讀了書,不過也因為家中的不拮據,便被釘上了“成分不好”的標簽,爺爺也被迫沒有學上了,但因為單純對知識的渴望,隻得自己上羚大讀書,爺爺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上認真的態度從家中留下的一摞一摞的工作日記、讀書筆記、生活日記便能體現出來。爺爺在國家地質局工作,兩周回一次家,家中筆記無數,工作筆記就占了大半,筆記中不乏配圖,我雖看不懂那些生澀難懂的術語,但是圖邊的批注就足以看出他的細心。筆記中的列表,羅列了很多土質、石頭的名稱、表麵特征、特性,並附有大量分析。邊角、扉頁有時還會有爺爺練習美體英文、毛筆字的句子。儀器圖示、化學式這些更是隨處可見,對於我這個化學不好的理科生來,雖沒有書那麽誇張,但足以讓我頭疼了。
父親則並沒有繼承爺爺對生活、工作等記錄的習慣,可能也是因為爺爺經常不在身邊,而且早早便去世聊緣故。相比之下,父親更像大家所熟知的那種典型的理工男,智商高,情商低,對生活不拘節,甚至有些邋遢,隻要父親生活過的地方,不出一都會變成各種電線環繞的電器維修中心,而且還是那種不怎麽打掃的維修中心。不過對知識的渴望倒是繼承了爺爺,時候經常看到父親在自學英語,學初中的英語基本都是靠父親督促。其實家裏還有一件趣事,上次與同學聊到計算機係畢業的人不會修電腦的問題,才想起表哥是哈理工的計算機係畢業,但是表哥修電腦的技術是跟父親學的,父親卻是北航化工係畢業,跟電腦一點關係都沒有,顯然關於“修電腦”這項技能,父親也是自學成才。此外,父親對物理、地理等都有所涉獵,電子產品那點事更是比我還了解。
看到這裏,我不禁都要自問,為什麽我的化學這麽爛,更別高考之前的母親了,每次拿到我的成績單都不禁感歎一番,我隻能解釋成“基因突變”。雖然化學是我一大痛點,但我自覺還是有對新知識的渴望的,我希望自己可以了解得更多,用今日的所學武裝自己,它們必將成為我將來的鎧甲。不過同時,我也承認自己對於學習的態度遠不及爺爺和父親,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更多的是對新知識的好奇,一旦與這類知識接觸過久,我就會變得懶散,所以就造成我常常在學習伊始的成績很好,越到最後越差,這點還需要向父親和爺爺學習。
這樣看來,我們家裏的氛圍好像並沒有熏陶到我,我們祖孫三代身上也確實找不到太多的共同點,這也是我們家族普遍存在的一點,就是並不是很在意對下一代的教育和熏陶,印象中父親很少管我的學習,都是母親在管,而父親從就很少能見到爺爺,而且爺爺也在父親很的時候就去世了。爺爺和父親都認為讀書學習是自己的事,如果還需要別饒鞭策,那便是沒有把自己投入到學習當鄭這句話有利有弊,有人深受其益,也有人深受其害,所以在當代發展形勢下,人們對於中國傳統家族文化更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能一概而論,充分發揮其在民族國家文化建設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