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寒花誌> 第二百九十四章

第二百九十四章

  哈哈哈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娘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菇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鹿邑縣影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大年初二這,漢族傳統年俗還有燒門神紙,穀日忌食米飯等。大年初二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俗方麵,正月初二這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聊,寓意大吉大利;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鄭執,以防招惹口舌是非,如果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的符帶在上。


  春節習俗蘊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千百年來人們每一年都在這樣過,經曆了幾千年的積澱,內蘊豐富的“年文化”,已成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記憶。春節習俗,無疑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祭水祭掃元寶湯


  大年初二民俗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俗,從人穀聲,漢朝地理誌,“好惡取舍,動靜無常,謂之俗”,約定成俗,俗是人之常情,是《易經》中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是《管子》裏的“治亂之所生,得失之所在”。在今,傳統的民俗正在漸漸複蘇,沉積千年的文化,重新煥發出它的光彩。因此,本報邀請著名民俗學家高巍,詳解春節民俗。高巍介紹:“春節的每一,其實都和過年辭舊迎新的主體是相應和的,同時,它又代表著中國文化中最深沉最有生命力的內容,比如和,人和,萬物和、人我和。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團圓,也有一份和諧的期盼和希冀。”


  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不論平時是否供奉財神,也不論信仰、供奉的是上述哪位財神,都要在正月初二祭財神,為取新年進寶得財之意。正月初二早晨,北京人要喝元寶湯,也就是餛飩,不同在於,餛飩的邊緣是展開的,而元寶的邊緣是疊起來的,形如元寶,故曰元寶湯。餛飩,俗稱“元寶湯”。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中午要吃元寶湯。


  初五,吳俗為路頭神誕辰日。據路頭神本為行神,而俗誤為“財神”。以訛傳訛,共同慶祝,一樣快樂。此日淩晨,各家金鑼爆竹,牲醴畢陳,爭先迎之,稱“接路頭”,並食自製之元寶糕湯,謂之“元寶湯”,亦好彩也。亦有人家在供桌上同時陳列算盤、銀錠、平諸物、旁置刀,上撮食鹽,為“現到手”之吳語諧音,以寓現錢到手,財運亨通。亦有人家初四夜半妤搶接財神,《吳歙》雲:“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


  初二當早晨的家宴必須是餛飩,也槳元寶湯”。因為餛飩的形狀像元寶。吃餛飩就是招財進寶,取財源如湯水滾滾而來的意思。一般元寶湯的餡兒有兩種:一是以豬肉、菠菜、青韭為餡。一種是以羊肉、白菜為餡。1950年以前,北京東華門“餛飩侯”包餛飩最講究,名氣也大。《都門雜詠》載:“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嘴來香。”餡料有高低之分,高者烤鴨、冬筍、雞脯肉、碗豆為餡;一般者豬肉、韭菜為餡。


  元寶湯,連餛飩帶湯,有招財進寶的寓意,也有財源滾滾的期盼,民間又常以元寶象征吉祥如意,是百姓希望新的一年生活更好的寄停

  餛飩各個地區的包法不同,其中沙縣餛飩更被人熟知,與外地不同之處有五:一是皮薄餡多,一斤麵粉一般能加工皮坯400-500張。二是皮、餡均有加堿。皮坯加堿後不易酸敗變味,餡加堿除不易變質外,還能增加肉餡吃水量,並使餡肉脆嫩有味。三是餡肉是用新鮮豬後腳純精瘦肉,用木槌捶打至糜爛上勁後加鹽水攪拌而成。用木槌捶打不會破壞豬肉細胞壁,而是擴大細胞間的距離,增加吃水量,有膠勁,吃口特別脆嫩有味。四是餛飩配用清湯、味精、醬油、香油、醋、胡椒粉、蔥花等佐料,清爽可口。五是包法不同。沙縣餛飩因是捶打而成的肉糜,所以包製時一手托皮坯,一手將餡用竹批挑至皮坯中,順手一提一擠即成,速度快,煮熟後肉餡飽滿,浮於湯上,煞是好看。


  “伏以冬至長,陽氣始生,此乃乾坤之德昊之恩,締造萬物肇建人寰,德昭昭神恩浩蕩……”,在海澱區蘇州街29號的樂家晏食府四合院內,北京民俗學專家常人春宣讀祭文,隨後又進行撤供散福、焚表送神等老北京冬至祭禮儀的程序,到場的人們都喝了元寶湯(餛飩)。民俗專家稱,此項祭禮儀在北京已銷聲匿跡50多年。樂家晏食府是一所老四合院,為1636年清太祖第二子受封禮親王的宅院,民國初年同仁堂樂家購得該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