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醉酒樓
小紅說完之後便掀開簾子走了進去。
孫武和趙宇隻能看到簾子內部的影子,完全看不到琵琶女的麵貌。
“小姐問,你們是誰?”小紅在簾子裏麵問道。
“知音向來不問姓名。小姐不也是如此麽?”孫武索性直接說道。
他們畢竟也隻知道她叫做“琵琶女”而已,而他們對於她來說。不過是仰慕琵琶聲而來的陌生人而已。知道姓名又如何?
孫武倒是看得挺開。
“小姐說,既然貴客不願意說名字就罷了。那就請貴客離開吧。”小紅說道。
“難道小姐就如此對待知音?”孫武對著簾子說道。
他這個時候注意到了,簾子外麵擺著一個古箏,仿佛是刻意擺在此處的。難道是為了試探一下他們?
“小姐說,知音不是嘴上說出來的,你用什麽來證明,你就是知音?”小紅的聲音又傳了出來。
“好,我就要證明一下,什麽叫做知音。”孫武自信的笑著回答了小紅,直接坐在了古箏前麵。
趙宇瞠目結舌的看著舉止奇特的孫武,不知道他要做些什麽。
孫武輕輕的撫摸著古箏的琴弦,仿佛許久不見的母親一般。
指尖緩緩的動了起來,孫武漸漸的看見了自己的母親。母親一手教自己的古箏,他從來都沒有忘記過。
娘親生來最愛古箏,孫武自然也會對古箏有著不一樣的情愫。
樂器之中,孫武對古箏最為熟悉。
而當晚琵琶女在宮裏演奏的曲子,孫武一下子就記住了。現在正在用古箏一音不差的彈奏了出來。
一支曲罷,簾子內傳出“啪啪”清脆的掌聲。
孫武知道,這是琵琶女發出的掌聲。
“先生好會彈奏。我好久沒有聽過如此美妙的箏音了。”琵琶女的聲音很美妙,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
“那麽小姐願意我們在此與小姐中秋一聚了麽?”孫武站了起來,回到自己剛剛坐的位置,仔細的盯著簾子裏麵。
“小姐說了,你們願意留到什麽時候就留到什麽時候。不過小姐想要休息的時候,就不會顧忌其他事情了。”小紅的聲音又傳了出來。
“沒關係,隻要小姐願意再彈奏一曲即可。”孫武是有目的,他隻是想在聽一次她彈奏的曲子而已。
“你要聽什麽?”琵琶女沒有再讓小紅傳話,直接問道。
“‘雲月水花’。”孫武不客氣的說出了自己想聽到的曲子,這是他一直心心念著的曲子。從來都沒有忘記過。
這是孫武的娘親最喜歡,也彈奏得最爐火純青的一支曲子。他已經好多年都沒有聽到過一支能夠跟自己娘親媲美的“雲月水花”了。
就在宮裏看到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時候,孫武就有一種感覺。或許她能夠彈奏出自己日夜思念的感覺。這才不辭辛苦的跑到“醉酒樓”,找到這個琵琶女。
“為何是這支曲子?”琵琶女聲音很小,但是孫武聽得清清楚楚。
“為何不能?”孫武反問道。
“今夜非要聽麽?”琵琶女再一次問他。
“嗯。”孫武很堅定的回答她。他今天晚上來到“醉酒樓”就是為了聽這一支“雲月水花”,如果聽不到的話,他會覺得很遺憾。
今天是中秋節,這支“雲月水花”就像是他的娘親回來了。他才會真正的感覺到團圓是什麽。
而琵琶女不知道為何這個人非要聽這一支“雲月水花”,她已經好久都沒有彈奏這支曲子了。
“小紅,將我的琵琶拿來。”琵琶女思慮了片刻之後便答應了孫武的請求。
既然貴客要求,就不得不應允了。更何況這個人的確不是一般人。他自稱為自己的知音,那麽自己自然也就不能辜負他的知音之情了。
孫武聽到琵琶女答應自己之後,喜不自禁,內心竟然開始有了一絲激動。
這麽多年來,他好不容易有了這樣一次激動。
“孫兄,你可真是有本事。我以前從來都沒有單獨在醉酒樓見過它的招牌,居然還能自己點曲子……”趙宇不得不感歎,自己身邊的人個個不是什麽一般人、
“我要聽曲子並不是因為她是醉酒樓的招牌,而是她能夠演奏好這支曲子。”孫武專心致誌的看著簾子裏麵,仿佛簾子裏麵的人是他記憶模糊的娘親。
隨著琵琶女的手指滑動,清脆的琵琶聲如行雲流水一般響了起來。這個是孫武聽到的,已經不僅僅是一支曲子了。
他仿佛看到了他的童年。
那個時候孫武家裏就跟普通人家裏一樣,而孫武的娘親溫柔和善,對待孫武更是寵溺得不行。
孫武娘親每每要彈奏琵琶的時候,孫武總是會趴在一邊很認真的聽。
一支曲子結束了,他的娘親就會給孫武端上一小碗糕點來,當作孫武的零食。
“娘親,你為何總是要彈奏這支曲子?”就在娘親去世的前一段時間,她一支反複的演奏著同樣的曲子。
那個時候孫武總是不明白,一個勁的問自己的娘親。
“娘親想要將這支曲子記住,也讓小武記住。日後隻要聽到了這支曲子,就會想起娘親來。”孫武的娘親笑著回答孫武。
孫武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趴著繼續聽那支“雲月水花”。漸漸的睡著了。
“孫兄……孫兄……”
一支曲子結束了,孫武聽到耳邊響來別的聲音。他緩緩睜開了眼睛。
“孫兄,不是說來聽曲子的嗎?你怎麽睡著了?”趙宇有些哭笑不得。
孫武擦了一把自己眼角邊的淚水,笑著說道:“這哪裏是睡著了。是沉浸在曲子中無法自拔了。小姐果然是高手,稱得上是我聽過的第二好聽的曲子了。”
“哦?第二,那我倒想知道,第一是誰?”琵琶女滿意的放下自己的琵琶,說到底,她對自己的這次演奏也很滿意。
她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他的父親隻讓她演奏一支曲子,那就是“雲月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