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0 章
紀墨跟在莫秉中身邊兒, 看他一步步操作整個過程,選取合適的油,把控好浸泡的時間和溫度, 這方麵溫度還真是被紀墨忽略的一項,其實這裏麵有一個小訣竅,合適的油溫能夠讓時間在木料表麵模糊界限, 加速浸潤的效果。
如果要通俗地理解, 就是煎炸時候食物自然變色的原理就是了, 當然, 這裏不需要那樣高的溫度。
等到再取出來, 還要進行擦洗陰幹, 之後便是重新打磨, 最後一步契合之前的三分之二,查看是否還留存過多縫隙,需要用木粉填補,填補之後, 可以再次進行打磨, 如此就修複完成了。
還沒有看到成品,紀墨已經對此抱有期待了。
莫秉中把那三分之一木梳放到工作室的一角陰幹,紀墨小尾巴一樣跟著, 有些好奇地問:“若是爹爹來修複, 也會這樣做嗎?”
“後麵這些方法都一樣, 前麵嘛,我會做得更簡單一點兒。”
莫秉中接下來就拿出小工具, 在廢木料上表演怎樣打孔, 整個過程其實比紀墨所想更簡單, 不需要做什麽契合的榫卯結構, 隻要在需要連接的兩個斷麵上打孔就可以了,一邊兒兩個孔,總共四個,牙簽粗細,再拿出兩根契合的木釘一邊兒一個分別插、入其中,如同門栓一樣。合攏時,凸出來的木釘頭正好可以插、入對麵的小孔中,這樣簡單的拚接之後就是用膠了。
膠和木粉的配合使用,再加上打磨拋光的增補,最後的成品幾乎看不出來是被修複過的,同紀墨所想的這種複雜修複方式一樣,所有的接口都在裏麵,外麵看不太出來。
聽完莫秉中的方法,看到他打出來的那個靈巧的小孔,紀墨總覺得小孔之中若有一個嘲笑在那裏看著他,什麽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就是啊,反手在自己腦門上一拍,這樣簡單的方法他想不到,非要用榫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就能夠體現自己的技藝嗎?
若是做不好,以莫秉中的修複方法來說,若是不能夠完成第一個層次,退到第二層次還可以繼續做,不過就是用木粉把那個小孔堵上罷了,若是利用得好,說不定也會如同焦尾一樣有名。
而紀墨的方法,若是這般再不能修複,後續的第二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就不用想了,幾乎沒有退一步的可能,如同不成功就成仁的背水一戰,實在是過於莽撞了些。
這種莽撞可以說是對自己的技藝有信心,但實際上,果然還是有幾分炫技吧。
紀墨深刻地反省了一下自己,這裏麵的思路走偏顯示出他的心態有些飄了,因為已經會了那麽多技藝,又碰上這種大綜合,似乎能把以前所學用上一些的技藝,就難免有所自矜,覺得自己在某方麵的技藝不弱於人,盡情展示的同時也忘了什麽才是根本。
見到紀墨低著小腦袋,似乎很不開心的樣子,莫秉中一笑:“你以後就知道了,修複是需要省工省料的。”
這一行業的利潤,刨除那些宛若造假一樣的高昂利潤,真正值得賺取的利益並不高。
瓷碗破碎,選擇修複,有可能是因為此為愛物,不忍見它破損,有可能隻是因為沒錢買更好的,不得不修修補補繼續使用。
前者可能會出高價,後者,大部分的後者,若是能買好的新的,誰又會去用修補後的舊物呢?
其中的價值就很難賺取了。
若是每一樣修複都如此精心細致,恐怕最後的結果就是修複師在傳出名聲之前先餓死了。
從這一點上來講,很多修複師選擇從事造假,也不能說是沒有原因。
紀墨不知道莫秉中這一句話中的深意到底如何,隻覺得這一個“省”發人深省啊!
以他們的家底,的確是要省著來的,修複所用的各樣材料,若是總接這一類修複的活兒也罷了,長久用下來,浪費不算嚴重,但若是如莫秉中這般不時跨越類別來修複,所耗費的就大了些,一些配料,便如浸木梳的油,本身價值就不便宜,浸泡過後就沒用了,豈不是浪費?
再要修複木器,利用上這些油,又未必還是這樣的情況了,哪裏有個定數,如此,修複師的成本估算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這些東西。
再有瓷粉木粉之類,若是能夠自己研磨,花些時間總還算是便宜,但若是要購買,不說渠道難找與否,就說量上,除非是高價少量,否則就要大量低價,兩種選擇,怎樣都看不出來哪裏占便宜了。
買的多用不上都是浪費,買的少價格高也是肉疼。這種跟錢沾邊兒的問題也足夠困擾的了。
貧寒人家,是培養不出一個修複師的。
這條學習之路上所耗費的資源就能夠讓一個貧寒人家直接富裕起來。
富貴人家,又沒必要培養一個修複師。
他們有的是好東西能夠浪費,不需要修補什麽,壞了再買新的就是了,也沒必要讓自家子弟投入到這種嚴格來說還是“工”字頭的行業上去,平白掉了檔次的感覺。
怪道後世修複師越來越少呐,傳承不易啊!
主線任務:修複師。
當前任務:專業知識學習——(22/100)
木梳完成的那日,漲幅略喜人,怎麽說也是紀墨親手做完的,後麵的上色步驟算是看著莫秉中完成的,也是學習了。
摩挲著做好之後都看不出拚接痕跡的木梳,紀墨的成就感上來了,又對新的任務躍躍欲試,滿臉都寫著“我還想做”的話,讓莫秉中看得好笑,喜歡是隱藏不住。
莫秉中也真的給了他幾個木器修複的活兒,紀墨接過來看了看,都是有所側重的,一方麵是考慮到了他的年齡還小,拿捏不準太多的東西,力量上的欠缺,一方麵是偏重於某方麵的考較。
比如說縫隙的彌平,這就涉及到木粉和膠的使用,還有打磨的手段了,再有雕花的拚接,這就是雕刻方麵的技藝要求了,讓碎裂的花重新拚湊完整,重現那鏤空的花紋。也有幾個實用的上色方法供紀墨參考使用,怎樣做出好似包漿那樣的光澤感,除了浸油之外,也有打蠟的做法。
相較於油的價值,這蠟又貴了一層,可見修複師的學習是有多耗費錢財。
紀墨知道這些資源來之不易,隻看他們現在還居無定所,一天三頓飯,兩頓都是粥或菜湯,就知道家底幾何了。
為了能夠盡量減少配料的損耗,紀墨每次做什麽之前,都會在頭腦之中揣摩再三,確定這個方法可行,這才會進行現實中的實踐操作,其中偶爾也會有些差錯,卻都是可以改正的那種,一次不好,下一次就精進了,也能看出進步來,算是積累經驗了。
紀墨是從木器類開始上手修複的,直到兩年後,對各種木器的處理了然於心,什麽幹裂脆皮之類都能輕鬆修複之後,莫秉中才讓他接觸瓷器類。相較於瓷器類,木器就軟多了,從軟到硬,手感首先就需要適應一番。再有瓷器易碎,跟木器的堅韌又不同,所需工具也更硬了些,再有水磨法等多種方法以供使用。
瓷器類比木器,多了些脆弱感,修複時也愈發要小心那年代久遠的縫隙難以供工具摧殘,稍稍有所觸動就會有瓷粉下落,單純內部的瓷粉倒也沒什麽,關鍵還有外部的,瓷器多有花紋釉色,瓷粉剝落的時候很容易就會造成表麵的花紋釉色受損,花紋可上色,重新描繪,相差仿佛,釉色就難以完全模仿了。
尤其是古瓷,年代已久,很容易就會破損,其壁極薄,也沒有打釘的可能,隻能是用膠來彌補。
蟲膠,樹膠和魚膠是最常用的三種膠,偶爾也會兩三混合,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和之後再做使用。
總的來說還是那幾個步驟,清洗、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舊。其中上釉這一步需要用到的還是一種調和膠,若幹種材料混合之後發生反應,之後再做使用。
紀墨覺得這其中發生的是化學反應,也就是說這種膠已經不是天然材質了,猶如塗料,在瓷器表麵塗上一層,自帶柔光。
“瓷器修複之時,要做到色分五彩。”顏色深淺過度,不能平鋪過去,必要有其層次感,修複的好與壞,有的時候就是修複師的問心之旅。
很多外人看不到那表麵光鮮之□□現的技藝功底,多一步少一步,細一點兒粗一點兒,他們都看不出來,唯有修複師自己知道。
修複師的省工省料可是多方麵的,若是價錢少,瓷器修複上,青花一朵俗豔,用還能用,就是缺少一些藝術美感,若是價錢多,那青花便可高潔難攀,若在萬丈崖上,難得褻玩。
這裏麵的差別,省得就是“色”,少一筆就少了一個層次少了某種立體感,讓整體失色,而又不能說沒有被修複好,畢竟功用猶在,外表完好,花紋圖案無一所缺。
便是買家想要找茬都沒有合適的理由,因為修複得不如原來好看就不買賬?笑話,若是修複過後的比新的更好,又何必那麽多人去買新的?
修複本來就是一種補救的手段,但救回救不回,還要看修複師願意省多少了。這就成了良心買賣,而大部分人,都沒什麽良心。
※※※※※※※※※※※※※※※※※※※※
感謝大家支持!感謝在2020-08-22 12:29:18~2020-08-23 12:23:05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悠悠然 5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