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江東慘案(上)
江東,乃是我國對黑龍江以東廣闊達數百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土地的統稱,自很久以前,我國人民就在這一帶休養生息。
哪怕我大清英明雄偉的康熙大帝慷慨的將尼布楚河以北更廣闊的土地放棄了,外興安嶺以南,直至黑龍江、鬆花江直達大海,仍有近兩百萬平方公裏的沃土。
無數逃難至此的華夏百姓,因為災荒,因為戰亂的來到了這裏,開始建設他們的家園,但在我大清朝廷的眼裏,這些黎民們都是不服中央管教的刁民賤民,而且這些刁民賤民們居然打擾了他們祖宗們生息的地方,所以,他們是千方百計的阻撓和限製百姓們在這裏的耕作。
貪婪的沙俄也將爪子伸到了這裏,這時候,我大清卻保持了一致的沉默,甚至,他們連可憐的最強烈的抗議最嚴厲的譴責都沒有,就輕易的將這片土地拱手讓人了。
但當童華東等人在這裏立國的時候,滿清朝廷的表現卻是如此的激烈,如此的義憤填膺。他們發揮了難得的高效率,組織了近三萬的綠營兵,打算配合沙俄騎兵的作戰,一舉把這股不服中央管教的刁民好好的教訓一頓。
但綠營兵畢竟荒廢日久,就算他們想早點趕到江東去,但人家沙俄卻早已經不等他們了。
自明太祖洪武初年始,黑龍江奴兒幹地區先前依附元朝的部落首領多歸降明朝。明成祖永樂元年派邢樞等傳諭奴兒幹,正式招撫諸部。二年(1404年),置奴兒幹等衛所,其後在當地相繼建衛所達一百三十餘。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設置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奴兒幹地區的所有軍事建製機構。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派駐數年而輪調的流官,後為當地部落領袖所世襲。
這一切,都無可爭辯的證實了這塊土地歸屬我中華的事實,所以,不僅是東三省,就連外興安嶺廣大的領土,都是我中華自古以來的領土,根本不是所謂的滿清帶過來的嫁妝。
在黑龍江下遊即後世的俄羅斯特林附近建有永寧寺,立有永寧寺碑,清代1885年曹廷傑曾拓回碑文。轄區內主要居民為蒙古、女真、尼夫赫人、阿伊努人、達斡爾等族人民,分置衛所,以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進一步證實了大清對這塊土地的實際統治。
江東地域,西起斡難河(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東抵大海,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而有庫頁島。奴兒幹與內地的郵傳通信主要幹線是海西東水陸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滿涇站,中經四十五個驛站,南抵底失卜站,經遼東都司直達北京,交通全程達兩千五百公裏。
而這時候的江東六十四屯,亦屬於這塊區域之內,實際上,除了童華東等人控製的近海地區的近三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之外,這些地方,都泛指地區,成千上萬的漢人們,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養生息了多少年。
江東六十四屯,是指黑龍江左岸,從愛輝縣黑河鎮對岸的精奇裏河口處開始,往南直到孫吳縣霍爾莫津屯對岸處為止的一段土地,曆史上曾經有六十四個屯子的中國百姓居住,由此得名——實際上,所謂的六十四屯也隻是泛指,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的漢人們建立的屯子,足足有七八十個之多。
江東先有舊璦琿、前霍尼胡爾哈、腰屯和後屯,隨著移民和墾殖活動的展開,才逐漸發展形成江東六十四屯。以江東的老屯為例,老屯又名托力哈達屯,是江東六十四屯比較早的屯子之一。最初老屯隻有吳、姚、曹、徐、曾、何幾大姓,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了,老屯周邊沒有富餘的土地可以開墾,許多人便搬到別處去另立新屯,於是一屯變多屯,六十四屯就是這樣逐漸形成的。江東在早期隻是有舊璦琿、前胡尼胡哈、腰屯和後屯,後來才由這幾個主要的村屯發展成為我們現在所說的“江東六十四屯”。
在我大清,江東六十四屯統歸璦琿副部統管轄。
“江東六十四屯”地區的屯數,在《西巡本末大事記》中記載是28屯。1857年(清鹹豐七年),在奕山奏折中,稱江東“向有旗戶三十餘屯”(《鹹豐朝籌辦夷務始》卷十七)。據滿鐵調查課《近代俄中關係之研究》中記載:江東六十四屯有滿族村屯16個、400戶、3286人,漢族村屯14個、540戶、5400人,達斡爾族村屯14個、280戶1960人,共計44屯、1220戶、10646人。宋小濂《北繳紀遊》和《清實錄》稱48屯。1883年(清光緒九年),俄方總參謀部中校納紮洛夫進行實地調查,在《亞洲地理、地形和統計材料匯編》記載中,有37屯和26個居民點(沒有列出名稱)。可見,“江東六十屯”的屯數在迅速增加。其根本原因是清代屯墾政策趨向鬆動,內地居民大批來到邊疆,並多以漢姓窩棚為名建屯於江東六十屯地區的東南部。如:韓家窩棚、曹家窩棚、姚家窩棚、薑家窩棚等。
江東六十四屯,當地人俗稱“江東四十八屯”。這裏的“四十八屯”隻是一個地理概念,係指江東六十四屯地區規模較大的、知名度較高的屯子而言的。由此可見,“江東六十四屯”作為地理概念是可以的,但作為村屯數是不科學的。
其實童華東在海參崴和雙城子站穩腳跟之後,不是沒想過把這塊地方納入他的管轄之下,但這群被滿清朝廷嚇得已經如同驚弓之鳥的人們,本來就是鋌著膽子來到這裏的,又怎願意再多個官府的管轄,所以,他們寧願自己選出自己的屯長進行自主管理,也不願意接受童華東送上了任何好意。
這些年來,大家雖然都同在這塊中華的土地上生活,哪怕北華共和國的商人們冒險來到這裏打算交易生意,也是鮮少有人同他們打交道,他們寧願把自己的皮毛和沙俄人交易,也不願意從北華的商人們手中換取更加物美價廉的刀具、火器、衣物等物品。
或許他們也象滿清朝廷一樣,天真的以為,沙俄人不過要些東西,而北華人要的可是他們的根本,是要把他們繼續淪為奴隸。所以,沙俄人要點東西,就吃點虧,給他們吧,要是讓他們頭上再多個朝廷,那無盡的苦楚,又怎堪他們忍受。
當時各屯設有屯長(也叫屯千)。大屯有正、副兩個屯長,小屯隻有一個屯長。徐福剛、李喜元等人說,周圍五、六個屯子還有一個總屯長,叫“五護盧”。各屯屯長都直接聽璦琿的命令,辦理各屯民事糾紛、征兵征糧等事務。吳小蓮說,當時她的父親是南窩堡的屯長,種地、送官糧、打架鬥毆什麽事情都管,屯子裏有什麽解決不了的事,就過江到璦琿城衙門報告。
六十四屯居民,雖然從滿清例,都編入八旗。每旗都歸璦琿各旗營房管,姓徐的屬於兩個旗,一部分是鑲紅旗,另一些姓徐的是正白旗。但事實上,對於這片不毛之地,滿清的實際統治幾乎為零,他們名義上聽從中央的調派,實際上,他們相比內地的絕大多數地區,擁有更多的自主權,這也是他們不願意融入北華的最主要原因。
清朝安定天下之後,關內的人口大量增加,剩餘勞動力有很多想向關外謀生,為了阻止漢族居民北上,清朝在遼東還修築了一道種著柳樹的邊牆稱為柳條邊由旗人看守,阻止闖關東的人過去。當時的人形容黑龍江流域百年之間都是一派沃野千裏有土無人的景象,在黑龍江下遊千裏之地,一個基站也沒有,一個駐軍點也沒有。
1856年6月,因為北華的成立,此時的沙俄的東西伯利亞總督比曆史上早了兩年率領軍隊直逼黑龍江璦琿城下,用武力逼迫清朝的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而滿清因為對北華的恐懼和厭棄,也更加爽快的簽訂了條約。
清俄璦琿條約規定,原來在黑龍江以北的土地劃歸俄6國,60萬平方公裏的廣大地區從此脫離了中國版圖。璦琿條約還規定,黑龍江下遊烏蘇裏江以東的地區歸中俄兩國共管,實際上也是歸俄國控製的一種托辭了,這一片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也被劃走,當時1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沒有經過任何戰爭,輕易劃歸了沙皇俄國。
是的,沙俄就算橫垮兩大洲,擁有足足大於第二一倍領土的俄國,對領土仍是如此的如饑似渴,貪婪的巨爪還在四處伸去。
而我大清,堅持犬儒們一貫宣揚的我大中華地大物博物,不屑同番邦肖小爭奪小地,哪怕把無數領土拱手相讓也在所不惜。
1856年的冬天,卻難得的出了太陽,江東大大小小小屯子裏的人們,趕著這難得的豔陽天,在自己家的地裏努力的耕作,雖然地都已經凍著了,但趕著往地裏多運點肥料,來年也能有個收獲,這是所有中國農民們最樸素的願望。
善良的人們,遠遠沒有想到,災難,正在一步步向他們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