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開封戰啟
末代駙馬正文卷第四百六十一章開封戰啟崇禎十五年二月,李自成在這個時空開啟了對自己對開封城的第一次進攻。這位驛卒出身的當世豪傑,在奪取洛陽之後,聽從李岩建議,以宛洛為基礎,安撫四方,分田於民,招撫百姓。目前治下民眾百餘萬,新練精兵三十萬,瞬間席卷豫北大地。他的行為也隨著屢次大勝而逐漸發生改變,不再四處流竄,而選擇在開封與官軍硬碰硬。他從心底覺得,自己或許真的可以憑借一己之力,奪取這朱明的大好河山。
在兵臨開封之後,他一改昔日的匪氣,高聲宣告此次進軍誌在奪取天下。諸將之中,有不聽號令、恣意進退者,斬有敢於濫殺無辜、搶掠財物者,斬有畏縮不前、貪生怕死者,斬。一時間軍令齊整,士氣、軍心為之陡然一變,勢在奪取開封。
天下雄城,以南北二京為最,緊接著便為西安、開封、洛陽等少數幾地。開封城經過宋金兩代的不斷加固,元明二朝的連續整修,高大或許稍遜二京,但堅固難攻的程度卻絲毫不遜。況其為河南省府,地處中原,南北縱穿,東西貫向。失開封則丟河南,河南無保則中原盡無,中原不保則河北之咽喉斷。農民軍如要在中原成事,必攻開封而明廷想要逆轉形勢,也必救開封。
這必然會是一場惡戰,而無論是進攻的農民軍,還是防守的大明官軍都會竭盡全力。李自成二十萬眾齊聚開封,崇禎帝嚴令傅宗龍、楊文嶽、汪喬年等部馳援開封。但朝廷援軍未至,開封的保城之戰,便在河南巡撫高名衡以及總兵陳永福的主持下先行爆發。
高名衡知人善用,將守城之責全權委托給經驗豐富的軍中宿將陳永福。後者當仁不讓,上任之後便仿照昔日於謙守北京城的模式,令諸官各領其責,分兵把守。
開封城共有五座城門,城中留守官員甚多,每處都撥一要員總攬其責。左布政使梁斌負責東門,右布政使蔡懋德守衛曹門,管河同知桑開第駐守北門,開封府知府吳士講堅守南門。開封城隻有西門是直門,且直對洛陽方向,是農民軍進攻的重點,由巡撫高名衡及總兵陳永福負責,守道蘇壯、推官黃澍協助。
開封府庫盡開,從中取出白銀四十餘萬兩,周王亦從私庫之中拿出白銀五十二萬兩,合計近百萬兩白銀。既用以購買糧食,也用來招募百姓入軍。開封街市按照地理位置被劃分為六十四坊,以城中有名望的鄉紳士人擔任社長,維持城中治安。米糧店鋪盡被官府掌控,每天按量進行配給。差役獄卒盡皆上城,護卒仆役全部助防。
同時,周王懸賞征求敢死之士。民間人士敢於出城斬獲一顆闖軍頭顱者,賞銀五十兩。在城上射死一人者,賞給三十兩白銀。射傷或用磚石打死一人者,獎勵十兩白銀。在如此高的賞格之下,城中百姓紛紛自找武器,爭先登城。
開封有原住人口有三十餘萬,加上逃難入城的百姓,人口已近五十萬。不知是對農民軍曆來的燒殺的固有印象,還是官軍的宣傳實在有效,大部城中士民對李自成的勸降書完全置之不理。鄉紳、士民、商賈紛紛跟隨官軍,每日間便有大量百姓登城禦敵,協守百姓的數量竟然是守軍的數倍。而且這個數量在不斷增加,官軍守城兵卒不足的劣勢迅速得到彌補。在李自成擊破丁啟睿之後,開封城便征調了不下一萬的鄉勇,還有數不清的青壯。
李自成看勸降不成,而楊文嶽又有從河北渡河增援的跡象,便不顧火炮還在從洛陽運來的路上,直接發起了強攻。
闖王大部聚於西門,驅使臨近的大批鄉民,將門板、大車之類送到城下豎起起來,以遮擋從城上打下來的矢石。真正的精銳士卒混在鄉民中間,奮勇衝到城下,用鐵鑿下城牆外麵的磚石,從城牆內部掏挖出一淺洞。人躲進洞中,矢石不能擊中,晝夜築掘,很快在開封城牆之上挖出了二十餘處大洞。妄圖到時候將洞洞連在一起,填塞火藥,以炸塌開封城牆。
古人建造城牆之時,每隔一段距離,會在城牆向外突出位置建一個矩形長台,稱為敵台或者墩台。因為它前凸向外,極其類似馬臉,因而俗稱“馬麵”。這種設施可以消除城防的死角,從側麵打擊城下之敵。
但農民軍齊聚西城之外,攻勢迅猛,原有的馬麵數量不足,防守變的十分被動。士卒為抵擋城下射來的的炮子和箭矢,在城垛口擋上桌麵和門板,但卻輕鬆被炮子打透。
書生張堅設計懸樓,用堅固的厚柏木板製成,跨度三個或者五個垛口,突出在城牆之外,可容十人。懸樓能夠抵擋炮火,裏麵士卒直接向下拋扔柴木,以打火罐和炮石為火引,既殺傷不斷打擊城牆腳下挖的農民軍。又在城下燃起了熊熊大火,以阻擋農民軍的後續兵力到達。而洞中的農民軍炙烤難耐,紛紛暫停挖掘,向後逃竄。
挖牆不行,農民軍又采取挖地之術。在遠離弓矢射程之外,七豎八橫,挖地道而行。數日之間,便直達城牆之下。城中守軍以瞎子藏於甕中,仔細聆聽,確認農民軍地道方向。再從城中向外挖掘,在連通之地,先以煙熏,再以水灌,強橫將農民軍逼出地道。
挖掘地道耗費數日,最終也是徒勞無功。
在火炮運抵之後,闖軍更加強橫。以火炮轟擊城牆,妄圖打開缺口,以雲梯攀爬上去。但開封城厚堅固,即使是火力最為強大的紅夷大炮,落在上麵也不過掉一小口。即使好不容易轟出一個缺口,但剛一停止,那樣的缺口就被城中守軍修葺完畢。
李自成在開封城外猛攻半月,損兵數千,但始終連開封城的邊角都沒摸到。反而使城中的那些鄉勇、青壯對如何守城變的更加熟稔,城中士氣高漲,民心大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