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章 陳名夏
張名振對黃斌卿手下軍隊的情況早就有所了解,他讓韓括的四千水卒隱藏於商船裏,冒充前往福建的商戶,分批前往舟山海域。然後選定了一個海浪最急的夜晚,聚集之後,偷偷在黃斌卿主力所在的舟山島上岸。
長期當慣了海上霸王的黃斌卿沒有絲毫防備,等手下士卒上報之時,他還以為是哪支不長眼的海盜。隻讓手下將領率部前去抵擋,而他繼續睡覺,甚至沒有將情況告知更多的人。等士卒再次稟告,他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後,卻已經被官軍直接堵了營門。內外斷絕,黃斌卿出不去,外麵的士卒進不去。
張名振持錦衣衛腰牌上前,攔截前來增援的島上兵卒,大聲宣告他的十大罪狀並言明這是黃斌卿一人之罪,和旁人無關。韓括派人緊急強攻,最終揪出黃斌卿,斬殺於陣前。一時諸軍肅然,紛紛放下武器。
天明時分,韓括又命人持黃斌卿的頭顱招降周邊諸島。除了部分黃斌卿的親信乘船逃走外,大部分兵將都派人來舟山島表示歸順。
在如何處置那些降將上,韓括和張名振意見並不一致。在登島的軍隊中,韓括占據明顯的優勢。但論對黃斌卿手下兵將的清楚情況,張名振則知道更多。韓括的意思是將黃斌卿手下的全部將領押解回南京,重新任命新的將領以掌控他們。但張名振想利用黃斌卿手下的將領獲取更多的權力。
張名振趁著島上人心浮動,利用他錦衣衛的身份,招攬了大部分島上將領。而韓括則靠著手中強勢的兵力,吞並了島上的很多士卒。兩者間雖然沒有直接的衝突,但相互之間的不滿卻已經擺在了明麵上。
最後還是陳子龍居中調停。張名振可以帶走島上願意跟從他的所有兵將,但舟山島要交給韓括。島北的岱山島、嵊泗島等島也歸韓括掌控,而島南的桃花島和朱家尖島留給張名振用以駐兵。
島上的俘獲的輜重、船隻一分為二,平均分給兩軍。但錢糧卻集中使用,用以遷移江北的百姓到島上屯田。
實際上,兩者的矛盾沒持續多久。揚州慘敗,南京眾官驚恐萬分,聽聞收複舟山後,便下令韓括、張名振等率部前往鎮江前線。韓括得周顯之令,以各種理由推脫。而張名振則誌向遠大,認為這是自己一飛騰天的機會,積極響應。
最後的結果是,韓括將原先歸屬於黃斌卿的大部分將士都交給了張名振。並提供給其一部分糧草和輜重,讓其前往鎮江。而張名振則將分給他的幾個島嶼全部交還給了韓括。這對於兩方來說,都是個雙贏的局麵。
實際上,不久之後,史可法便上書表張名振為副將。而陳子龍則因功升任都指揮使,駐紮於舟山定海。雖然並非完全意義上的軍職,但基本上也算接管了黃斌卿原有的權力。對於功勞最大的韓括沒有任何封賞,反而讓他立即回兵崇明,側麵牽製劉文秀。
周顯想了想,揮筆給韓括寫了一封信,讓他不必理會。舟山地域廣闊,和它周邊的幾個島加一起,甚至比一府之地更大。而最重要的是,周邊漁業資源豐富,是天然的海洋糧倉。他應集中做好兩件事。一個遷民入島,解決蘇北以及山東部分災民問題,並利用舟山的漁場反哺山東。另一個是徹底平靖周邊海盜,並利用舟山群島作為中轉,大力擴展出海商隊,賺取銀錢。
信的末尾,周顯還提到一點。荷蘭人在台灣,隻在中部建了兩座城。而在台灣南北兩端並沒有太強的勢力,讓他派人聯係之前被鄭芝龍遷入台灣的漢民以及對荷蘭人不滿的當地部落,秘密積攢實力。
周顯寫完信,雙手合上,長舒了一口氣,準備明日讓人送去。接著他吹熄蠟燭,走出帳外。他仰頭看了看天空,明月高懸,寒星點點。以舟山的麵積,遷去十萬百姓應該不成問題,他這樣想著。
“督帥!”身後傳來一聲輕喊。
周顯扭頭,隨即笑道:“是百史啊!我不是早就讓你們下去歇息了嗎?”
陳名夏陪笑道:“小民性急,有些話今日還未說完,所以一直等著督帥。”陳名夏為江蘇溧陽人,家境富裕,在很早的時候便在山東、河北一帶遊學,有一定的名氣。他這次前往京師是為了應試科舉,但因為北地戰亂,崇禎帝下旨取消了這次科舉。
在原有的時空中,他本來高中探花,然後曆經崇禎、大順、滿清三朝。在多爾袞時代,因為倡舉“留發複衣冠,天下即太平”,惹怒滿清的統治階層,並卷入滿清貴族的權力鬥爭而被殺。在當時,他想要滿清徹底融於華夏,這無疑是最有利於滿清統治的。但滿清固執和愚蠢的殺了他,也害了自己,迎來了全國各地數十年起義不止。
陳名夏看京師混亂,不願多待,便攜帶仆人南下。這一路上多次遭劫,到山東之時已身無分文。他去拜訪了自己的舊識,交談之後,他突然對山東的情況有了興趣。向友人乞了一些金銀後,四處遊玩,並最終通過一些關係見到了周顯。
周顯和陳名夏交談之後,發現不說人品,他這個人還是挺有才能的。而且不同於其他儒生的坐而論道,他遊獵四方,頗有實幹之才。
當時,周顯正要組建自己的參謀部,有韓暢、蕭冷,還有剛剛從遼東返回的餘文。但他們各有所長,但卻都不是全才,而陳名夏在整體上顯然比他們更強。周顯當時已經集結了數百弓箭手,進山打獵,便帶上了他和一直纏著自己的夏完淳。
幾日相處下來,陳名夏倒是知無不言。隻不過相對於其他人的盡職盡職,隻做好屬於自己的事外,他的心很大,甚至在有些地方已經超過周顯的意料。在無人的時候,他曾私下建議周顯出兵天津,吞並駱養性的數萬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