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再赴匡廬
她們都看了好久好久,甚至都淡然忽視了進進出出的所有“扶風堂”之人。
是啊,南宮明楓說得很好,凡事種種,皆為至理,或許也是他的心聲吧?
隻是,物以類聚的有多少?人以群分的又有幾多呢?
好,好,每句都好。隻是,他也曾為此心酸流淚了嗎?
怎麽也與自己一樣?是……自己今天怎麽呢?心思纏繞的是他,魂牽夢縈的也是他。
再無意識下掃望剛才的方向時,自然早已人去心空,不知所措了。
直到水捕頭從總壇轉出而走向“扶風堂”時,在那兩位值衛本心執念的輕聲會意下,清怡姑娘和那兩位女捕頭才如夢初醒般恍然大悟地走進了“扶風堂”,宛若漫不經心的若無其事。
隻是,就在她們剛剛進去了沒有多久,從“龍虎堂”的大門內,也閃身出了幾條疾快的身形,似乎是尾隨著南宮明楓他們而去了。
隻是,如果說他們是尾隨而去,那他們又怎麽會如此地精準時刻而如影隨形?
因為南宮明楓和“龍老”的此行,還是遮人耳目地秘而不宣,能心知肚明的或許也隻有寥寥無幾之人,怎可道聽途說而滿城風雨?
但,如果不是前後相隨,那他們此時的形色匆匆,又該如何解釋澄清呢?
可惜,清怡姑娘她們剛好都已進去了,要不然,肯定會看見其中的一人就是“龍虎堂”的統領“冷血無情”。
……
匡廬,
五老峰。
三疊泉瀑布旁的那個隱蔽溶洞。
沿途上還有不少的同樣蒙麵山客在匡廬山道四處探索著,不過由於曾經風靡一時的題詩之迷,好像提示著所謂的前朝遺寶線索就蘊藏其中,所以他們的主要執念都已集中在了溶洞內。
不過,相較之前那兩位鬼魔神通雙修慘絕人寰的草菅人命之後的疑惑重重,此時的惑詩解迷之人就明顯地少多了。
洞內相當寬敞的中央處,雖然都是怪石嶙峋的岩壁水道和凹凸不平的水滴溶洞,但依然阻擋不了有心之人的心中執念。
地麵上更是卵石參鋪,石縫間還有流轉此間的泉水,緩緩流淌,匯聚於溶洞的下方那池溪潭。
溪潭偶有微弱的水波蕩漾,此起彼伏的漣漪皆因不時的動泉流入靜潭而發出了“滴答、叮咚”的聲響,很是響亮悅耳。
有溶乃洞,溫度與外界截然不同,因其時隻是立夏時節,所以此時的這裏,顯得有點溫熱舒適。
如果平心靜氣地靜溶於洞,還可以很微弱地感到絲許的涼風不知何處起,四處輕拂著周身的一切,很是愜意舒暢、神清氣爽……
此時的溶洞內,雖不至於人山人海的人滿為患,但也或多或少的幾經前後。
所有的入洞之人,大都是蒙麵藏身,而且所有的目光都是齊齊地疑惑不解在了前方那裏正是鬼斧神工般歎為觀止的那兩首詩句溶壁處。
而且,他們個個“太陽穴”高高隆起,顯然修為不弱,並且目光炯炯有神,似有閃光電芒,神韻非凡。
他們都在斂息靜聲,是以溶洞內非常地安靜,甚至寂靜,近乎鴉雀無聲的落針可聞。
“嘀、嗒……”一些從山體中滲透出的弱小的水滴在頭頂上方凹凸不平的岩體間突垂而下的岩尖,瞬滴而下,發出了悅耳而又響亮的聲音……
而,一些偌大的水滴則是發出“叮、咚……”的響聲,此起彼伏、連綿不絕……
冷暖交替的溫差很是等差,而溶洞內的感溫正是影響了上方岩體間岩尖的大小水滴相較等溫時更為潺漏,故而水滴不斷,響聲不絕。
下方的潭水很是清澈,雖處暗洞,但仍能清晰可見潭底的岩景彎曲折延、蕩漾漣漪,想來,應該不會很深。
隨著曠日持久的冷暖時節交替,溶洞內的溫差很是迥然差異,而上方岩體岩尖的水滴漸漸地變成了水串,進而終成涓涓水流。
百滴匯潭,此潭經過曠日持久、夜以繼日的匯流成潭,卻還是如此不太明顯地潮汐,說明在此潭入水的某處有著暗方流向,維持著潭水潮位,而形成生生不息的鮮活靜潭。
雖然經過了數月之久夜以繼日的鬥轉星移、風花雪月,但靜潭對麵岩壁上的那兩首詩句並未被人刻意地毀滅和抹掉,總以原封不動地在暗洞中隱光閃現。
可以讓人心思閃念中,遐想可信著那兩首詩句的深意並未被人所發現。要不然,恐怕早已毀詩滅跡了。
隻是,每每信心滿滿的嘔心瀝血之後,總以心有不甘的灰心喪氣猶豫不決而歸,前仆後繼而反反複複。
白日山盡人散去,寂靜將夜漸深濃,溶洞幽暗更深處,已是墨黑難辨天,忽有又客再隱現,隻道往時心執念。
往昔近乎如火如荼而殫精竭慮的蒙麵山客們,在經過了長時的徒勞無功之後,難免心旌動搖而人漸稀少了,更何況入夜之後的此時?
但偏有執迷心念或急功近利之人,不畏艱難險阻而想方設法地舊地重遊著鏡花水月的撲朔迷離。
幾道武道氣息的強大神識,已經隱隱地閃現在了溶洞之外,似乎隻是那麽的徘徊凝神間,便已在瞬間橫掃而入了。
此夜的溶洞,不知何時起,已一如既往地行人匆匆而夜深人靜了,隻是夜有晴朗隱光,而此時的那幾道強大的神識,自是在從容不迫的小心謹慎中,馳張有度地縱橫交織了整個溶洞。
今夜往昔,天然渾成著荒郊野外的蒼涼靜謐,暗暗地鬆了口氣之後,隨著一陣陣疾勁的衣袂飄風聲的響起,在溶洞之外已巍然屹立著四位同樣蒙麵的山客。
他們正是已經易裝而不飾“明月門”之服的南宮明楓和“龍老”他們四位,為使行事方便,白日時的明察暗訪,更是奠定了今夜此時的天時地利。
記得,之前來過此洞時,還與那兩位鬼魔雙修各顯神通,還有另一次與“龍老”偕同的探訪,早已熟知了洞內的邊邊角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