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舞鳳傾城再戰天下> 第51章 不一樣的災害(二)

第51章 不一樣的災害(二)

  武鳴山南側趙國則是一片灰色朦朧地帶,又是寓意為何?


  接到禮親王宋文虞密報後,趙國國主宋煒梓就聚群臣日夜商討,究竟這是意味著什麽?

  滿殿群臣竊竊私語者有,大膽言論的無。


  太史令司徒淨麵有愧色,“稟陛下,下官卜卦紛亂,實在是不得其門。慚愧!慚愧!”


  趙國國主宋煒梓也未苛責,他思量再三後,特意親自寫信求見了智德大師尋謀良策。


  智德大師當即就為他佛前卜了卦,得“山地剝,上?下?;互卦,上?下?,提示:天色陰沉,霧霾彌漫。”著其使者帶回趙國。


  灰色朦朧之像倒是符合霧霾的特質,趙國朝堂上商議霧霾的應對。通常趙國每年大霧天氣也是有的。但天下輿圖提示大麵積霧霾,究竟嚴重到什麽地步?

  看鄰國,東梁舉國興修水利,宇國在修屋造‘避雷鎮龍’,提示對於天下輿圖都是重視的。趙國該如何做呢?


  眾臣商量了幾條,比如:昭告國人,注意安全,尤其山區和溝塘湖泊等地帶危險,防止墜落意外發生。


  濃霧時儲備糧食柴草,減人員少外出。


  需要外出的人可用布巾蒙麵,避免誘發氣喘、呼吸困難。


  駕車船、步行的人們都應多加小心,特別是通過交叉路口時,要減速慢行,避免發生事故。


  有人建議用繩子圈出湖泊河流等邊岸、甚至大路邊,街道、山道等位置,掛上鈴鐺,想象伸手不見五指的狀況,響聲是很好的提示。


  多數人還是覺得誇張了,但行走的馬車,或挑擔的行人掛鈴鐺還是簡單宜行的。


  朝堂行文至各個城鎮、鄉裏。趙國的人民覺的有些懵,這得多大的霧,才能這麽重視?


  但縣衙已經開始下鄉督辦,河溝邊、大路邊、甚至城門口陸續的用繩索圈出範圍,標記地名。


  鐵匠鋪子打的鈴鐺供不應求。富裕人家的孩子都帶上了金銀鈴鐺首飾。騾子和馬也都掛上了鈴鐺。


  柴草和糧食被搶購,市場上一度糧草價格上漲的離譜,被官府立即查抄了幾家後情況才好轉。


  六月底開始,趙國隔三差五的就是一場大霧,半天後才散。


  進入七月後濃霧彌漫,經久不散,雖不是伸手不見五指,但能見度不超過五尺遠。


  站在濃霧裏,看不見,如同眼瞎,讓人茫然無措,如果不是熟悉的環境,根本分辨不出方向來。濃霧十天半月的才散去,後一兩天又再次彌漫。


  霧霾給趙國上下帶來極大的困擾。不能如常的出行、交易、勞作。到處濕漉漉、黏糊糊的,衣服洗了也無法幹燥,可烤火幹燥,但很快有潮濕起來。很多人嫌用柴火太費,就那樣黏糊糊穿著,眼看捂出皮癬濕疹來。


  老人和孩子在濃霧裏容易眼疾和氣喘咳嗽,呼吸困難。郎中們卻無法看好病,隻能交代盡量不出門。


  莊稼在不見天日的大霧裏蔫了吧唧的,長勢不佳,果蔬開不了花,就是勉強開花,也沒有蜜蜂蝴蝶頂著霧水授粉,嚴重影響了結果。倒是地下結果的薯類還好,影響小些。


  幸好是提前有準備,各家都備了糧食和柴草,在家勉強湊合熬點吃的度日。


  繩索和鈴鐺在濃霧彌漫時候有了大用,不得已出行時,行人如瞎子一樣摸著繩子,聽著鈴鐺聲探索前行。


  霧霾使的趙國整個如陷入無日無夜的迷惘混沌中。


  北側遼國大部分是草原,版圖上邊緣地帶為森林,中間草場,分布著數條河流。每年雨季來臨,河流會分成更多的細小支流灌溉著廣袤的草場,也是草原上最繁盛的時候。


  遼國的多少牧民放牧馬、牛、羊等牲口,大量的牲口出產,為各國提供了戰馬、肉食和皮毛等物,也交換著牧民們需要的茶、糧和布匹、礦產等物。


  遼王耶律薩哈和國師莫薩業自‘鳳星西墜’、‘天下輿圖’出世就密切關注東梁國的動靜,三王子耶律賢帶回的消息更是讓他們坐立難安。


  國師莫薩業自入春以來就注意到,今年雨水較往常少,草場質量不好,各個部落都不敢大量的繁衍牲口數量。還以為雨季來臨就會緩解,如果‘天下輿圖’上遼國由綠變黃,是不是說要幹旱了?

  草原的丕額部落的神巫已經得了神示:“百年不遇的旱”,如今不是真印證了旱的征兆嗎?

  怎麽辦?遼王耶律薩哈立即召集了十二大部,三十小部首領,及遼國精英官員商討策略。王城大殿裏此起彼伏的討論聲源源不絕,一天下來,卻仍無良策。


  “聽說東梁國雨水多,我們能不能借點?”有人突發奇想的說,言語未畢,立即就被人嘲諷了。“你當借一瓢水、一桶水?”


  “用你家馬車拉?累死也澆不完兩畝地。”


  “等借到水就渴死過了!”……


  “等等!這個想法可以考慮!”遼王耶律薩哈濃眉緊鎖,他思考著,借水的想法為他打開了一個奇思妙想。他和國師莫薩業交流了眼神,看到對方眼裏的肯定。


  應對幹旱,無非是水,草原上的河流淺表,容易蒸發。但如果有新的水源注入,就可以解決不下雨而致水源枯竭的難題。


  縱觀各國,周圍隻有東梁即將洪澇,借水既可以減輕東梁壓力又可以解決自身危機,實在是雙贏之策。


  現今東梁舉國挖河修水利為了防治洪澇,遼國為何不能挖河引水防治幹旱?


  “拿輿圖來!”遼王耶律薩哈道,有人應聲而去。


  輿圖上,東梁兩條河流和遼國接壤,一條自玉昆山東北延山脈向東北走向的玉琴江,一條江陵王封地的邊界含陵江。


  “給東梁武德帝和江陵王、吉霖王分別寫信借水,遼國願意出駿馬千匹,牛羊各萬及皮毛若幹換取,武德帝都加倍。並且我遼國與東梁締結百年不起幹戈之約。”遼王耶律薩哈果斷的做了決定,拿出王庭的草場將近三層的牲口交換,不顧各部落首領狐疑的眼神,心疼的表情,

  “準備借水方案,孤王王庭派駐守邊境的守衛挖河引水進莫幹主河,各個部落負責自己的草場地盤上的河流。怎樣?如沒有異議就各自籌備吧!”


  很快東梁國回信同意。遼王耶律薩哈著人帶著換取條件送至東梁後,就立即召集駐守邊境的十萬大軍分兩處開始挖河引水,兩條人工河接上了遼國地域深處的主河,灌流向各條小河及溪流,甚至在高度變化大的地帶架上了中原用的水車引水。


  六月底東梁全麵進入雨季,遼國這時候卻整個兒進入了幹旱季節。草原上已經近半年沒下雨,細小河流日益幹涸,烈日籠罩大地,仿佛一日曬了十個時辰。各處的草場眼見要幹枯,好似秋季提前到來。


  人畜的飲水問題日益嚴重,今天的小河,明天就成泥漿,眼看著很多的牲口就要渴死了,牧民們都不得不趕著牲口向著河流主幹遷徙。


  人工河終於挖通了,河水延主河道灌向各個河道,再流入各個溪流,就如瀕臨休克的人,及時補充了新鮮血液,幹枯的皮膚再次豐盈起來,草場仿佛一夜恢複了生機,自幹枯的草葉子裏又抽出新芽來。


  聚集主河道的各個部落再次逐水回到自己的草場地盤上,放牧自己的牲口群。


  遼王耶律薩哈和國師莫薩業帶人巡視各處草場,不由感慨,“草場還是損失不少,幸虧給東梁送走了不少的牲口,不然到冬季也是餓死的事!”


  有時候大智慧的人就是如此,如壁虎斷尾,章魚斷臂,似乎損己利人的做法,如果放在大格局高起點看,就是先利人而後利己,於危機中求生存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