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永樂?不行!
有準備的人,這次終於抓住了機會。
朱柏當麵問起,解縉也不敢隱瞞,將自己這些年的際遇都說了出來。
聽完解縉的敘述,包括鬱新與楊靖在內的在場諸人,無不為這位少年得誌、天下聞名的解才子而感到唏噓。
朱柏的心裏也有了計較:解縉聞名天下,又被父皇看中,論才華,自然是無可挑剔。至於說解縉棄父母於不顧,為了前途一心進京求官,倒也確實有違孝道。不過看在他敢當眾說出來的份上,朱柏還是對其高看了幾分,正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何況是解縉這樣讀了一輩子書,就想一展所長的人?
人往高處走,無可厚非,解縉不過是表現得太過心急,這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隻要不是那種骨子裏壞透了的人,朱柏都有自信能夠取其長而棄其短。
再說,世上哪有什麽十全十美的完人?這解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給他個機會!
而除了人才難得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讓朱柏對解縉的興趣很大。不同於鬱新、楊靖這兩個施政方麵的人才,解縉名聞天下,要是能夠把解縉這個榜樣立起來,對激勵士人是有很大好處的。
明天就要登基,馬上得天下相對容易,下馬治天下卻是千難萬難,而治理天下,必須要有讀書人的輔佐,既不能跟朱允炆一樣太過抬高士人的地位,也不能讓士人對自己不滿,不光是解縉,還有以前攻擊過湘王府的文臣,自己也都要遴選重用,以確保人才相繼,確保朝廷人才不絕。
當然,武官也不能輕視,這文武並重之間的度要時刻把握好,要讓所有人都對自己充滿信心。
思慮即定,朱柏便笑著對楊靖、解縉、金幼孜三人說道:“楊大人博學善文,學行素優;解大人聞名天下,才華橫溢;幼孜得名師悉心教導,博采眾長。三位都是大才,允炆號稱建文,卻棄爾等不用,反而去重用黃子澄、方孝孺這些個腐儒,實在是可悲可歎。咱希望列位為一起編寫登基詔書,列位意下如何?”
朱柏越過在場的湘王府元老,期許的目光依次掠過三人,這對楊、解、金三人來說無疑是天大的恩寵!
即便是楊靖,此刻都是不由心神激蕩。起草即位詔書,這可是從龍大功!
解縉更是看到了新任天子對自己的器重與信任,也終於等來了他的錦繡前程!
金幼孜是在場資曆最淺,職位也是最低,能夠有機會參與到登基詔書的編寫當中,算得上是天賜良機,自也更是激動異常。
三人幹淨利落地跪地磕頭,同聲應道:“微臣領命!”
朱柏虛虛扶起三人,又勉勵了兩句,便對著鬱新說道:“鬱尚書掌管戶部多年,深得父皇信任,咱仍舊打算你讓來掌管戶部,登基大典一事,戶部的擔子可不輕,還請老尚書多多費心,為咱主持大局。”
鬱新受到了朱柏最尊榮的待遇,加上楊、解、金三人投誠在前,他也沒什麽好猶豫的,當即跪地叩拜領命。
這算是皆大歡喜了,朱柏滿麵春風,著馬進忠奉上筆墨,楊靖、解縉、金幼孜坐定,即時開始起草登基詔書。
幾人商量一番,由楊靖執筆擬出章程,交予朱柏過目審核。
等朱柏敲定之後,再由文墨俱佳的解縉負責書寫。
解縉也不推辭,當即筆走龍蛇,洋洋灑灑,筆下千言,一揮而就。
待解縉放下筆,朱久炎也再度入帳,朱柏招朱久炎來到身邊,將墨跡未幹的登基詔書拿給他過目。
朱久炎小心結果,隻見白色的宣旨上顏筋柳骨上千餘字: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昔我父皇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汛掃區宇,東抵虞淵,西踰昆侖,南跨南交,北際瀚海。仁風義聲,震蕩六丨合,曶爽暗昧,鹹際光明。
三十年間,九有寧謐,晏駕之日,萬方嗟悼。煌煌功業,恢於湯武,德澤廣布,至仁彌流。
侄允炆以幼衝之資,嗣守大業,秉心不孝,更改祖法,戕害諸王,放黜師保,崇信奸回,大興土木。天變於上而不畏,地震於下而不懼,災延承天而文其過,飛蝗蔽天而不修德。益乃委政宦官,淫泆無度,禍機四發,將及於朕。
朕為高皇帝子,祖有明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王得興師討之。’朕遵奉條章,舉兵以清君側之惡,蓋出於不得已也。使朕兵不舉,天下亦將有聲罪而攻之者。允炆曾不反躬自責,肆行旅拒。朕荷天地祖宗之靈,戰勝攻克……
而乃不究朕懷,闔宮自焚,以自絕於宗社,天地所不庇,鬼神所不容。
事不可以中止,朕乃整師入京,秋毫無犯。諸王大臣謂朕太祖之嫡,應天順人,天位不可以久虛,神器不可以無主,上章勸進……
大禮既成,所有合行庶政並宜兼舉。
告於中外,鹹使聞知。”
“父王,這詔書寫得真好!”朱久炎滿意地點了點頭。他雖然做不出這樣的文章,但是在大明生活久了,也是能將詔書中的意思看個八九不離十。
這詔書完全是站在湘王府這邊說話,處處都以洪武為紀年,換後世的話講政治立場極為堅定,否定了建文年號。
爾後,又說太祖是怎麽怎麽不容易,怎麽怎麽篳路藍縷,創立了大明江山,又是怎麽兢兢業業地鞏固基礎,總之就是說朱允炆德行有虧,施政不當,受奸臣蠱惑,更改祖法,戕害諸王,湘王府這才被迫起兵等等。
明裏暗裏都指出朱允炆不適合當皇帝,並詳細列舉緣由,說朱允炆根本就不配當皇帝,同時還巧妙地把朱柏起兵奪位的行為描繪成繼承太祖法統,順天應人的正當之舉,讓朱柏父子越看越喜歡。
朱久炎笑眯眯地將詔書雙手遞還給朱柏,朱柏往身後傳下去,讓曾言再檢查一遍,確認無誤後,朱柏最後拍板:“這就是咱的登基詔書了!辛苦諸位!辛苦諸位!”
“此乃臣等的分內之事!”鬱、楊、解、金四人認主之後,狀態也進入得很快,得到朱柏的誇讚,皆欣悅不已。
處理完登基詔書的事情,朱柏心情放鬆了很多,他滿麵春風地對諸位說道:“還有一件事情,咱想與大家商討一下。咱登基之後,該取個什麽年號為好?大家各抒己見,擬幾個好聽的大家參詳參詳。”
新皇登基,更改年號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參與登基詔書編纂的鬱新四人都識相的沒有開口說話。
要知道,湘王府的文武早已等得心裏直癢癢,擬定年號的大事可不會再謙讓,機會不是隨時都有的,要懂得把握。誰先獻出朱柏滿意的年號,不僅能在王爺父子麵前露臉,更是能記入史冊當中。
一時間,連何耀祖、李天福這些肚子裏沒有什麽墨水的,都是絞盡腦汁地開始搜腸刮肚,一個又一個的“好年號”都蹦了出來。
說實在的擬定年號極有講究,俗話說:年號擬得好,宰相幹到老,曆代年號引文常出自古之典籍。這些個武將肚子有什麽墨水?但無知者無畏,文官聽到他們嘴裏嘣出來的“好年號”直搖頭,他們可一點也不臉紅。
武將們取的年號自然都帶有殺伐的意味,而且從寓意上來說也不是很好;一番爭論下來,仍舊是文官們的口才更勝一籌,駁得武將們啞口無言。
文官之中地位最高的曾言出班奏道:“臣等商議,認為可用‘永樂’二字!王爺登基為帝,大明必然很快恢複安定,國力也必然會再度上升,‘永樂’者,便是永享康樂,永享太平之意。”
“永樂,永樂……”朱柏嘴裏輕輕念叨了幾遍,隨即笑道:“不錯,不錯。永享康樂,永樂二字要得,永享太平更是要得!”
朱柏說完,武將們還沒有什麽表示,朱久炎卻是突然咋咋呼呼地張口反對道:“‘永樂’?永樂不行!”
朱久炎出言反對,眾人都是一驚。按照曾言的解釋,永樂二字不僅寓意很好,也十分吉祥大氣。何況朱柏也十分滿意,世子殿下怎麽一上來就斬釘截鐵地表示不反對?難道這兩個字有什麽不好的地方眾人沒有想到?
朱柏詢問的目光也朝著朱久炎看了過來。
朱久炎哪裏能說出原本的曆史上燕王取的就是“永樂”二字?他之所以反對完全是因為心裏的一種感覺而已,他覺得這兩個字是為燕王量身定做的,“永樂大帝”可是燕王的專屬。
這兩個字代表的含義太多了,不僅有他的功績,還有他的過往,和驕傲。若湘王府新建立的朝廷取了永樂兩個字,會不會對燕王有什麽氣運加成?
這事由不得朱久炎不考量進去,他都能穿越,為什麽就沒有氣運加成?而且燕王就是曆史上很有名的大氣運者,跟東漢的大魔導師劉秀有得一拚。
後世的正史上都記載了三次常理無法解釋的大風,且都是在燕王即將敗亡的時候,天上突然刮起狂風,刮大風就算了,這風還刮十分不正常。
第一次在一場大戰當中,燕王形勢十分不利,所騎的駿馬都被射死了三匹,不得已,燕王順手騎上身邊部將的馬,還被這畜生給絆倒,差點給李景隆的兵馬生擒。燕王當時都絕望了,不出意外的話他將全軍覆沒。可正當燕王已經認命之時,一陣大風刮來,李景隆的帥旗被折斷……燕王反敗為勝。
第二次也很懸:燕王的一眾兵馬都已經被盛庸帶人給圍上了,即將再次潰敗的時候,又是平地刮起一陣大風,吹得盛庸的士兵睜不開眼睛,然後燕王憑借著順風之勢,帶領著士兵反殺了回去,再次反敗為勝。
第三次大風,燕王麵對的是集結於一處的火槍隊,他率領的騎兵還沒衝過去就被打得大敗,將再一次麵對即將滅亡的敗局。可是……又是平地一陣大風,刮得火槍隊睜不開眼睛,燕軍騎兵一衝而過,還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反敗為勝。
縱觀這三次大風,都是在燕王快要失敗的時候才刮起來的,刮起來的時機和方向都非常的及時,如果是一次兩次倒還說得過去,可是這妖風竟刮了三次,次次都幫著燕王轉敗為勝,這種現象已經無法用常理來解釋了。
這運氣,不是主角光環,也要說燕王是老天爺的私生子。不過,在朱久炎的心裏,自己才是主角,四伯,麻煩你靠個邊,別擋著我朱久炎的路。
不過,上下五千年,隻有大魔導師劉秀的氣運可以和燕王一拚。
朱久炎也絕對不敢掉以輕心,即便目前他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這勝利的成果也很容易失去。
曆史上有很多常理無法解釋的事情。如果按照曆料的記載,燕王應該在三次妖風的幫助下,率領著燕軍直取南京,朱允炆失蹤,燕王當上皇帝,史稱永樂大帝。
燕王皇位說是大風刮來的也不為過,所以朱久炎很是謹慎,他可不想朱柏用上永樂的年號,給燕王有什麽氣運方麵的加持。
說迷信也好,說杞人憂天也罷,總之朱久炎清楚地知道,朱柏登基之後,燕王馬上就是會成為他們的敵人,也是他要解決的下一個目標,對上氣運之子,任何有助於對手的行為都應該扼殺在萌芽中。
可是這些話朱久炎卻又不能說出來,麵對眾人詢問的目光,朱久炎一時又想不出正兒八經的反對理由,正在他躊躇未語之際,投靠湘王府後一直沒什麽表現的夏原吉忽然出班為他解圍。
隻見夏元吉對朱柏躬身道:“王爺,微臣也讚同世子殿下的意見。‘永樂’二字,十六國時期前涼的張重華曾用過;北宋時造反的方臘,也曾用過這個年號。此二人,前者為土酋;後者為賊寇,此二人用過的年號,王爺再用著實不妥。”
朱久炎眼睛一亮。
曆史名人就是曆史名人,想不到這夏原吉對經史竟如此熟悉,這種犄角旮旯裏的知識,他也能信手拈來,跟個度娘一樣啊!
想到這裏,朱久炎看著周圍的一眾文武名臣,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容。
麾下人才多了就是好,很多事情都不用跟以前一樣親力親為,隻要稍微露出一點口風,就有人出來替自己分憂,這種感覺不要太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