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儒道之爭
第五百八十八章儒道之爭
??王禪一進帳蓬,隻見一個廋小的身影縮一個角落,與剛才的布置相似,一張地鋪就在一側,看起來食宿皆在此,一盞油燈就點在低矮的書桌邊上。
??夫子頭須皆白,卻十分淡然,見王禪進了帳蓬之後,竟然親自起身,對著王禪躬身一揖。
??而王禪也對著夫子一揖。
??“在下鬼穀王禪拜見夫子。”
??“鬼穀王禪,年少有為,儒子可教,快快請坐。”
??孔夫子十分有禮,對著王禪依然沒有把持著自己的身份。
??而王禪也輕步移致夫子桌前,這才緩緩盤腿坐下,王者之劍卻放在一邊,端視著夫子。
??孔夫子雖然年歲已高,可卻精神十分好,此時他的手中是一冊古詩,看起來讀得十分有趣,根本沒有受剛才王禪與季子的影響。
??此時見王禪坐下,竟然親自為王禪斟了一杯茶,隻是茶水已有些涼了。
??“大周天下還真是英才出少年,鬼穀先生小小年紀就已列國聞名,而且已是楚國左相國,非在權貴之家,卻靠自己的本事,一展所長,為列國奔勞,實在是年輕一代之楷模。”
??孔夫子看著王禪如此意氣風發,而且年少有為,心裏也是格外羨慕。
??畢竟他雖然一生自負學識淵博,可行走列國大半輩子,卻不得列國重用,隻要靠著朋友接濟,這才得以在魯國開壇講書,廣收天下學子三千,傳教育德,由此也才在列國真正的有名氣。
??若說算起來,當年孔夫子的誌向也是謀得一官半職,可以一展所長,可一生之中也僅做過幾年的小官吏,比鬼穀王禪的左相,實在不可相提並論。
??而且鬼穀王禪是楚國左相,與其它弱小的諸侯列國又不一樣,實屬位高權貴之職。
??孔夫子說完恭維之語,心時當然也是有些失落與真的羨慕之情。
??“夫子之誌,誌在天下,自然不可用一官半職來定論。
??小子能當這左相之位,實屬得楚王慧眼識珠,任人以賢,說起來都是運氣。
??不可與夫子教書育人,傳經誦道,桃李滿天下相比。
??夫子之學識有如星辰大海,光輝可比日明,世代皆可輝煌無比。
??而小子宛若一顆引火之蟲,受夫子褒獎,實在有愧。”
??王禪難得一次謙虛,而且還把孔夫子的身份與地位說得如此超然,當然也並非無的放矢了。
??孔夫子之所以褒獎於他,自然是以此為基礎,想讓他改變想法,而王禪以同樣之理,稱讚夫子,其實也是想以理服人。
??夫子一聽,嘿嘿一笑,到也十分體貼。
??“剛才季夫子與先生比試了一場,先生得勝,為何卻並不見喜色,反而有憂,不知這是為何,似與常人有異。”
??孔夫子看了看王禪隨意的臉,帶著淡淡的憂慮。
??“我與季子比試隻是武技之比,並無勝負之別,小子之憂,是在為夫子而憂。”
??“哦,聽聞你能觀相卜卦,老夫十分好奇,也想知道老夫的壽誕,若是如此,看起來老夫該不命不久遠了。”
??王禪一聽,到也認真看了看夫子之相,卻微微一笑道:“夫子到不必有憂,依小子觀相,夫子該享年七二,想來還有五六年時光,這到不是小子所憂。
??小子所憂的是夫子學識貫古今,也有三千弟子,遊曆列國,為何如此暮年不享天人之樂,卻還要為列國奔勞,難道說當年之誌未忘,仍想輔佐明君嗎?”
??“看起來你的眼光不錯,老夫雖然看似想貌年老,卻比剛才的季老夫子還要年輕一些,隻是常年研讀古書,略顯老態而已。
??正所謂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年歲雖老,切不可忘了初心之誌,奔走列國,卻也是一種享受。
??若能促成列國一統,也算對得起自己這一生所學之識。
??至於七二之壽,實要感謝先生提醒,尚有六年時間,並不為晚,亦可成就大業。”
??孔夫子毫不忌諱,聽語氣依然是想再謀高位,以展一生學識,不負年少之誌。
??王禪一聽也隻得苦笑一聲道:“世人皆想一統,可天下之勢切非人力可定,列國之勢自有道規,順勢而為方可有成,逆勢而謀,必不得功成。
??分與合仍相對之勢,卻也是相生之勢,有分必有合,有合才有分。
??此時天下紛爭,正是分之勢也,順其分才符之道,若它日時勢到了,有合之勢時,那時也才有合而一統之可能。
??夫子自讀古書無數,通曆代變遷,為何卻不懂此理,依然要逆天而行。
??我觀夫子此生無官祿之相,縱是從官也會無疾而終,官場權謀爭鬥可不如教子援徒以名揚天下。
??小子之憂是憂於人已達知天命之時,卻並不識天命,這是與天命相逆也。”
??王禪還是直言駁斥孔夫子,認為孔夫子如此學識,當從曆代變遷之中懂得朝代更替之規,而順其自然,人到了這把年歲,若還看不透,悟不清,那麽隻會自找苦吃。
??“小先生所言之‘道’為何物,又在何方,可否與老夫一言?”
??孔夫子聽王禪的說辭,並不否認,可他卻也不知而下問,十分謙恭。
??“道不可言,言而非道,日月星辰之運轉夫子可否言說,一年四時運轉,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黃花冬有梅,春暖夏炎秋涼冬寒,到人的生死病死,這一切都是道之使然,其又可言乎。
??夫子隻需悟天地之道,何必在乎道之所稱呢?
??夫子尊禮而規,是想超脫世人,以道之身來為世人定規矩,切不知世人隻需遵守道之法門,又何來如此約束之禮,道本就身前身後,與人相隨。
??我勸夫子遠離爭紛,靜心著學,把一生所學所悟留書後世,或許能名傳千古,成為一方聖賢。”
??王禪針對孔夫子的提問,也是天馬行空,有些說出口後,連他自己都有些吃驚,他平時也少有去想道為何物,可在他心裏卻有這樣一個想法,那就是道本非物,而是虛空,一種存在又不存在的虛無。
??則這種虛無卻又無處不在,隨時可以感知,卻又與宇宙蒼穹,萬物生長滅亡息息相關。
??“小先生所言實在玄乎,可老夫是一個人,真真實實的人,若以此理教人,還不讓世人以為老夫是盜世欺名的騙子,你說的道難道或許隻有一小部分人能明白,於這世間有何益處?”
??孔夫子以自身的傳教經驗來說,這個道的解釋實在玄乎,大部分人是不明白的,那麽既然大部分人不明白,又如何傳教下去。
??“夫子,你實在固勢,這世間之理,你覺得是因為你明白了它,則它才存在嗎?
??非也,天地之道本就有之,與人明白與否無關,若無天地之道,又何來人之世間。
??此理有如現在小子與你解釋一樣,小子說與不說,天地之道皆存於天地之間。
??你明白此理也好,不明白也罷,世間之理並不會改變。
??明天早上起來一看,東邊必出太陽,而不會在西邊,往前一千年是如此,往後一千年也是如此。
??傳教的目的是教化世人,教化的目的是讓世人明白天地之道理,順道而為。
??這天地之道雖說來玄乎,可卻並非無跡可循,而是顯於天地之間。
??二千年前三黃五帝之時,那時世人尚不知騎行,尚無車駕,可現今世人卻知道,這些都是道之常識而已,人循序漸進而認知,以道相符就是文明進化之理。
??當年軒轅黃帝知世人愚味,而道之無窮無盡,縱是他也不得全解,對世人也就不可強求,更不可盡解。
??所以自悟天地之道,化身而去,自書易理,留存於後世。
??就是想讓後世之人知道一個悟道之法,留下打開天地之道法門的鑰匙,而非天地之道中的任一常識,若說天地之道,又何止一本易理可書盡。
??若後世之人得之易理,那麽世間縱是萬千愚味,也總有聰慧之人能夠悟得大道而引領潮流,走在道之前端,成為世人遵行的規矩與禮數,讓世人脫愚明事。
??可現如今夫子通古博今,卻不做此事,卻欲扶一列國,圖小利而忘乎大義,是有負年華,有負夫子的才識。
??若夫子能據古通今,留下悟道之法,世間相存之規,其用可萬年不朽,比之夫子於此時建小功立小業更有意義。”
??王禪也是有所悟而言,從軒轅黃帝說起,來開導孔夫子。
??孔夫子博學,通古爍今,當今列國無人能及,就算是王禪也不敢小看。
??可卻想用其才學謀得一官半職,行某事某業,這是大材小用。
??而有些常理,普通之人一時之間肯定無法領悟,可若有學習領悟的法門,那麽就可以受益千萬年,而不是僅受益一小部分的世人。
??黃帝當年得九天玄女傳援陰符之術,得河圖洛書,當他悟道之後,才知道之無窮,道之極,不可盡說之。
??連他也未必通悟全部天地之道,而他也知道他身邊的世人愚味,不可能人人盡知此天地之道理,所以他才留下了易經之理,為世人悟天地之道而留下法門。
??就如同給後人打開天地之道無窮無盡世界的一把鑰匙,隻要有心之人,能悟其一,就能順道而生,不會逆道而亡,保證其子子孫孫都能興盛不衰。
??王禪一番說辭之後,孔夫子也是靜坐默想,王禪此時所說,並非無理,雖然他自小習易理,卻並不完全通透易理。
??易理有如一把鑰匙,而非具體的常識,讀懂易理,就像找到了通往天地之道的法門,才能探索無窮無盡的知識。
??這對於後世之人,是受益無窮之事。
??(中國的道,說來玄乎,卻比任可宗教更加客觀。
??老子的道德經是讀易經鑰匙,而易經又是打開天地之道法門的鑰匙。
??許多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神學,其實並不客觀,畢竟在春秋之時莊子就說過,人之有窮而道之無窮,以人之智力是無法完全參透天地宇宙之道的。
??而那些神學的崇教,其實就是一些能悟道之人,他們在悟解一些道理之後,卻也無法再往前探索,所以在一個當時人的極限領悟之沿立下一個碑,讓世人以此為界,尊其為神。
??可中國的道家卻並非如此,不在悟道的路徑上設任何界限,更不設任何人,以成為後世之人所朝拜的對像。
??所以老子書道德經,老子從來不會把自己尊為神界,而開篇就言明,道可道非常道之理,道不可言,就說明道家無神之說。
??老子道德經,以道為先,德為次,是因為道為天地之道,不可言之,無窮而無盡。
??而德呢則是,依著天地之道,世間之人應守的德規,就像一麵鏡子一樣,把道轉換在人的身上,就是德,所以中國文明裏,以德為先,其實就是遵道。
??一個人有德,說明其行為禮儀是符合道之標準的。
??道家與道教有別,道教與其它宗教一樣,以老子的道德真經尊,尊老子為道之始祖,是後人尊其為仙。
??至於其它的神仙,則是在此基礎之上演化而來,這本就有違老子道德經的宗旨。
??國外崇教是自稱為神,神造世人,而中國則是人造神,能悟道者被尊為神通,正好相反。
??在道德經中,老子有三不敢,一焉勤,二焉儉,三焉不敢為天下先。
??最後一句,就像一滴水麵對一片海洋一樣,不敢說自己有多大本事,不敢在道之麵前顯擺,這是因為道之無窮,因為老悟道而知道,才會覺得自己的渺小,才不敢為天下先。
??這是個人認識,在王禪拜師的時候,這些東西會有詳解,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持續跟進。)
??“小先生之說,實在十分新奇,老夫也習得易理,卻難解其意,若依小先生之說,易理非是讓人知道處世之道而是讓人能解天地之道的鑰匙,讓老夫有些提壺灌頂之驚。
??老夫一輩子也未曾想過,當年軒轅黃帝留下此書,竟然不是教化於人,而讓給後世之人留下通解大道之法門,實有慚愧,老夫妄讀易理半輩子,在此謝小先生教誨。”
??“易有謙卦,上地下山,山在地下,藏峰於地,不露形跡不顯崢嶸,這是為謙也。
??夫子之謙到讓小子受教,是小子自負,有如滿杯,隻知言教於人,卻不知習人之優。
??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剛才季子其實也非無優可學,隻是小子卻隻看到其劣之處,卻因自負無法正視其優之處,所以在下才是真的慚愧,若有它日,當親自向季夫子致以歉意。”
??王禪看著孔夫子對他一揖,也是十分有愧,此時也是對著孔夫子一揖還禮。
??“小先生說得不錯,‘三人行必有我師’,謙卦就是要讓人知天地之道的無窮而不敢自大自傲。
??隻是聽說小先生是天賜靈嬰,難道這些所悟所解亦是天生就懂的嗎,還是另有名師相教。”
??“嘿嘿嘿,夫子誤解,剛才才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為何還有此問。
??我雖是天賜靈嬰不假,可卻並不天生聰慧,世人皆是吾師,以人為師可以知人過錯,以正己之其行。
??我自小受教於母親,我的母親仁善至先,而仁善為世人德之本,而應了山水蒙之卦,蒙以養正之說。
??啟蒙之教當以正為本,小子之師,當先是生母。
??其次,小子識數之後,受晉國公子傳教於武技,機關巧術,醫理藥理,這些都與道相通,其算是我之次師。
??後得楚國前左相國李悝教誨,自小讀易理之識,知天地之道,捭闔之理,陰陽縱橫相生之識,他亦是我師。
??而且小子自小就與人交道,也識人世常理,能觀人相麵,度人心思,虎踞萬千百姓亦是吾師。
??自出虎踞之後,涉及列國爭伐,而列國百姓,列國賢才亦是吾師,小子這一路行來,也是邊學邊用,到讓夫子見笑了。
??至於齊國史角大師,雖然小子從未謀麵,可習得他的天問天式,也能從劍勢之中領悟史角大師之悟,所以他亦是吾師。
??將來若有機緣,小子還有一師,那該是小子真正的師傅,隻是小子此時也未謀麵,隻知其名,未見其人。
??現如今與夫子一談,夫子當亦是吾師了。”
??王禪也是順著剛才的話,顯得十分謙虛,順手一揖,算是見夫子如見師一樣。
??而他所言也句句是實話,他自小受其母親影響,算是蒙卦裏啟蒙中以德養正。
??而後來得李悝的三個考驗,也讓王禪辨物,識人,審時度勢,讓王禪能從普通人不一樣的視角裏學到新的東西,也可以從天地自然之中悟出一些道的規律。
??所以看似這一切是因王禪的聰慧,其實是因為王禪找到一把鑰匙,當然讀懂易理也是王禪得以超脫世人的關鍵原因。
??“小先生最後所說真正的師傅,不知是誰,能讓小先生如此高看之人,當是世間聖賢之人,可否與老夫一說。”
??“此人就是大周守藏室史,通古博今,是古今奇人,已通解大道,與小子有緣,它日自當為吾師也。”
??“原來是此聖人,實在有緣,我與聖人二次會麵,求教於聖人,數次欲拜其為師,可他卻並不收老夫為徒,實在讓人費解,聽你一言,看來是老夫悟性不夠,難解其義,希望它日還能有機會再次請教聖人。”
??(孔子十七歲的時候,那時老子入魯,為朋友主持葬禮,那時孔子就求教於老子,後來五十多歲的時候又再次求教,第三次當然是小說的後麵最後一次求教了。
??孔子求教於老子的最後一次,在莊子裏有詳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而孔子也是晚年才箸書立傳,想來也是受鬼穀與老子的影響。)
??“夫子不必自謙,夫子若能悟道,必然名傳於後世,至於為何聖人不收夫子,在下想來,是因夫子之心智尚未大開,所以傳之無益,反會有束於夫子,它日夫子能領悟易理玄門,再見聖人之時或許不需三日,聖人自當會傳教於夫子,還請夫子靜待時機。”
??“得小先生今夜教誨,老夫也是受益無窮,自當慢慢領悟今夜所聞。
??隻是此次小先生來訪,當是有事與老夫相商,老夫受晉王所托出使晉國,也是本著一統中原,結束列國紛爭。
??老夫也知小先生不會以一國為謀,而是以天下為謀,那麽不知小先生為何會反對老夫此次出使秦國嗎?
??晉國封地中原,是繼續我中華文化的基石,難道先生覺得晉國沒有機會嗎?”
??王禪一聽,輕鬆了許多,剛才與夫子談論道之悟解還是十分小心翼翼,此時知道天色將明,也該到了說明來意的時候了。
??“夫子覺得晉國有一統之能,是因為晉國地處中原,而世代承我中華文化之影響,卻不知現如今之中華,已非當年三黃五帝以及前商朝可比。
??南有楚國,西有秦國,北有燕,東有齊魯,晉國雖然地處中原,可自百年前文公大封晉國八大家族之後,晉國之國政以被八大權貴世家把持。
??晉王將來有如現如今之周天子,分而不治,久之必亂,難道夫子想讓晉國一統而再走如今列國紛爭之態嗎?
??其二,晉國這些年妄自尊大,不尊天子,無胸無懷,何來德行以治天下,晉王此次托夫子來秦,本也不抱希望,所以不敢明示於人,更不敢委夫子實職重任,此是忌賢之舉。
??其三、世族掌權,固步自封,難與接受新的革興,晉國之勢尚不及吳與越。
??雖然夫子會說吳與越國禮崩樂壞,可百姓卻能安居樂業,夫子看似為天下而謀,其實隻是為世族而謀。
??再者,秦與晉結盟,於楚並無利害關係,楚國雄居大周半壁江山,憑大江之險,任晉國無法吞滅。
??隻會得一時之勢,卻不可長久,而世族權貴若是國之有難尚可相助相持,若晉國強大封地擴展,想這八大世族必然會矛盾重重,反而便晉國深陷內禍之中,讓更多百姓受難。
??若秦楚相交,讓晉國無功而返,至讓可以保得秦楚晉萬千百姓無恙,亦可保鄭、衛、宋三國一時不滅。
??夫子原藉本是宋國之人,想來不願看宋國因此而亡吧。
??最後,小子既然已麵見了秦王,夫子覺是還有什麽機會能讓秦王改變主意嗎?
??剛才我與季夫子說過,小子本不想來此,因齊國也不願見晉秦結盟,離魂尊主今夜亦來了秦國。
??我不見夫子,他自然會來找夫子,那麽夫子與季老夫子就會有難了。
??所以小子連夜奔襲,就是要趕在離魂尊主之前見到夫子,這樣他就不會為難你們了。”
??“原來如此,老夫在此謝過小先生高義。
??隻是既然來了,若不履行晉王之托,老夫必然成為不信之人,此事又當如何來解。”
??孔夫子雖然學富五車,可對於權謀之計,還是不如王禪,可他卻不恥下問,十分難得。
??“夫子天明之後當正常入秦,至於秦王是否會因病難與麵見夫子,這一切就是夫子之緣了,並不算是夫子失信於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夫子不必在意。”
??“如此正好,不知小先生去往何處?”
??孔夫子也是明白之人,以王禪之能,他此次秘密出使注定不會有什麽結果,若是秦王不見,那也就不是他的責任了。
??“小子當還有重要之事,千裏之外尚需安排妥當,夫子請自便,小子還要趁這半個時辰的夜色回去,就不叨擾夫子休息了。”
??王禪說完站起身來,對著孔夫子深深一揖,而夫子也起身一揖相送。
??此時月明星稀,夜色正濃,可用不多時,就天亮了。
??王禪走出帳蓬,那隻白虎竟然已經慢慢悠悠的走來。
??夫子一看,還真是一驚,隻是王禪一笑道:“夫子莫驚,此虎通靈之獸,並不傷無辜之人。”
??王禪說完,一躍而起,坐上白虎,而白虎也是趁著夜色躍起,這一躍像是直接躍入天際一樣。
??孔夫子看著,有些目瞪口呆,鬼穀王禪不僅聰慧剔透,能悟道而行,而且有如此神獸相助,當是得上天神庇佑。
??孔夫子雖然知道此次出使秦國會無功而返,此時與王禪聊了一夜,也心有所悟,並不覺得有失,反而更加坦然,正是知天命而無所強求。
書屋小說首發